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失衡造成骨量减少及骨密度的降低,与此同时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导致骨折风险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激素、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微生物-肠-骨轴成为了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肠道粘膜屏障、骨免疫学、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主要作用.肠道菌群与骨代谢联系密切,其对骨骼形成或破坏的作用机制可由免疫系统介导,可通过调节破骨细胞诱导因子、调节性T细胞表达以及辅助性T细胞17 分化等途径增强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雌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5-羟色胺等内分泌激素,从而影响骨骼健康.肠道菌群还可通过自身...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是人体内密度最大的微生物群落,能影响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本文利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GM、骨代谢、骨质疏松等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GM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影响骨代谢:(1)影响钙的吸收、调节宿主的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2)调节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次胆汁酸、吲哚类衍生物和多胺等)的含量;(3)调节雌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5-羟色胺等激素的水平。临床研究表明,粪便微生物群移植、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或调节饮食结构可改善GM的组成,能抑制骨量的下降。因此,GM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成为骨质疏松症等骨代谢疾病的防治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并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其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也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的紧密关系、基于肠道菌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中西医在该方向的研究进展,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HIV/AIDS患者在HIV、ART、免疫功能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常导致骨骼、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晰。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失调被认为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本文拟对HIV/AIDS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致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能为HIV相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进而极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有关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逐渐兴起。炎症性肠病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免疫变态反应,而炎症性肠病与骨量丢失密切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MicroRNA直接的相互作用可以治疗炎症性肠病。为此,我们提出设想,肠道菌群可能调节肠道MicroRNA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潜力,现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MicroRNA与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与MicroRNA;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四方面展开综述,支持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MicroRNA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观点,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达15.7%,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将增加至2.8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常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切除术后、慢性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调,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从发病、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从肠道菌群的视角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对于开拓该类合并症的防治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方法收集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7例与健康对照组7例的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DNA,16S rRNA基因扩增,Illumina平台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物种注释、多样性分析、物种差异分析。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肠道菌群在纲、目、科、属、种、分类操作单位水平的菌群种类要多于对照组,且两组人群在纲、目、科、属、种、分类操作单位水平的肠道菌群种类有一定的重叠性;Alpha多样性指标中的赵氏指数及艾森指数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香农指数及辛普森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ta多样性中的层级聚类能够将两组样本进行鉴别区分;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样本在门、科、种分类水平的部分肠道菌群含量存在差异(P0.05),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科、丛毛单胞菌科、厌氧绳菌科、毛螺菌、优杆菌等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所占比例要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16S rRNA测序有助于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骨质代谢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体的骨量减低及骨质疏松的发病相关。其可能通过自身代谢产物,影响宿主代谢及免疫系统等几方面来影响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对活性,从而影响骨代谢,甚至导致骨质疏松。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肠道菌群对骨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primary osteoporosis,POP)作为一种全身性退行性骨病,以骨量低、骨细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为特点。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中医认为POP以肾虚为本,然 “肝肾同源”,故肝脏在POP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且现代研究发现,铁过载和肠道菌群稳态失衡与POP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从肠道菌群、铁代谢角度探讨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在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并发的骨折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骨代谢,其中涉及的可能机制大部分尚未明确。