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及分析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远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55例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随访达5年或5年以上的,完成了相应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前病变分为狭窄为主和反流为主组。以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将患者分为:重度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PPM)、中度PPM及无PPM组。观察这些患者术后远期超声心动图特征。术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半年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减小(P0.05)。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术后半年左室舒张期末径、左室收缩期末径减小,射血分数增加(P0.05)。重度PPM、中度PPM及无PPM组患者之间的平均跨主动脉瓣压、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射血分数的差异不明显(P0.05)。随时间的推移其它瓣膜发生病变,升主动脉增粗的例数逐渐增加。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术后患者可出现其他瓣膜及升主动脉病变,因此术后定期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及长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保留瓣下结构可引起瓣膜下游血流受阻,目前有关保留瓣下结构不同人工瓣膜下游血流受阻情况的定量研究尚不深入。 目的:比较保留相同瓣下结构、不同类型人工瓣膜下游血流动力学性能的优劣。 方法:按常规二尖瓣置换方法,在全麻气管插管体外循环下建立标准的猪二尖瓣置换模型。按未保留瓣下结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以及保留全瓣瓣下结构3种术式处理猪的二尖瓣及其瓣下结构,置换的瓣膜类型为单叶机械瓣膜、双叶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采用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猪保留相同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的人工瓣膜下游湍流剪应力进行体内定量实验。 结果与结论:未保留瓣下结构的单叶双叶机械人工瓣膜下游血流动力学性能相当,均较生物瓣膜差。保留相同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人工瓣膜置换后其下游的血流动力学性能以生物瓣膜最佳,双叶机械瓣膜次之,单叶瓣膜最差。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技巧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4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探讨儿童瓣膜置换的手术指征、瓣膜选择、手术技术和术后抗凝治疗等问题。方法全组14例中10例为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变,3例风湿性病变,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膜菌栓。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6例,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1例。均采用机械瓣。若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同期矫治。术后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12例心功能恢复至I级,1例心功能II级。发生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均坚持采用华法林抗凝,无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瓣膜功能良好。结论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机械瓣效果较好;应用低强度的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选择已成为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发展趋势。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心脏瓣膜替换或成形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成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1例临床资料,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0 例,二尖瓣置换14例,二尖瓣置换联合三尖瓣成形8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双瓣置换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联合三尖瓣成形3例,二尖瓣成形7例,二尖瓣成形联合三尖瓣成形5例。结果与结论:置换生物瓣膜者9例,机械瓣膜者31例,二尖瓣成形11例,三尖瓣成形16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09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平均搭桥(1.92±0.73)支;术后30 d内死亡4例。47例顺利出院,其中2例失访,45例随访3-48个月,1例半年后脑梗死,1例于术后1年多死于心脏功能不全,存活的43例心功能改善明显,均可进行一般的生活与活动。综合分析得出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保障心肌再血管化,保护心肌,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人工腱索二尖瓣形成术在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单独成形环,25例)和人工腱索组(成形环+人工腱索,25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前、出院前、术后1年心脏彩超测量结果,评价手术疗效,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出院前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内径(RV)、右心房内径(RA)、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及术后12个月LAD、LVEDD、RV、RA、MRA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前LAD、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LVEF、RV、RA及MR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12个月LAD、LVEDD、LVES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人工腱索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12个月LVEF均高于常规组,而术后12个月RV、RA、MRA均低于常规组(P 0. 05)。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12个月二尖瓣反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疗效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腱索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术后12个月生存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全胸腔镜下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可有效改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功能,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背景: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是心外科手术的难点,治疗不当可能出现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使左室流出道狭窄、跨瓣压差增大,引起左室后负荷增加致心肌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总结预防小主动脉瓣环瓣膜置换后发生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治疗策略。 方法:小主动脉瓣环均主动脉瓣置换患者85例。瓣口直径>17 mm,≤19 mm的患者,选19 mm SJM Regent 瓣;对瓣口直径≤17 mm的患者,用牛心包补片加宽瓣环,再选19 mm SJM Regent 瓣行瓣膜置换;对于瓣口直径>19 mm,≤21 mm,选21 mm Hancock II ultra生物瓣置换。治疗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跨瓣峰速、跨瓣压差和跨瓣平均压。出院后通过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早期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机依赖2例。所以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或脑出血等脑部并发症。无瓣膜功能失调或卡瓣。未发现牛心包补片撕裂、瘤样膨出、钙化、血栓形成、免疫反应和感染等情况。81例获随访,随访率为 95%(81/85)。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65例,Ⅱ级16例。各不同瓣环直径患者治疗后跨主动脉瓣峰速和平均压差均明显降低,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左心室重量指数、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明显降低,均未出现人工心脏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置换21 mm Hancock II ultra 生物瓣和21 mm SJM Regent 瓣组间的比较,前者获得了更好的跨瓣峰速和平均压差,以及更好的左心室重塑指标。19 mm Regent 瓣患者治疗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果提示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预防主动脉瓣置换后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的发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1999年9月至2006年9月14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探讨儿童瓣膜置换的手术指征、辩膜选择、手术技术和术后抗凝治疗等问题。