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颅MRI确诊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4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情况分为进展组30例和非进展组116例,分析2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就诊时间、脑梗死灶大小、脑梗死灶累及层面≥2个比例(76.6%vs 37.9%)、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0.0%vs 7.7%)、基底动脉轻度狭窄(46.6%vs 6.0%)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比例(50.0%vs21.5%)、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比例(80.0%vs 1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进展与脑梗死灶较大、累及多个层面、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相关,早期评估脑血管对于判断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初次发病24 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和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根据早期PMD情况分为PMD组和无PMD组,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对不同病例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PPI组(n=35)高脂血症(57.14%对33.33%;x2=4.80,P=0.028)、偏瘫(97.14%对72.55%;x2=8.718,P=0.003)、基底动脉狭窄(45.71%对17.65%;x2=7.930,P=0.005)和出院时转归不良(54.29%对31.37%;x2=4.515,P=0.034)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00 ±2.39)分对(4.61 ±3.41)分;t=2.087,P=0.040]均显著性高于LPI组(n= 51).PMD组(n=22)基线舒张压水平[(97.82±15.61)mm Hg对(89.55±12.23)mm Hg,1 mm Hg=0.133 kPa;t =2.258,P=0.031]以及PPI(63.64%对32.81%;x2=6.445,P=0.011)和基底动脉狭窄(59.10%对18.75%;x2=12.922,P=0.000)的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无PMD组(n=64).转归不良组(n= 35)基线NIHSS评分[(6.80±2.63)分对(3.73 ±2.55)分;t=5.426,P=0.000]和空腹血糖水平[(9.40±5.15) mmol/L对(6.56 ±2.69) mmol/L;t =2.985,P=0.004]以及PPI患者构成比(54.29%对31.37%;x2 =4.515,P=0.034)均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n=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优势比(odds ratio,OR)3.8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7~10.646;P=0.011]和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PMD(OR 4.571,95% CI1.214~17.214;P=0.025)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5分是其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277,95% CI 1.505 ~ 12.151;P=0.006).结论 PPI主要与基底动脉分支病变有关,基线NIHSS评分≥5分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早期PMD和短期转归不良均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进展性:和无进展性穿支动脉区梗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穿支动脉区梗死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学模式与进展性运动缺损(P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磁共振及头颈部CT或MR血管造影成像证实的新发穿支动脉区梗死(脑桥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供血区)患者75例,根据卒中发生后5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分为PMD组30例,NPMD组45例。采用t或,检验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表现、梗死灶影像学模式、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PMD组中病灶呈滴水征的比例[20/30(66.7%)]高于NPMD组[10/45(22.2%),X2=14.8,P〈0.01]。PMD组患者平均人院时NIHSS评分(4.60±1.40)高于NPMD(3.75±1.20,t=2.81,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梗死DWI影像学滴水征与PMD呈正相关(OR3.0,95%CI1.25—7.17,P〈0.05)。结论DWI影像学滴水征是穿支动脉区梗死影像学模式特征之一,影像学滴水征或可作为进展性卒中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 PMD)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运动项目评分变化分为 PMD 组(7 d内增加≥1分)与非 PMD 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将脑桥梗死模式分为基底表面梗死与深部梗死,侧别分为左侧与右侧,梗死灶层面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01例,其中 PMD 组16例,非 PMD 组85例。 PMD 组患者梗死灶累及脑桥基底表面(87.5%对47.1%;χ2=8.851,P =0.003)、梗死灶层面位于中部(56.2%对24.7%;χ2=4.851, P =0.028)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62.5%对27.1%;χ2=7.689,P =0.006)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非 PMD 组,而梗死灶侧别位于左侧(18.8%对56.5%;χ2=7.664,P =0.006)和梗死灶层面位于上部(37.5%对72.9%;χ2=7.689,P =0.006)的构成比显著低于非 PMD 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累及脑桥基底表面梗死(优势比5.650,95%可信区间1.011~31.580;P =0.049)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优势比4.075,95%可信区间1.127~14.741;P =0.032)是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累及基底表面的梗死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急性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发病48h内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诊的310例PP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6h~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增加≥2分或运动障碍评分增加≥1分定为PMD,出现PMD为进展组,未出现为未进展组,分析两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10例PPI患者中发生急性期PMD 96例(30. 97%),未进展者214例(69. 0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年龄[(74. 14±11. 50)岁vs (66. 85±8. 27)岁]、吸烟[15(15. 63%) vs 20(9. 35%)]、收缩压[(171. 62±22. 64) mm Hg vs (158. 19±23. 15) mm Hg]、住院天数[(23. 15±5. 16) d vs (15. 82±4. 78) d]、短期临床预后不良比例[68 (70. 83%) vs 65(30. 37%)]、基底动脉狭窄[63(65. 63%) vs 68(31. 78%)]、下部脑桥梗死发生率[46(47. 92%) vs 57(26. 64%)]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底动脉狭窄和下部梗死是急性期PP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98,95%CI (1. 04,3. 72),P=0. 