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与年龄相关的全身系统性骨代谢疾病。随着年龄增加,骨形成受抑制骨破坏增加导致骨量降低与骨折易感性。骨质疏松症形成的分子机制较为复杂,其中自噬与骨质疏松形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近年热点研究话题。自噬是高度保守的真核细胞物质循环过程,通过降解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细胞器,并对降解产物循环利用,保持细胞在应激、能量缺乏等不利环境中稳定生存。随着人们对自噬研究的不断拓展,自噬水平的分子调控通路及其在细胞生理与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众多进展,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肌疾病等。许多动物体内外及人体研究显示自噬与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骨骼疾病存在着很大关联。自噬在骨组织各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保持稳定等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深度参与骨重塑过程。骨组织各细胞在衰老、活性氧累积、雌激素水平下降、全身炎症水平增高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自噬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骨代谢与骨稳态失衡并逐步发展为骨质疏松症。该文在现有的相关文献报告基础上,对自噬与骨稳态、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常伴有血脂紊乱,常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脂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骨代谢,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通过RANK/RNAKL/OPG信号通路及炎症反应调节破骨细胞等方式调节骨代谢。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具有进行细胞间物质交换进而达到信息交流的功能。其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外泌体已经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一种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也作为许多临床疾病诊疗的生物标志物。由于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备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的功能,以此来调控骨吸收及骨形成;最新研究发现,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预测其预后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骨来源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影响中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缺少靶点明确和药效显著的特效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作为细胞的能量感受器,在骨质疏松的关键病因——骨重建失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直接影响骨多细胞单位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并报道了中药活性成分靶向AMPK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对于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并整理最新的研究进展,对于BMSCs、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AMPK的相关作用进行梳理,涉及BMSCs中Wnt/β-catenin、ERK、mTOR和Gfi1/OPN,成骨细胞中Wnt/β-catenin和BMP-2/Smad以及破骨细胞中c-Fos/NFATc1等不同的下游信号通路。以中药活性成分白藜芦醇、人参皂苷Rd、柚皮苷、芒柄花黄素、血根碱和高车前素等相关研究作为依据进行阐述和论证,为更好地发挥和探究中药及其活性成分靶向AMPK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细胞凋亡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改变以及骨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的疾病。老龄化、肢体废用、女性绝经后以及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而最终原因都与骨重建失调有关。骨重建涉及骨形成与骨吸收两个方面,骨吸收-形成动态偶联的失调可引起骨形成的减少或骨吸收的增加,最终导致净骨量的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参与骨重建的细胞包括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及存活时间直接影响着骨转换的动态平衡。大部分细胞的死亡是以凋亡 (apoptosis)的形式完成。凋亡是由于内外环境激发所致细胞自身主动、有序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传统药物治疗多是以防止骨质流失为主要机制,且存在各种不良反应。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吲哚激素,被认为可以调节骨代谢。褪黑素通过激活MT2受体、调节骨代谢指标、抗氧化、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等作用增强成骨细胞分化;通过下调核因子-κB(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上调降钙素分泌来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也证明褪黑素可以改变骨显微结构、调节骨代谢指标、增加骨密度,且几乎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褪黑素被认为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欣然  林开利 《骨科》2019,10(2):162-16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系统性骨代谢疾病。近年来,OP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并发症如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升高,使家庭与社会负担加重,逐渐成为世界性医学难题。自噬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行为,真核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通过细胞自噬降解自身蛋白质或受损细胞器以维持细胞稳态和正常功能。国内外学者指出自噬在骨稳态及多种骨骼系统疾病例如OP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国内外文献报告中有关自噬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期望为进一步研究及发展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作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常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和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虽然PEMFs能刺激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生成、抑制破骨细胞(osteoclast,OC)生成并影响骨...  相似文献   

9.