方法 全组14例中10例为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变,3例风湿性病变,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膜菌栓。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6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1例。均采用机械瓣。若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同期矫治。术后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结果 本组手术死亡1倒,12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例心功能Ⅱ级。发生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均坚持采用华法林抗凝,无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辩膜功能良好。结论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采用机械瓣效果较好;应用低强度的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的瓣下装置 (腱索及乳头肌 )有着重要的力学性能 ,在维持左心室收缩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常规二尖瓣置换术 (MVR)中 ,切除病变瓣膜及瓣下装置 ,则破坏了这一重要功能 ,术后易致心功能不全。我们于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间共行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 (MVRP) 2 3例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2 3例中男 10例 ,女 13例 ;年龄 13~ 5 1岁 ,平均 37 4岁。病程 5~ 17年。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 (MS) 3例 ,MS并二尖瓣关闭不全(MI) 14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 6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188例成年人小主动脉瓣环(瓣环直径≤21 mm)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心功能的变化,探讨3种机械瓣替换术后是否存在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PM)现象。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胸外科188例植入小主动脉瓣环(直径16~21 mm)成年患者(占所有主动脉瓣置换患者的45.83%),其中男性96例,女性92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51.12岁。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0例,单纯主动脉瓣狭窄27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6例,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病变9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其中20例置换17 mm SJ Regent机械瓣,45例置换19 mm SJ Regent机械瓣,30例置换21 mm SJ Regent机械瓣,31例置换Carbio-S 19 mm机械瓣,20例置换Carbio-S21 mm机械瓣,10例置换16 mm over-line Sorin机械瓣,16例置换18 mm over-line Sorin机械瓣,16例置换20 mm overline Sorin机械瓣。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1年,检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和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的变化,观察左心室质量指数变化情况,并进行各组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围术期死亡2例,术后1年内不明原因猝死3例,其余183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参考各瓣膜厂家提供的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该研究组无重度PPM,所有患者EOAI均大于0.65 cm~2/m~2,EOAI在0.65~0.85 cm~2/m~2(中度PPM)患者占35.14%,EOAI0.85 cm~2/m~2占64.86%,EOAI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术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提高2~3级。术后3个月至1年内平均LVEF和LVFS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各组患者3个月至1年左心室平均内径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1周平均左心室质量指数为90.35 g/m~2,较术前(101.48 g/m~2)下降显著(P0.05),随访3个月到1年无显著变化;所有患者术后1周~1年内主动脉瓣跨瓣平均压差2.92 k Pa(21.92 mm Hg),各组患者术后1周随访至术后1年,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无显著变化。5组患者(16 mm over-line Sorin机械瓣组、20 mm over-line Sorin机械瓣组、17 mm SJ Regent机械瓣组、Carbio-S 19 mm机械瓣组、Carbio-S 21 mm机械瓣组)术后1年内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与其他3组相比明显增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 mm over-line Sorin机械瓣组跨瓣压差最大。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PPM现象发生。结论采用中国市场上来自不同厂家的各种直径的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未见明显PPM现象,左心室质量指数及主动脉跨瓣压差术后均在比较理想的范围;不同厂家的各种型号的人工主动脉机械瓣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成年小主动脉瓣环患者主动脉瓣置换的需求,大部分患者无须行主动脉瓣环扩大术或采用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冠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中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的应用。方法以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来我院心胸外科进行冠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肌保护技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评级、彩超结果对比以及出院情况,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前后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前后径和左房舒张末前后径术后7 d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Ⅰ级和Ⅱ级心功能显著增加29例,3个月后的心脏功能分级(NYHA)显著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1例纵隔感染和1例切口愈合不佳,经过积极治疗,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不停跳心肌保护技术能够在冠脉搭桥合并瓣膜手术中对整体手术过程起到重要的支持,能够保证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积极加强对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前、中和置换后的处理,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治疗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治愈率。 方法:回顾分析48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作为临床资料;以置换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置换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结论:48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置换后早期死亡27例,总死亡率5.5%。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min与心脏瓣膜后死亡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 60岁、心功能IV级、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左室射血分数≤50% 、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是影响心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针对这些因素合理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心肌保护,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主动脉置换过程中常遇到瓣环钙化、瓣周囊肿等特殊情况,这时一般应用特殊技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 目的:观察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治疗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并瓣环钙化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 201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2例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并瓣环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技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前后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最大跨瓣压差、血流峰值速度、左室射血分数等数据,分析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技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的应用效果。 