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疾病风险项在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中的合理赋值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的36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不同GMFCS分级水平的脑瘫患儿分别应用改良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 分析应用SGNA量表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在各GMFCS分级组间中的分布,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组间统计学差异将各GMFCS分级脑瘫患儿分成不同亚组, 对改良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疾病风险项评分分别赋值0分或1分, 组成不同赋值方案。以SGNA量表评估结果作为参照标准, 对上述不同赋值方案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风险检出率及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8.1%(209/360)和36.9%(133/360)。营养不良发生率在GMFCS Ⅱ级和Ⅲ级, GMFCS Ⅳ级和Ⅴ级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据此将脑瘫患儿分成3个亚组(Ⅰ级组、Ⅱ~Ⅲ级组和Ⅳ~Ⅴ级组)。3个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36例。按随机数列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中2例患儿因咳嗽、发热退出研究而脱落, 最终对照组16例, 试验组18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和双任务平板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单任务改良计时起立-行走测试(mTUG)、双任务mTUG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组内评估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组间年龄和评估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MFM-88 D区评分[(34.25±1.61)分比(34.56±1.76)分]、GMFM-88 E区评分[(50.53±7.20)分比(50.61±6.75)分]、PBS评分[(3...  相似文献   

4.
2005-04—2006-09我们对60例脑瘫(CP)患儿进行了分组对照训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60例CP患儿均来自本院脑损伤干预中心,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1];(2)年龄2~4岁;(3)GMFCS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各20例。60例患儿中,按就诊先后顺序抽取GMFCS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各1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9岁。痉挛型脑瘫25例,徐动型4例,肌力低下型1例。同时,以另30例患儿(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9岁,痉挛型脑瘫26例,徐动型3例,混合型1例)为对照组。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间接测热法测定机械通气患儿静息能量消耗,研究其能量代谢特点和喂养状态,为改进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入住PICU,符合间接测热条件的37例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自符合测定条件起第1、4、7、10、14和21天测定静息能量消耗( measurement of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MREE),运用Schofield-HTWT公式计算预测静息能量消耗值( predicte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PREE),并统计每日热量摄入值。按MREE/PREE比值评定代谢状态:低代谢(<90%)、正常代谢(90%~110%)和高代谢(>110%)。按热量摄入值/MREE 比值评定喂养状态:喂养不足(<90%)、喂养适当(90%~110%)和喂养过度(>110%)。结果37例危重症儿童机械通气第1天,15例(40.5%)为低代谢,9例(24.3%)为正常代谢,13例(35.1%)为高代谢;机械通气第7天,呈高代谢状态患儿比例增加至46.7%,但较第1天无统计学差异(χ2=0.516,P=0.972)。营养支持应用率为81.1%;实施营养支持者,累计实施间接测热82次,每日热量摄入值为(33.4±22.2)kcal/(kg?d),显著低于MREE水平[(53.7±17.4)kcal/(kg?d)](t=6.505,P<0.01)。在实施营养支持过程中,机械通气患儿有62 d(75.6%)喂养不足,8 d(9.8%)喂养适当,12 d(14.6%)喂养过度。结论 PICU滞留期间机械通气患儿能量代谢状态不断变化,且PICU滞留期间有近90%的时间里患儿喂养不达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常见共患病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智力测查、眼科检查、语言测查、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从临床分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两个角度分析脑瘫共患疾病.结果 354例脑瘫患儿中,共患智力低下166例(46.89%)、听觉障碍15例(4.24%)、视觉障碍138例(38.98%)、语言-言语障碍216例(61.02%)、癫癎82例(23.16%).相关分析显示,痉挛型双瘫与视觉障碍相关性最强,痉挛型偏瘫与癫癎相关性最强,痉挛型四肢瘫与癫癎和智力低下最相关,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均与语言障碍最相关.除视觉障碍在不同GMFCS分级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外,其他共患病的发生情况与脑瘫类型、GMFCS分级水平明显相关(P均<0.05),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及GMFCS分级水平Ⅳ~Ⅴ级者多重障碍率明显高于痉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及GMFCS分级水平Ⅰ~Ⅲ级者(P<0.05).结论 脑瘫患儿共患病的发生率和病种与脑瘫类型以及GMFCS分级水平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充分认识脑瘫患儿的临床分型、运动水平以及共患病,多学科协作全面评价和康复,以改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患儿生存质量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影响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确诊为脑瘫的80例患儿作为脑瘫组,同时选择8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儿童生存质量的PedsQL4.0普适性核心量表对2组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比较2组儿童生存质量的差异;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定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级别,采用北京Gesell发育商评定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脑瘫患儿生存质量与性别、月龄、家庭月收入、临床分型、GMFCS及智力水平6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瘫组患儿的生理功能/领域、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心理领域及总体生存质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脑瘫患儿总体生存质量与智力水平呈相同趋势,智力水平越高,生存质量亦越高;脑瘫患儿生理领域生存质量与智力水平、GMFCS呈正向关系,与月龄呈反向关系,其中GMFCS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最严重;患儿的心理领域与智力水平相关.