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的腰椎术后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1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依据FBSS发生情况,设为FBSS组与非FBSS组。收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组间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术后发生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76例患者发生FBSS 40例,发生率为22.73%;两组瘢痕体质、术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大、合并骨质疏松、手术术式、首次锻炼时间、合并糖尿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病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瘢痕体质(OR=3.213)、术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大(OR=3.032)、合并骨质疏松(OR=2.764)、开放性手术(OR=2.486)、首次锻炼时间3 d(OR=3.331)、合并糖尿病(OR=2.343),均是术后并发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FBSS的发生率较高,瘢痕体质、术后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大、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手术、首次锻炼时间3 d、合并糖尿病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为提升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疗效提高理论依据。方法 2012-04-2016-04于我院治疗96例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患者,均采用单侧TLIF手术治疗,随访24个月,以胫前肌肌力恢复4、5级为足下垂治愈。将所有患者分为治愈组与未治愈组,调查性别、年龄、病程等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jistic回归分析探究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手术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术后2年,胫前肌肌力4级37例、5级13例,治愈50例,治愈率52.08%;治愈组与未治愈组年龄、术前胫前肌肌力、足下垂病程、足下垂数量、退行性疾病类型、受累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胫前肌肌力≤2级、足下垂病程≥6周、腰椎间盘突出症、双侧足下垂,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LIF手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致足下垂的疗效有限,年龄≥60岁、术前胫前肌肌力≤2级、足下垂病程≥6周、腰椎间盘突出症、双侧足下垂均会增加足下垂不愈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疗效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后路手术治疗的12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体质量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伤口感染、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等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微创减压术后滑脱进展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微创减压术的91例轻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滑脱率、腰椎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等资料,以是否滑脱进展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滑脱进展的相关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ODI指数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 91例患者基线滑脱率为(15.32±6.01)%,末次随访滑脱率(20.34±5.47)%,和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1例中,有52例(57.14%)患者有滑脱进展。滑脱进展和非进展患者的基线ODI指数、末次随访OD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减压节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开始正念减压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和阿片处方使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正念减压训练,并于术后长期坚持自我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类型、麻醉用...  相似文献   

6.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增生紊乱、腰椎韧带松弛以及肌肉劳损等原因相互作用引起的以腰椎自然退化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给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上腰椎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 SD)情况,并观察SD对患者术后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本科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14例。采用PROMIS-29量表的睡眠领域评分进行睡眠质量评价,并分为两组:将术前无SD和轻度SD的患者均纳入“无/轻度组”,中度和重度SD的患者均纳入“中/重度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周和术后1年时的ODI指数和PROMIS-29量表中疼痛、机体功能、社会满意度评分,作如下分析:(1)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睡眠领域评分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2)评估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inimal clinically important differences, MCID)获益情况,并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1)114例中,术前无SD 53例,轻度SD 17例,中度SD 25例,重度SD 19例;无/轻度组70例中,8例术后SD加重;中/重度组44例中,28例术后SD改善。(2)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术前睡眠质量与ODI...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枚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PLIF术中置入融合器数量的不同分为双枚组(30例)和单枚组(30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椎间融合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两组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单枚组较术后7 d均有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较术后7 d均无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均显著优于单枚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单枚组低于双枚组(P<0.05),融合器沉降率单枚组高于双枚组(P<0.05)。结论 双枚融合器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术后融合器的沉降发生率,提高椎间融合率,良好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  相似文献   

9.