结果与结论:无置换中死亡病例,置换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2-88(63.0±18.1) min,体外循环时间为78-122(102.6±25.1) min,置换后1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床旁血透治疗后治愈。余患者无严重置换并发症。置换后住院天数为7-20(13.6±5.5) d。置换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瓣膜功能良好,均未发现主动脉瓣周漏。置换后6个月的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最大跨瓣压差、血流峰值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改善,与置换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对置换适应证合适的特殊换瓣患者,自体心包补片修补主动脉瓣环辅助主动脉瓣置换可取得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且操作安全简单,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研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20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平均内径在术前是(78.0±7.5)mm,收缩末期内径是(53.0±6.5)mm,而左室射血分数是(0.48±0.23)。20例患者中,心功能等级为IV级的有13例,I I级的有7例,主动脉瓣置换为4例,二尖瓣置换为10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置换为6例。结果手术后心律失常患者为5例,死亡患者1例,呼吸不全者1例。手术后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发现LVESD和LVEDD相比之前缩小明显。结论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在较为充足的术前准备以后应该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加强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围手术期心脏功能的支持是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疗效提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25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MVRP手术,与常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比较,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左心室功能恢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25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MVRP手术,与常规二尖瓣替换手术(MVR)比较,有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左心室功能恢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了解二尖瓣置换术mitralvalvereplacement,MVR保留瓣下结构对不同类型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机械瓣下游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等指标进行体内定量研究。结果无论保留全瓣或后瓣,跨瓣血流边界位点TSS在两种不同构型机械瓣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叶机械瓣(单叶瓣)TSS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对于单叶瓣,TSS在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与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双叶瓣,保留全瓣组TSS均高于其它2组(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跨瓣血流扰动性,使下游TSS增大。这种影响以全瓣保留者为著,单叶瓣甚于双叶瓣。对于心功能较差,有必要保留全瓣瓣下结构者,可尽量使用双叶瓣,以减轻对人工心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猪和人的心脏解剖结构特点相似,是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理想模型。 目的:建立滇南小耳猪二尖瓣置换模型,应用心脏超声评估模型建立的可行性。 方法:成年猪10头,均于体外循环下经左心耳径路行二尖瓣置换,人工瓣膜为St.Jude双叶机械瓣,采用3种置换方式,并以心脏超声分析瓣膜置换后2周小耳猪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除1头因麻醉诱导期出现室颤死亡外其余均存活。心脏超声显示3种方式置换瓣膜后2周,猪心脏结构和功能与置换前无显著差异。人工机械瓣膜在猪体内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相容性均良好,二尖瓣置换前后猪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二尖瓣附瓣( Acces ory Mitral Valve Tis ue,AMV)致左室流出道梗阻超声漏诊误诊的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漏诊误诊的6例二尖瓣附瓣致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作文献复习。结果6例二尖瓣附瓣患者:2例误诊为孤立性主动脉瓣下膜性狭窄,2例误诊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2例漏诊。二尖瓣附瓣致左室流出道狭窄典型的超声表现为:①二尖瓣前叶附着的膜样回声,膜样回声上有腱索连接于乳头肌或左室壁,收缩期导致左室流出道不同程度的梗阻,②左室壁肥厚。结论经胸超声可以诊断二尖瓣附瓣导致的左室流出道梗阻,还可以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孤立性主动脉瓣下膜性狭窄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腱索移植是二尖瓣成形的难点,瓣环环缩也是二尖瓣成形术式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而目前国内相关此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期疗效的较大样本报道较少。目的:总结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间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85例。用Gore-Tex缝线作为人工腱索,马鞍环用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共行人工腱索移植4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2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Sliding技术23例。均行人工瓣环环缩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78例,随访率为 91.7%(78/85)。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78例中,1例于治疗后13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交通事故,余76例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9例,Ⅱ级17例。复查心脏彩超示微量及以下反流67例,轻度反流9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直径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降低(P < 0.05或P < 0.01),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 < 0.05或P < 0.01)。未出现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并发症情况: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1例治疗前伴快-慢综合征患者,治疗后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治疗后1周出现延迟性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无成形环断裂或撕脱、无溶血、左室流出道梗塞、人工腱索断裂或劈裂发生。无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结果可见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DVR)治疗联合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室应用 DVR术治疗联合心脏瓣膜疾病101例,其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2~63岁,体重45.2~68kg.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1例,退行性变瓣膜病变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NYHA心功能 II级16例,III级74例,IV级11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07.8±34.4) min,主动脉阻断(78.5±27.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0.5±4.8)h,术后监护(61.2±15.5)h,术后住院(10.4±4.3)d.手术死亡6例(5.94%),各类手术并发症22例(21.78%).术后84例随访时间4~48月,11人失访.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活动能力显著改善;术后2年出现左房血栓1例,脑栓塞致左侧肢体瘫痪1例,二尖瓣轻度瓣周漏1例,尚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主动脉瓣间断缝合、二尖瓣连续缝合、保留二尖瓣后瓣及三尖瓣环缩等外科技术的改进和加强术后处理可降低双瓣膜置换术的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