02];[OR=1. 82,95%CI(0. 97,2. 05),P=0. 04]。结论基底动脉狭窄和下部梗死可作为PPI急性期PMD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病4.5h内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短期预后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静脉溶栓登记的605例患者,其中静脉溶栓后经头颅MRI证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29例(脑桥梗死组),基底节区梗死59例(基底节区梗死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和出院时、90d的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及颅内外出血发生率;同时观察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或波动的发生情况。结果脑桥梗死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组[(3.7±1.2)g/L vs(3.2±0.9)g/L,P=0.037]。2组良好预后在出院时(51.7%vs 62.7%,P=0.324)和90d(86.2%vs 78.0%,P=0.3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脑桥梗死患者中,12例发生进展或波动,6例(50.0%)出院时预后良好,只有1例(8.3%)90d预后不良。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超急性期静脉溶栓可能是有效和安全的。尽管溶栓后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或波动发生高,但短期预后仍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孤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脑桥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基底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分为载体动脉狭窄组16例和载体动脉正常组86例,载体动脉正常组又根据头颅MRI分为小血管病组29例及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57例。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临床与影像的不同。结果与载体动脉正常组比较,载体动脉狭窄组近端病变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比例明显增高(93.8%vs 66.3%,100.0%vs 77.6%,P0.05)。与小血管病组比较,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糖尿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升高,吸烟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载体动脉狭窄组、小血管病组和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穿支动脉疾病患者要积极寻找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脑桥梗死患者78例,其中观察组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7例,对照组为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1例。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梗死灶最大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颅内其他血管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史51.35%、脑桥前内侧梗死72.97%、基底动脉狭窄70.2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39%、46.34%、39.02%,P 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桥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为脑桥前内侧梗死、基底动脉狭窄等,其中脑卒中史、基底动脉狭窄为危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桥梗死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40例起病48小时内入院的脑桥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1周内NIHSS评分分为加重组和稳定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血压、心脏病史、空腹血糖、吸烟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LDL-C等危险因素的差异和起病3周后改良Rankin评分的差异.结果 稳定组26例患者中男16例,有吸烟史8例,高血压23例,平均年龄(69.53±11.02)岁,平均LDL-C(2.93±0.80)mmol/L,入院时的平均NIHSS评分(3.23±2.08)分.加重组14例患者中男2例,有吸烟史2例,高血压12例,平均年龄(72.43±9.14)岁,平均LDL-C(3.34±0.90)mmol/L,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4.64±2.3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组空腹血糖增高5例,而加重组空腹血糖增高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后3周的改良Rankin评分稳定组0分5例,1分8例,2分7例,3分4例,4分2例;加重组1分1例,2分1例,3分2例,4分9例,5分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空腹血糖增高与脑桥梗死急性期进展可能有关,急性期有进展的脑桥梗死患者起病3周后的残疾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共137例。根据1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IPI)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IPI患者108例,将其分为糖尿病组45例和非糖尿病组63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数据、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以发病3个月后结局不良为因变量,对相关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4.0(1.5,5.5)分vs 3.0(1.0,5.0)分,P=0.028;57.8%vs 34.9%,P=0.030;37.8%vs 11.1%,P=0.002];糖尿病组以脑桥下部梗死比例最高(48.9%),非糖尿病组以脑桥中部梗死多见(4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为基底动脉分支动脉疾病最多,非糖尿病组主要为小动脉疾病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6.685,95%CI:1.351~33.102,P=0.020)、入院NIHSS评分(O...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42例幕上皮质下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39例)与稳定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PMD组患者进展时间平均为(31±11)h,33例(84.6%)病情进展出现在夜间。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中女性(P=0.045)、基线收缩压≥180mm Hg(P=0.000)、放射冠部位梗死(P=0.000)、梗死灶直径15~30 mm(P=0.003)、不稳定性斑块(P=0.001)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P=0.015)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而稳定组基底核部位梗死(P=0.000)、梗死直径〈15 mm(P=0.000)比例显著高于PMD组。