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8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将入组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入院后均给予PCI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入院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PCI治疗后的血流分级、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以及ST段抬高值下降率。结果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分级为Ⅲ级的比率为95.3%(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8/43)(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流为Ⅰ级、Ⅱ级的占比分别为0、4.7%(2/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6/43)、20.9%(9/43)(P<0.05);两组PCI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减少率、出血率、发热率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1/43)、4.7%(2/43)、0以及7.0%(3/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0%(3/43)、11.6%(5/43)、4.7%(2/43)、23.3%(10/43)(P<0.05);观察组ST段抬高值的下降率平均为86.0%,而对照组为64.0%,两组ST段抬高值的下降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的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序贯分级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8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心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标准序贯分级干预,比较两组的预后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有创机械通气率、CCU入院率及CCU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8.89%(4/45),低于对照组的22.22%(10/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序贯分级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彩云 《吉林医学》2014,(9):1835-1836
目的:分析患者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检测血清电解质危急值患者为观察组,检测其危急值并及时抢救;另选择100例危急患者为对照组,未进行危急值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死亡率,并分析观察组患者中不同年龄段患者死亡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男、女死亡者分别为12例和6例,总死亡率为1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死亡率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组死亡率为26.2%(11/42),明显高于45岁以下组死亡率4.2%(P<0.01)和45~60岁组死亡率1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对于病情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显著,可提升检验医师与临床医生的配合程度,有助于及时抢救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分别采用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50%(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2%,对照组为13.6%(P<0.01).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可靠,出血率、死亡率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低、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5.
陈晓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1):2687-268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经合理治疗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即合理治疗加生活指导组(观察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随访1年,分析统计因间接或直接原因引起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及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随访1年内直接死于心力衰竭者,观察组6例(6/42,14.3%),对照组15例(15/41,36.6%),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例数,观察组为10例(10/42,23.8),对照组22例(22/41,53.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再住院总人次,观察组为14人次,对照组为30人次,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再住院平均天数,观察组13天,对照组29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去除心力衰竭恶化的因素,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激激素和血糖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定106例非糖尿病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以随机血糖≥7.8 mmol/L为应激性高血糖,分为非应激性高血糖组(63例)和应激性高血糖组(4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皮质醇、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及发病30 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6%.应激性高血糖组的随机血糖、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1),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值均<0.05).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488 4±0.073 7.显著低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的0.540 5±0.062 4(P<0.05).结论 入院血糖和应激激素异常增高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30 d内的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尿激酶治疗的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常规治疗的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临床疗效、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 溶栓治疗组冠状动脉再通67例,占74.4%,而对照组再通14例,占15.6%,两组再通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出血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心绞痛、心理衰竭、心律失常和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方法,随机从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中选出120例,其中60例获得本院急救人员进行的院前急救措施,作为急救组;另外60例为自行来到医院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急救组采取的急救和转运措施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和满意度情况。结果:急救组有1例现场死亡(1.67%),3例入院后死亡(5.00%),总死亡率为6.67%,而对照组死亡率为13.33%,明显高于急救组;急救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是十分必要的,其可以提高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健康,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非PCI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金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80例作为PCI组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非PCI治疗患者80例作为非PCI组,收集2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PCI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非PCI组(P<0.05),PCI组和非PCI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肌缺血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住院期间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CI治疗、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不影响住院期间院内死亡情况(P>0.05);1年内,PCI组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低于非PCI组(P<0.05),PCI组和非PCI组再发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不影响1年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况(P>0.05);PCI治疗与1年内全因死亡呈负相关(P<0.0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不影响1年内全因死亡(P>0.05)。 结论 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1年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低,PCI治疗是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忠云 《吉林医学》2013,(29):6050-6051