肌少症是一类老年综合征,可导致老年人跌倒、骨折、残疾以及死亡等不良后果,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近年研究发现,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较高,肌少症可能参与腰椎退行性变过程并影响其手术预后。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肌少症的研究现状、诊断方法,着重探讨肌少症对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病、手术治疗的影响及干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与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行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与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共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传统开放式30例,微创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手术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 a)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病程、发病节段、病变类型方面经t检验及χ2检验,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b)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两组术后3个月JO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视下微创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较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高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后路减压融合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0月共计268例年龄≥75岁患者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其中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30例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51个月(23.4±8.0个月)。患者年龄为75~84岁(77.3±2.2岁),单节段手术60例,两节段手术114例,三个及以上的节段手术56例。192例(83.5%)患者有术前合并症,平均每例患者合并有2.2种内科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76例(74.6%)、糖尿病88例(38.3%)、心脏疾病48例(20.9%)、脑梗死30例(13.0%)、肺部疾病26例(11.3%)、肿瘤18例(7.8%);术前联系相关内科会诊次数共计302次,平均每例患者术前会诊1.3次。为明确责任节段,70例(30.4%)患者术前进行了神经根阻滞术,其中24例(10.4%)患者进行了2次及以上的神经根阻滞术。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6年5月应用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44~88岁,平均62.3±12.0岁,手术节段36节。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及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IDH)和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变化。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5±21.0min(100~17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3.3±54.9ml(100~300ml)。平均随访时间15.8±2.2个月(13~20个月)。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下沉节段10节,其中2例患者未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终板损伤;3例出现一过性大腿前方疼痛,1例出现下肢乏力,1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症状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平均腰痛JOA评分分别为11.2±1.9、19.4±1.3、25.0±0.72,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ODI分别为(68.5±5.9)%、(45.6±5.65)%、(12.2±5.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16±2.7mm、12.7±2.6mm、10.8±3.0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椎间孔高度16.9±3.7mm、20.7±3.7mm、18.1±4.2mm,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斜向腰椎椎间融合术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能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远期疗效还需经过大样本长期的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学者推荐50岁以上人群采用腰椎前后位进行测量。然而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群,常常合并罹患多种脊柱退行性疾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侧凸、骨赘增生等,这些病理改变可导致腰椎前后位骨密度值准确性降低。因此,提高腰椎骨密度测量准确性,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对腰椎前后位骨密度的影响作一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全面评估和诊断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4.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31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Walli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 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9±2.0、2.6±1.2和1.7±0.8,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 .[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行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后路固定融合治疗的167例LDD患者,术后随访18~38个月,观察术后PJK发生情况,分别设为PJK组与非PJK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前影像学资料等,组间各项目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确定LDD后路固定融合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PJK 25例,发生率14.97%; PJK组与非PJK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骨质疏松、术前PJK角度(PJKA)、年龄、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融合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OR=3.778)、合并骨质疏松(OR=2.985)、PJKA10°(OR=3.567)、年龄70岁(OR=2.877)是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D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易发生PJK,BMI25 kg/m2、合并骨质疏松、PJKA10°、年龄70岁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Wallis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接受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的4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1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2岁。单节段病变44例,双节段病变4例;其中L3,44例,L4,540例,L3,4和L4,5双节段4例。采用JOA、Oswestry评分标准进行疼痛及功能评价,采用Odom方法进行疗效评估,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20例,良24例,可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12.4±2.7)分增加到术后12个月的(26.1±2.0)分(P<0.01);Oswestry疼痛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14.1±2.9)分降至术后12个月的(5.5±1.8)分(P<0.01)。腰椎侧位X线片显示神经根管高度和椎间隙后高度术前与术后12个月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动态稳定,扩大椎管容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大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扩大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1(35~8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32例,行单节段融合48例,行双节段融合1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融合率、对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7)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63例发生椎间融合,融合率达95.5%,其余3例未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以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4±3.2)分、(21.2±3.5)分及(23.3±3.8)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7.6±2.8)mm、(11.0±1.6)mm及(10.3±1.5)mm,术后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点间JOA评分、椎间隙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PLIF避免了过度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cage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结合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对2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椎管减压后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固定.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3~65岁,平均53.6岁.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行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及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rangeof 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 32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定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Macnab标准评价,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明显减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ROM略有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结合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临床效果良好,防止手术及相邻节段的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收治2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椎间盘造影确定诊断及受累间隙,行相应手术治疗。根据随访疼痛缓解程度并参照VAS、JOA评分进行临床评定。结果23例随访14~27个月,术后VAS评分及术后2周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手术疗效优良率达87%。结论结合临床表现,行椎间盘造影术可于术中明确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原因,选择性融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翻阅患者病历,提取患者性别、年龄、脊柱疾病病程、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手术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营养状态,术前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 HbA1c)、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术后ICU等资料;平衡其他因素后,分析HbA1c及BMI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结果 674例中,有23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41%。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BMI、糖尿病病程、ASA分级、手术方式、营养不良、血糖、HbA1c、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节段数等临床资料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平衡其他因素后,BMI≥28 kg/m2、HbA1c≥7%是影响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