结论 脑瘫患儿生存质量存在明显损害,智力水平及运动功能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伴小头畸形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合理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3年2月至4月对成都市辖区残联登记为脑性瘫痪的0~18岁儿童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计422例。根据头围对患儿进行分组,分析脑瘫患儿头围与粗大运动功能损伤程度(GMFCS)、智力、合并症等相关性。结果两组不同程度头围组与GMFCS分级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不同程度头围组与认知分级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伴小头畸形脑瘫患儿的伴发障碍数量、GMFCS和认知损伤程度与头围呈负相关(P0.001)。结论伴小头畸形的脑瘫患儿头围减小程度与GMFCS、伴发障碍的数量和认知损伤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GMFCS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使用stable limit模型分析,获得各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最大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加拿大相关研究(OMG)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例脑瘫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性1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66测试结果,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GMFCS Ⅰ~Ⅴ级的GMFM-66最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呈显著降低趋势;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GMFCS Ⅲ和Ⅳ级间差别不大,在其余各级间表现出明显差别。本研究的GMFCSⅠ和Ⅱ级的GMFM-66最大值低于OMG,而GMFCS Ⅲ~Ⅴ级的GMFM-66最大值与之较为接近;各GMFCS级别的年龄-90均明显低于OMG。结论 本研究GMFCS 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最大值区域,但运动功能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OMG,应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微创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ingle-level laminectomy 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L-SDR)联合康复治疗对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湖南省儿童医院等于2015年1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所有在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行SL-SDR联合康复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手术前及手术后末次随访时目标肌群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66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66 items,GMFM-66)评分情况,并评估患儿手术后运动功能变化。结果共有43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249例,女186例;手术年龄(8.2±2.3)岁(3.2~15.5岁)。术前标记目标肌群2523组,受累关节2133个。术中离断神经后根(小根)数为(9.3±3.8)枚/例,其中3849枚(3849/4059,94.8%)符合离断50%神经截面积的标准。术后83例(83/435,19.1%)出现短期下肢浅感觉异常,经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长期并发症。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3)个月,目标肌群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GFMCS分级及GMFM-66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前GMFCS分级为Ⅱ、Ⅲ级者术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Ⅳ、Ⅴ级者(134/309比8/105,P<0.01);术前GMFM-66评分≥50分者术后GMFM-66评分提升值高于术前CMFM-66评分<50分者[(7.65±3.39)分比(5.01±2.18)分,P<0.01];手术时年龄小于6岁者术后GMFCS分级改善情况好于年龄大于6岁者(106/249比36/165,P<0.01);术后GMFCS分级获改善患儿的平均年龄小于术后GMFCS分级无改善患儿的平均年龄[(6.1±1.0)岁比(11.6±1.7)岁,P<0.01]。结论新型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SL-SDR联合康复治疗肢体痉挛瘫痪型脑瘫安全、有效,术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特点和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2011年115例DC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5例患儿中,男70例(61%),女45例(39%);起病年龄1~180个月,平均(37.61±4.84)个月,起病≤1岁者占54%(62/115);初诊心功能Ⅲ~Ⅳ级者62.5%(72/11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分数在心功能Ⅰ~Ⅱ级组[(33.0±7.9)%、(16.1±4.4)%]明显高于Ⅲ~Ⅳ级组[(29.2±7.5)%、(13.6±3.8)%](P<0.05);起病年龄≤1岁、~10岁、>10岁三组患儿经体表面积标准化的左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逐渐减小;Ⅲ~Ⅳ级组的cTnI、CK、CK-MB值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确诊时心功能级数(P<0.01)、左室射血分数(P<0.05)、左室缩短分数(P<0.05)是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相关因素。