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协调平衡共同维持着骨重建的稳态。由于衰老、雌激素缺乏等因素引起体内氧化体系与抗氧化体系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活性氧生成增多,发生氧化应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活性氧所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对骨重建过程中的骨形成和骨吸收均有重要的影响,机体内积累产生的过多活性氧通过对细胞因子、酶活性以及信号通路的调节,干预核内基因的转录表达,最终导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殖凋亡或分化功能的异常,使骨重建失衡,形成以骨吸收为主的代谢性骨病,从而引起骨质疏松症。因此,笔者就近年来氧化应激的产生及氧化应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影响,骨质疏松症的抗氧化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对进一步认识氧化应激在骨重建中的生理病理学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DO)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并发的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O)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重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DO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更加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明确糖尿病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高血糖、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社会逐渐进人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也日趋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对骨质疏松治疗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骨质疏松症的更进一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衰老也是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多能的干细胞,即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 BMSC的植人能够有效增加局部骨量,提高骨密度,改善局部骨质疏松情况,可纠正骨代谢失衡,减少骨量丢失,增加成骨,为局部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细胞分泌,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不同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直径40~100 nm。因其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DNA、微小RNA等物质,是细胞间传递信号,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体。较多研究表明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促使骨与血管再生,在骨组织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将对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提供潜在的以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使该病的防治成为棘手的公共卫生难题.随着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日趋深入,发现细胞自噬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噬作为机体必不可少的细胞机制,通过清除衰老受损的细胞器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以确保实现细胞稳态以及细胞器...  相似文献   

14.
整合素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素是一类膜糖蛋白家族,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它参与体内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表面均有整合素表达,并调控其细胞的多种功能。整合素表达的水平与骨形成及吸收相关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整合素表达及其在骨质疏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将siRNA hsa-circ-0000885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对BMSCs的成骨分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自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3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1例,男2例,年龄(65.45±10.77)岁;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抽取患者外周血组织。然后用circ RNA芯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circRNA的表达水平,用siRNA技术沉默circ RNA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BMSCs,根据是否转染hsa-circ-0000885的siRNA干扰质粒,将细胞分成空白组,空载体组和siRNA干扰组。各组细胞处理72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用AV-PI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用ALP染色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OP患者外周血PBMC中hsa-circ-000088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t=2.119,P0.05)。ALP染色结果表明,siRNA hsa-circ-0000885质粒可以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空白质粒组(F=9.132,q=2.995,2.897;P=0.009,0.0120.05)。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siRNA hsa-circ-0000885干扰组BMSCs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空白质粒组(F=9.881,q=2.457,2.904;P=0.032,0.0160.05)。而AV-PI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siRNA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空白质粒组(F=10.208;q=2.885,3.001;P=0.019,0.011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iRNA hsa-circ-0000885质粒转染BMSCs与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可以作为OP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成骨细胞(osteoblast, OB)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动态平衡调控着骨重塑稳态,其平衡被打破将介导系列骨疾病发生与发展,如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类风湿关节炎(RA)和骨硬化症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是一种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是骨吸收增强剂和骨形成抑制剂,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cells, BMSCs)、OB和OC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而减弱BMSCs成骨分化、抑制OB矿化和促进OC活化、增殖与成熟,导致骨形成和吸收之间动态失衡扰乱骨重建而促进OP的进展。因此,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TNF-α在OP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酒精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世界酒精性饮品消耗量的不断增长,酒精性骨质疏松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认为酒精主要通过改变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的增殖、分化和功能,抑制成骨、促进骨吸收,引起骨组织形成减少同时脂肪组织增多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形成骨质疏松。笔者就酒精性骨质疏松形成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微结构退化、强度下降为主要变化的骨骼疾病,常导致骨折的发生.它通常是由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的相应增加不能充分代偿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常由多因素引起,其中遗传因素对于峰值骨量、骨结构以及骨骼恶化和脆性骨折的易感性至关重要.然而,仅遗传因素不足以解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以及脆性骨折的发生.目前表观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细胞治疗组(C组)、雷诺昔芬药物治疗组(D组)。通过去卵巢建模成功后,C组通过尾静脉移植BMSCs,D组口服雷诺昔芬抗骨质疏松药物。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均明显降低(P<0.01)。MSCs治疗后,C 组中的骨密度得到明显改善,并与B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亦优于D组。结论 BMSCs可以有效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这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