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讨炎症急性期标志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意义,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了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并同时检测了肌酸磷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T。结果,入院后第1日所有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正常;615%患者的C反应蛋白≥50mg/L,其中15例发生心绞痛,1例猝死,9例需冠脉再通。在10名C反应蛋白<50mg/L的患者中,未发生猝死及心肌梗塞,仅1例需冠脉再通。上述结果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预后不良;并反应出炎症是本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对其对预后评价,分别测定了13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例变异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和20名健康人的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结果,在51例Ⅲ级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有24例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平均浓度为061μg/L,3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者心肌肌钙蛋白T也同时升高。在21例变异性心绞痛、22例稳定心绞痛、20名健康人和88例Ⅰ、Ⅱ级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无一例阳性。在24例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的Ⅲ级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有2例在院内发生猝死,7例在院外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为375%。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患者和所有心肌肌钙蛋白T阴性者未发生猝死或急性心肌梗塞。心肌肌钙蛋白T阳性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者预后较差,易发生猝死或急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初青莲 《中国医药》2009,4(9):659-660
目的通过观察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情况探讨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心脏事件的特点。方法96例受试者共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另选对照组2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3.03±61.23)、(25.26±18.13)、(5.13±3.86)、(3.26±1.98)mg/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反应蛋白在发病后48h达到峰值。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69.23±26.22)mg/L]明显高于其中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95.34±43.45)mg/L]。结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中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可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卢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48-1749
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与心肌肌钙蛋白T的关系。方法:60例心绞痛患者(其中稳定型26例,不稳定型34例)和体检正常者20例进行血清尿酸和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血清尿酸、心肌肌钙蛋白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不稳型心绞痛组又显著高于稳型心绞痛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和心肌肌钙蛋白T呈显著正相关(r=0.852,P〈0.01)。结论: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和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变化与心绞痛病情相一致,且血清尿酸与心肌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系,阐明肌钙蛋白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选取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的心脏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水平,并密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检测心脏肌钙蛋白I的水平和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随着不稳定型心绞痛级别增高,肌钙蛋白I的水平≥0.4g/L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会有所提高。结论肌钙蛋白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测定肌钙蛋白I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过介入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01月至2011年07月期间,郑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54±0.37)mg/L相比,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8.84±1.32)mg/L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提高术后对心肌损伤的灵敏度的检测,有助于术后的监测治疗,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ELISA、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n=30)、稳定型心绞痛(SA)组(n=60)、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PAPP-A、CRP水平[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结果 UA组血清PAPP-A、CRP水平分别为(25.4±6.8)mg/L、(4.7±1.3)mg/L及AMI组(26.3±5.6)mg/L、(5.0±1.3)mg/L,明显高于SA组的(9.6±2.1)mg/L、(1.4±0.4)mg/L和对照组的(8.5±2.8)mg/L、(1.4±0.4)mg/L(P<0.01);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和CRP呈显著正相关(P<0.01);ACS患者血清PAPP-A、CRP水平均与冠脉复杂狭窄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与CRP水平升高提示冠脉斑块不稳定,可能是冠脉病变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炎症反应蛋白(C R P)是由肝细胞生产和分泌的,在急性、慢性炎症疾病过程中,体内出现和升高的一组金属蛋白,心肌缺血导致体内炎症反应蛋白(C-reacfiveprotein)、白介素、淀粉蛋白(A m y l o i d)、肿瘤坏死因子(T N K)等变化,广泛见于文献报告,其中检测患者血中C R P水平对急性冠脉事件预后的判断更有实际临床价值。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来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C R P浓度与心肌缺血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心绞痛性质,指导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参考指…  相似文献   

9.