结论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确诊时≤1岁患儿最多,多为心功能Ⅲ~Ⅳ级,初诊年龄及心功能级别对患儿预后有明显影响;DCM患儿初诊心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可作为预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IL-18)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早产儿PVL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 经头颅B超诊断为PVL早产儿21例,对照组早产儿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出生6 h内血清IL-18值.结果 根据头颅B超结果,将PVL组患儿分为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5例及Ⅳ级2例.Ⅰ级PVL患儿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Ⅱ级PVL患儿明显高于Ⅰ级(P<0.05);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PVL组脑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血清IL-18水平升高与早产儿PVL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出生时可作为一个早期预测指标,并为防治早产儿PVL发生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脑瘫患儿长期疼痛的患病率并探讨疼痛与体育活动参与意愿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基于丹麦脑瘫患儿国家临床质量数据库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960例2~11岁患儿,包含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下的每一级别。2016~2017年通过定期临床回访收集疼痛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信息。利用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和性别,以优势比(O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来评估其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817例脑瘫患儿(59%为男孩),平均年龄6岁,其中52%为GMFCSⅠ级。有36%患儿报告疼痛,最常见部位为髋部、足部和膝部。疼痛患儿参加体育活动显著减少(OR值0.71,95%CI:0.53~0.96)。结论大多数脑瘫患儿都存在疼痛,长期疼痛对参与体育活动有负面影响。采取干预措施缓解疼痛有利于减少疼痛相关痛苦并提高脑瘫患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影像学与耶鲁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抽动障碍患儿33例(抽动障碍组), 同期体检健康儿童10例(健康对照组)。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功能定位下寻找不同程度抽动障碍患儿的活跃区域, 选择感兴趣区(ROI), 进行定位监测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扫描评估, 记录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分数各项异性(FA)值, 健康对照组儿童也选择与抽动障碍组的统一ROI(双侧丘脑、膝部、压部、苍白球、尾状核), 进行ADC值与FA值的收集, 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并与YGTSS进行严重程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ADC值比较, 双侧丘脑(左侧0.869±0.077比0.794±0.083, 右侧0.853±0.055比0.798±0.054)与双侧尾状核(左侧0.871±0.121比0.787±0.052, 右侧0.856±0.075比0.788±0.063)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丘脑P=0.022, 右侧丘脑P=0.014, 左侧尾...  相似文献   

15.
王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66-867,892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下肢H反射变化及其评价肢体痉挛的可靠性,探讨痉挛型高肌张力定量评估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神经康复科收治的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脑瘫组。男33例,女17例。另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应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ⅣD型肌电图仪进行H反射测定,对脑瘫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H反射潜伏期、波幅及最大H波与最大M波百分比(Hmax/Mmax,H/M)进行比较。对脑瘫组患儿痉挛侧下肢进行改良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并与H波幅、H/M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瘫组患儿H反射潜伏期为(18.87±2.94)ms,H波幅为(4.21±2.85)μV,H/M值为35.24±16.32;健康对照组儿童H反射潜伏期为(23.20±1.98)ms,H波幅为(2.34±1.53)μV,H/M值为14.23±6.36。脑瘫组患儿H波潜伏期缩短,H波幅增大,H/M值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脑瘫组患儿下肢CSS评分为(7.75±2.27)分,与H波幅呈正相关(r=0.562,P<0.05),与H/M值亦呈显著正相关(r=0.904,P<0.01),其线性方程为Y=8.425X-30.021。结论 H反射可作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下肢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目标-活动-丰富运动(GAME)疗法对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高危儿11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 2组再根据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 治疗期间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脱落4例及8例, 最终纳入对照组54例, 观察组50例。对照组早期干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观察组采用GAME疗法进行干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PDMS-2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和PDMS-2的精细运动发育商(FMQ)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 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儿年龄和评估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88评分、GMQ及FMQ均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GMFM-88:(63.52±10.06)分比(47.02±...  相似文献   

17.