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37,95%CI:1.076~7.485;P=0.035)、基线收缩压≥180 mm Hg(OR=3.509,95%CI:1.349-9.124;P=0.010)、放射冠部位梗死(OR=6.807,95%CI:2.446~18.944;P=0.000)、不稳定性斑块(OR=3.137,95%CI:1.019~9.657;P=0.046)、大脑中动脉病变(OR=4.027,95%CI:1.160~13.976;P=0.028)是发生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基线收缩压≥180mmHg以及放射冠部位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均为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4例,根据入院后72 h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恶化组(42例)和正常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史、空腹血糖、血脂、凝血相关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前循环狭窄占比、闭塞占比、总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动脉闭塞[OR=1.231,95%CI(1.035,4.099)]、hs-CRP[OR=1.104,95%CI(1.007,3.234)]、入院时NIHSS评分[OR=2.471,95%CI(1.192,5.114)]均为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闭塞,血hs-CRP含量升高,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尽早再通闭塞的颅内动脉,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炎症状态,有利于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颅脑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干梗死组(延髓、脑桥及中脑)和非脑干梗死组,比较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根据颅脑CE-MRA结果分析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结果 (1)脑干梗死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率及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非脑干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无狭窄者37例(37.7%),轻度狭窄者19例(19.3%),中重度狭窄者42例(43.0%)。7例中脑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6例(85.7%),79例脑桥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44例(55.7%),12例延髓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11例(91.7%)。结论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非脑干梗死,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及高TG多见于脑干梗死;脑干梗死多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的比例进行分析。另取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结果脑桥梗死高危因素logistic显示,高血压(P=0.029)、糖尿病(P=0.002)、颈动脉硬化(P=0.000)是脑桥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脑桥梗死中旁正中动脉梗死(A型)和分水岭区梗死(D型)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例(42.2%)和16例(35.6%)。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73.3%)、构音不良(55.6%)和偏侧肢体痛觉减退(28.9%)等。53.3%的患者缺乏脑干受损的表现,而类似大脑半球梗死。D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型(P=0.004)。结论脑桥梗死主要以旁正中动脉和分水岭区梗死为主,仅根据临床表现定位易发生偏差,需行头颅MRI加以辨识;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可能基底动脉主干硬化和狭窄,旁正中动脉梗死则多为小动脉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NIHSS评分≥8分)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NIHSS评分<8分)两组,测定患者人院时血浆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相关的多个变量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入院时NIHSS评分与梗死体积、入院时BNP值均明显相关(P<0.01),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轻症组(P<0.01).血浆BNP水平≥634.15 pg/ml可以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较严重(NIHSS评分≥8分)的预测指标,其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6.1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可作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失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对基底动脉弯曲及椎基底动脉连接部位脑桥和小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供血范围的梗死患者91例(梗死组),分析影像学资料,包括梗死侧别、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和它们的方向性关系,另选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多因素分析基底动脉弯曲的预测因素。结果梗死组椎动脉优势常发生于左侧(P<0.01)。76例患者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呈反方向(P<0.01)。脑桥梗死发生于基底动脉弯曲的对侧,小脑后下动脉梗死发生于非优势椎动脉侧(P<0.01)。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基底动脉弯曲分级及右侧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椎动脉直径是预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惟一预测因素(OR=2.70,95%CI:1.22~5.98)。结论椎动脉流速不对称是基底动脉弯曲的重要血流动力学因素,这增加椎基底动脉连接部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评价,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50%)、中度(50% ~ 70%)、重度(71% ~99%)和闭塞(100%).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临床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以及主干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25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70例(27.34%)患者发生END.END阳性组年龄(P=0.045)、梗死体积(P=0.045)、基线NIHSS评分(P=0.007)以及主干动脉狭窄程度(P=0.038)均显著高于或大于END阴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42;P=0.037]、梗死灶直径>20 mm(OR 2.077,95% CI1.077~3.736;P=0.028)以及主干动脉重度狭窄(OR 2.521,95% CI1.079 ~5.886;P =0.033)或闭塞(OR3.074,95% CI1.262 ~7.489;P =0.013)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主干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是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覃浩强  杨仕良  谢俏 《内科》2013,8(1):21-22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对照组11例,观察组15例。患者入院后加强病情观察,每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患者脑梗死出现进展后,用磁共振进行脑血管评价。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12 d后用NIHSS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PT、CK、APTT、PLT水平。结果 12 d后观察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PT、CK、APTT、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动脉中重狭窄或脑动脉狭窄合并溃疡所至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同时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