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92例AMI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K-MB)测定,并观察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对AMI预后的影响。结果:92例MAI患者中,CRP<20mg/L者48例,CRP>20mg/L者44例。两组患者CPK、CK-MB检测结果,其峰值及变化时程差异无显著性(P>0.05)。92例AMI患者中,CRP>20mg/L组,随访6个月内心脏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阵发性室速、急性左心衰竭、心肌再梗死、顽固性心绞痛等)发生率为81.8%,CRP<20mg/L组为41.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RP>20mg/L对判断AMI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3.89±2.57)mg/L,稳定型心绞痛组(7.58±2.72)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3.39±3.13)mg/L,急性心肌梗死组(18.27±5.81)mg/L。以上结果表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由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到急性心肌梗死,hs-CRP含量也在依次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正常人明显升高,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刘洁云  秦雷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27-28,3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CRP〈3mg/L,46例),B组(CRP〉3mg/L,47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新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93例患者中以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的患者共有65例,A组有27例患者以不稳定心绞痛来院就诊.B组有38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来院就诊;随访1年期间A组出现心血管事件共8例,B组共17例,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临界病变患者多数以不稳定心绞痛为首发.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成药血脂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人入院时采集空腹HS-CRP,在服用血脂康胶囊(每次0.6g,每日2次)后第14d、第28d时再次采集空腹HS-CRP,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用药前后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应用血脂康前后各组冠心病患者的HS-CRP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应用血脂康后,不同病情的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均显著下降,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下降的程度越明显,表明中成药血脂康具有较好的降低HS-CRP水平的作用,从而有效的保护血管,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变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48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上述患者分别作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来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变情况。结果冠心病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其水平升高有助于了解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高敏C-反应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伟东  张曦元 《河北医药》2010,32(8):921-92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胰岛素抵抗(IR)及与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共7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和IR高于对照组(P〈0.05);CHD患者中,AMI组和UAP组hs-CRP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高于SAP组(P〈0.05);CHD患者Gensini积分与IRI、hs-CRP,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s-CRP和IR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有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心绞痛入院后及经正规治疗心绞痛缓解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81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及经过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时的hs-CRP水平。并与同时期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的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2.74±0.76)ms/L;稳定型心绞痛组(4.06±0.92)ms/L;治疗前组(7.64±2.03)ms/L;治疗后组(5.41±1.39)ms/L。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hs-CRP和UAP的发生有关系,所有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心绞痛发作时更是显著升高,hs-CRP可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测定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20mg,治疗12个月前后血浆hs-CRP.结果 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血浆hs-CRP显著下降(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减少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SAP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NP、hs-CRP和Lp(a)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及舒张末期容积( LVESV).结果 AMI组的BNP、hs-CRP、Lp(a)水平分别为(391±136) ng/L、( 16±15) mg/L、(367±191 )mg/L.UAP组分别为(267±80) ng/L、(11±7) mg/L、(324±171) mg/L.SAP组分别为(36±21) ng/L、(2±1)mg/L、(191±130) mg/L.对照组分别为(33±14) ng/L、(1.0±0.4)mg/L、(150±116)mg/L.AMI组和UAP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及S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MI组与SAP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LVEDV、LVESV、LVEF分别为(95±19)、(43±9)ml,(0.51±0.08);UAP组分别为(93±23)、(42±8)ml,(0.55 ±0.08);AP组分别为(86±18)、(32±9)ml,(0.64±0.09);对照组分别为(86±18)、(29±9)ml,(0.66±0.09).AMI组、UAP组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ACS患者中,BNP浓度与hs-CRP和Lp(a)呈正相关,(r=0.53,P<0.01;r=0.543,P<0.01).BNP浓度与LVEF明显负相关(r=-0.44,P<0.01).控制年龄、性别、体表面积后计算两变量间偏相关系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首次发病48 h内BNP浓度与同期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收缩末 容积呈正相关(r =0.42、0.40,均P<0.01).结论 血清BNP浓度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指标之一.ACS患者BNP浓度的升高除了与心脏大小和射血分数相关外,也可能与缺血损伤造成的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与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且按照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其进行分组,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且对其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且随着该指标水平的升高其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随之增高(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是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梁洁  孙尧 《河北医药》2009,31(3):273-27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1)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将102例UAP患者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组;(2)测定102例UAP、2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及46例对照者的血清Hcy和hs-CRP的含量,分别比较其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1)UAP组血清Hcy[(21±9)ng/L]、[hs-CRP(12.2±7.3)mg/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P〈0.01);(2)UAP患者低、中、高危组血清Hcy浓度分别为(17±6)ng/L、(21±8)ng/L、(25±10)ng/L,后2组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AP患者低、中、高危组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9±5)mg/L、(12±7)mg/L、(16±8)mg/L,后2组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危险度分层的升高而升高,可作为UAP患者危险度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术后12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术前测定236例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CRP〈3.0mg/L组(正常组,131例)和CRP≥3.0mg/L组(异常组,105例),随访、记录和分析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等)发生率。结果 236例患者中有105例(44%)术前CRP异常(大于3mg/L),异常组患者年龄大,吸烟者多,血脂亦高于CRP正常者(P〈0.05),而正常组更多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P〈0.05)。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脉血流重建术发生率异常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非急诊血流重建术两组相似(P〉0.05)。结论 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者,术后12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增加,提示术前炎症反应的活性影响晚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