《中华儿科杂志》2022,(5):442-446
目的探讨儿童重度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儿发生晕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确诊为重度IPAH的44例患儿(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儿是否出现晕厥分为晕厥组和非晕厥组,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等指标,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OR, 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44例患儿中男16例、女28例;IPAH发病年龄(7.2±3.9)岁;非晕厥组患儿20例, 晕厥组患儿24例(55%), 晕厥发作次数1~11次, 其中18例(75%)为运动诱发。晕厥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患儿比例[67%(16/24)比25%(5/20), χ2=7.59, P=0.006]、脑钠肽[(251±39)比(61±40)pg/L, t=-2.18, P=0.035]、肺动脉内径/主动脉内径比值(1.6±0.4比1.4±0.2, t=-2.25, P=0.030)、肺血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为减少HIE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中度HIE患儿,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生后24~72 h就诊)和试验组(生后24 h内就诊),试验组根据就诊时间分为3个亚组,Ⅰ组(6 h之内),Ⅱ组(6~12 h),Ⅲ组(12~24 h)。每组患儿入院后给予相同的干预治疗,出院后于3、6月龄来我院采用中国标准化的贝来量表(CDCC)测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对照组32例;试验组99例,其中Ⅰ组33例,Ⅱ组35例,Ⅲ组31例。(1)各组患儿MDI分别为66.9±12.3、79.7±11.4、71.4±10.0、68.0±11.4,Ⅰ组高于对照组、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患儿PDI分别为70.8±11.6、83.7±10.6、75.8±11.3、72.4±12.3,Ⅰ组高于对照组、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时间窗开始治疗HIE的预后明显不同,6h内开始治疗的患儿其预后明显...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即脑瘫, 由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表现为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姿势发育障碍和活动受限症候群。髋关节脱位是脑瘫常见问题之一。由于髋关节脱位发生隐匿的特点, 对脑瘫儿童的髋关节进行持续监测可以早期发现髋关节脱位的征象, 进而及时干预, 避免脱位进一步加重。髋关节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患儿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步态类型、临床查体以及Reimers指数(migration percentage, MP)。本文围绕脑瘫儿童髋关节脱位的病程特点、监测时间与目的及不同阶段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脑瘫患儿口运动与进食和营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ou M  Fu P  Zhao JH  Lan K  Zhang H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0):765-768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口运动与进食障碍的发生率与症状学 ,并对营养状况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3月住院康复的脑瘫患儿 5 9例 ,男 39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31个月 (2 0~ 72个月 )。父母问卷调查了解高危因素、喂养史 ,神经病学检查评价脑瘫类型 ,Gesell发育评分评价运动发育年龄 ,测体重、身高评价营养状况 ,对所有患儿进行口运动与进食技能评分与现场观察 ,按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 9例患儿中口运动障碍 5 1例 ,所有徐动型和痉挛型四肢瘫、1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存在口运动异常 ,脑瘫组平均口运动评分为 (2 5± 15 )分 ,低于对照组儿童 (t=11 5 87,P <0 0 0 1)。口运动异常涉及下颌、唇、舌的各个运动测试亚项。 5 5例患儿存在进食方面问题 ,绝大多数患儿进食过程中需要家长帮助 ,半数患儿仅能进食流质和 (或 )半流质 ,不能进食固体食物。进食技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口相和口前相 ,脑瘫组进食技能分平均 (35± 11)分 ,亦明显低于对照儿童 (t=4 5 5 2 ,P <0 0 0 1) ,徐动型总分较低 ,其次是痉挛型四肢瘫。脑瘫组 13例患儿体重低于第 2 5百分位数 ,19例患儿身高低于第 2 5百分位数 ,提示体格发育存在受阻现象。结论 绝大多数脑瘫患儿存在口运动和进食障碍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