肠道菌群定植在人体肠道中,可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吲哚衍生物、多聚胺、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 等,可能对骨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以短链脂肪酸的研究最多,短链脂肪酸可促进骨形成,其影响骨代谢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的分泌而间接起作用。此外,植物雌激素、膳食植物多酚对骨代谢具有保护作用,这些作用依赖肠道菌群的存在。肠道菌群可将植物雌激素、膳食植物多酚等分解为具有更大活性的代谢物,从而对骨代谢产生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肠道菌群代谢物的种类、与骨代谢的关系以及其调控骨代谢的潜在机制,为肠道菌群防治骨质疏松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第二大基因库,在骨稳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虽然骨重建的自然生理过程与骨吸收的发病机制已经比较清楚,但肠道菌群与骨代谢的关系仍未完全明确。肠-骨轴一词可被用来概括肠道微生物调控骨代谢的途径。根据现有研究,肠道菌群调节骨代谢的机制主要从菌群及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免疫调节、肠粘膜屏障、内分泌调节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旨在通过总结肠道菌群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为基于肠道菌群治疗部分骨科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将会越来越高,尤其是绝经期女性,其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较男性更高。骨质疏松症所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其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尤其是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身体重要部位的骨折。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有限,药物的治疗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药物并不能彻底根治骨质疏松症且药物需长期使用,因此药物的副作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人类的肠道定植着数量繁多且对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的菌群,其中益生菌的健康效应也逐渐被挖掘。目前研究发现益生菌对机体诸多的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其中益生菌和骨质疏松症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益生菌可以通过复杂的方式干预骨质疏松症,但其具体机制仍未阐明。本文通过相关的报道进行综述,并从(1)炎症因子;(2)基因、配体及信号通路;(3)破骨细胞;(4)钙离子吸收等方面探讨益生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机制,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的改变对宿主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代谢手术对肠道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影响了寄居于肠道内的菌群。而这些菌群的变化参与了术后体重下降﹑糖代谢及脂代谢的改变。同时已有很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免疫调节系统对骨代谢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益生菌作为一种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骨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从减重术后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菌群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益生菌与骨代谢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搭建肠道菌群与代谢术后骨代谢相关多学科之间的桥梁,为代谢术后的菌群治疗、靶点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绝经引起的卵巢衰退,雌激素分泌下降导致的骨质疏松症。由于骨量、骨密度及骨强度均有所降低,使骨的脆性增高,加大了骨折的危险性,严重影响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目前对PMOP的发病机制已经从多方面得到阐释,但仍未完全研究清楚。该文通过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铁代谢等多个角度对PMOP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肌少-骨质疏松症受到全社会关注。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库”,在调节肌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该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归属于“痿证”。本文基于“后天养先天”理论的内涵介绍了肠-肌轴、肠-骨轴理论,证明肠道菌群与肌肉、骨骼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微生物-肠-肌骨”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强调肠道菌群是肌少-骨质疏松症共同存在的发病因素。同时,基于“后天养先天”理论阐述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综述文献说明目前研究现状,提出肌骨共治具有可行性的观点。旨在为深度研究肠道菌群与肌肉、骨骼分子间的联系,发挥中医药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综述目前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改善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的变化及改善代谢的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目前常用的减重手术方式有垂直袖状胃切除术(vertical sleeve gastrectomy,V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菌群变化不尽相同。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术后饮食习惯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改变及胃肠激素水平改变、代谢并发症等有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肠腔中的短链脂肪酸、支链氨基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改善机体代谢。结论 肠道菌群在减重手术后发现显著变化,可能通过调节细菌内毒素和菌群代谢产物水平,参与减重手术后机体代谢的改善,更深入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脾"充养机体,同时护卫人体健康,乃人体后天之本。健康的肠道固有菌群可抵御致病菌侵犯人体,促进机体营养吸收与代谢,调节机体免疫,调控肠道生理功能,维护机体健康,正是中医理论"脾为之卫"的现代映射,因而肠道菌群紊乱或是"脾失之卫"的关键。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是结肠炎癌进程中关键推动因素。聚焦肠道菌群,剖析"脾为之卫"的生物学本质,分析中医脾与肠道菌群在人体抗邪之"卫"的作用及相关性,提出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结肠炎癌演进过程即"脾失之卫"的过程,"健脾复卫,运脾行卫"是阻延结肠炎癌进程的核心,以期提供中医药干预结肠炎癌演进新思路,为临床防治结肠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现代临床一种常见的慢性骨科疾病。中医学多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肾、脾、肝三脏亏虚所致。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而中医学从脏腑论治骨质疏松症只有单纯的中医理论支撑,故而,在本文中,笔者将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肠道微生态,去解释中医学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学临床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