目的:观察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再通率为73.7%,对照组的总再通率为52.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组患者在6 h内的再通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观察组4周后的死亡率为5.26%,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13.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溶解血栓,缓解患者心肌梗死的症状,取得满意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id- to long-term effects of delay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n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PCI (includ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was performed in 42 patients within 1 to 2 weeks following the onset of AMI (PCI group), with another 31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within the same period to receive medication for AMI serv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 for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reinfarction and angina, mortality at 1 and 6 months, and findings by ultrasound cardiograms (UCG). RESULTS: In PCI group,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1) 1 month after the onset of AMI, showing greater improvement at 6 months (P<0.01). No death or reinfarction occurred in the PCI group, with only 1 patients experiencing angina 5 months after PCI. In control group, death occurred in 2 cases, reinfarction in 1 case, recurrent angina in 4 cases (include 2 cases of early postinfarction angina). CONCLUSION: Delayed PCI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MI and prolong their survival without cardiovascular accidents and ameliorate their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s, with high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CXCL型趋化因子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 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统计与比较2组患者的心绞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CXCL型趋化因子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CXCL型趋化因子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PGI2水平高于对照组, 血清CXCL型趋化因子及其他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较好, 安全性较高, 且对CXCL型趋化因子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期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远期左室功能和预后的疗效。方法选择AMI 1~2周内的42例患者行PCI(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 支架植入术),设同期住院的仅药物治疗的31例AMI患者作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6个月的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再发(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介入治疗组1个月时较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P<0.01),6个月时更进一步改善(P<0.01),并且无死亡、再梗死,仅有1例心绞痛复发(术后5月时),而对照组死亡2例,再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4例(其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例)。结论AMI患者经延期PCI治疗,显著改善其预后、延长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及左室功能,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LVEDV、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发生率、再次住院率、病死率为别为8.89%(4/45)、13.33%(6/45)、2.22%(1/4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11/45)、40.00%(18/45)、17.78%(8/45)(P<0.05).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介入与非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文彦 《中国医药导刊》2005,7(5):349-349,351
目的:分析对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进行介入治疗(PCI)和非PC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共336例急性NSTEMI,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PCI和非PCI的结果.结果:336例病例中,183例PCI成功,153例进行非PCI.PCI成功组中梗后心绞痛33例(18.03%),心功能下降22例(12.02%),死亡16例(8.74%);药物治疗组中梗后心绞痛43例(28.10%),心功能下降32例(20.92%),死亡22例(14.38%).各项相比,梗后心绞痛的发生有显著差异,其余两项无明显差异.结论:PCI可降低梗后心绞痛的发生,但对心功能及死亡率无明显影响,两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24h 内给予负荷剂量(80mg)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CI 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需经 PCI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应用80mg 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术前给予20mg 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肌钙蛋白、B 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术后1月内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手术后心肌肌钙蛋白、NT-proBNP、Hs-CRP、CK-MB 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心源性再住院、心绞痛复发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 术前应用负荷剂量阿托品能够有效的降低 PCI 术后心肌损伤,并能够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不稳定心绞痛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冠脉造影);方法:对45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进行临床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结果初发劳力型心绞痛以单支病变血管为多见,占64.71%(44/68),静息型心绞痛以双支及三支病变为多见,分别为21.6%及52.58%.复杂病变及C型病变检出率较其他各型为高,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变血管介于上述两之间.梗塞后心绞痛“罪犯”血管多为完全闭塞性病变,较其他类型多见.变异型心绞痛多半仅有轻度及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梗塞后心绞痛血栓检出率较其它各型为高;结论静息型及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变血管程度较为严重,且病变广泛而复杂,应给予积极治疗,梗塞后心绞痛应加强抗凝或其它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术(PTCRA)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损伤、远期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 2017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实施PCI治疗的CHD患者10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实施PTCRA分为PTCRA组62例(PCI联合PTCRA手术治疗),对照组45例(仅PCI治疗)。两组基础治疗措施保持一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CRA组的置入支架数目、平均支架直径、平均支架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RA组的手术成功率98.39%与对照组95.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的病变血管直径、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病变血管直径、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RA组患者的病变血管直径大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TCRA组患者的血管损伤率6.45%与对照组的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TCRA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6.45%与对照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年心脏无病生存率为(71±7)%;患者2年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为(19.3±7.0)%。结论 PCI联合PTCRA治疗CHD患者有利于降低手术后病变血管的狭窄率,降低术后MACE的发生率,同时不会增加术中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中成药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狭窄超过50%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降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成药通心络。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分别利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其比值、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以及血脂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急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死亡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12个月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6个月及1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FMD、NO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ET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NO/ET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1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TNOS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6个月时患者的FMD与NO呈正相关(P<0.01),12个月时NO与TNOS呈正相关(P<0.01)。结论通心络可显著减少ACS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率;在常规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可进一步改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提高血一氧化氮的浓度、降低内皮素浓度,提高NO/ET比值;通心络改善内皮功能与用药后TNOS增高,促进NO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均于入院后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同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自入院起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为(18.26±3.61)mg/L,对照组为(4.05±1.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正常者主要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4%,CRP升高者主要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急性炎性反应有关,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