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对危重患者的蛋白合成、肠屏障功能的维护作用。方法选择危重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对照组),肠内营养联合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组(试验组),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阳性对照组),予以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治疗7d后肝肾功能、营养指标及肠屏障功能变化。结果三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肠屏障功能均有改善,试验组变化最明显,无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安全、有效。可促进危重患者蛋白合成,改善营养状况,减轻应激反应,明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陈敏瑜 《当代医学》2014,(18):142-143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江门市五邑中医院8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43),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治疗,2组均治疗15 d,观察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后转铁蛋白、白蛋白均较基础治疗有明显升高,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对急性胰腺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通过鼻-胃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于伤后24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30例,按传统的方法于伤后72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观察两组病人与营养有关的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病人院内感染发生率、ICU病死率、存活率及住ICU时间。结果 两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实验组26.6%,对照组23.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实验组院内感染发生率、ICU病死率、存活率及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给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添加谷氨酰胺,观察对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45例危重病人,分成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应用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肠内营养支持添加谷氨酰胺21d、每天15g,观测两组的体重变化、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CD4/CD8、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有较低的感染发病率。结论危重病患者通过肠内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营养支持效果,减少肠道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 把68例行胃、结、直肠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6例术后24h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EN),对照组32例术后3~11d给予肠外营养支持(TPN),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并发症、肠道通气时间、伤口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 对照组前白蛋白术后第7d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12d较术后第7d有明显上升(P〈0.01),实验组术后第7d,第12d前白蛋白(PA)、纤维连接蛋白(F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刀口甲级愈合(P〈0.001)。结论 肠内营养具有经济实惠、易于管理、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安全可行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合适恰当的肠内营养输注方法,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在我院ICU进行肠内营养超过5 d的78例危重病人,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鼻胃管持续加温少量泵入肠内营养液,对照组采用分次定量鼻饲方法,比较两组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持续加温少量泵入肠内营养液,可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72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生化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生化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胃大切除手术的65倒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34倒和对照组31倒,对照组按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16~20h给予肠道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病人术后8d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好(均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高胃大部分切除病人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运用于急性胰腺炎重症患者改善炎性细胞因子和免疫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入该院患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86例患者,将其分对照组、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施行肠外营养,实验组施行早期肠内营养。经炎性细胞因子、血清、免疫能力等各项指标检测后,评估、判别两组病情归转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病例样本的各炎性因子指标量少于对照组(P <0.05)。此外,实验组各免疫能力指标优越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减轻急性重度胰腺炎的炎性症状,增强病人免疫机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肠内营养方法辅助手术前肠道准备,纠正大肠癌传统手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的缺陷,提高手术前肠道准备的质量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已确诊大肠癌且择期顺利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配合肠内营养制剂)和对照组(按照传统肠道准备方法)各60例;手术前肠道准备过程中,实验组在禁食的同时配合使用肠内营养制品,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手术前晚清洁灌肠的次数,手术中肠道的清洁度,检测肠道准备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手术前晚清洁灌肠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的肠道清洁效果和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方法辅助手术前肠道准备,有助于取得满意的术前肠道准备效果,具有传统肠道准备方法所欠缺的多项优势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肠内营养方法在手术前肠道准备中的作用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的优越性。方法:将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5例胃癌且术后采用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实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注方法,对两组患者腹胀、腹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数字视觉模拟评分法对病人的肠内营养输注的主观舒适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采用肠内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病人腹胀和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对肠内营养液的温度感觉存在较大差异,对照组病人常常感觉肠内营养液温度偏低(P<0.05);实验组在舒适度方面,感觉严重不适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肠内营养泵进行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早期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共行胃癌切除术5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肠外营养组(20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以及比较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差异。结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用肠内组比肠外组减少(P〈0.01)。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营养指标较肠外营养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安全可行,既经济、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李丽萍 《中外医疗》2010,29(35):29-2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以肠外营养为主,2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病人肠蠕动恢复较快,体重减轻少,术后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减少(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经济实惠,符合生理要求,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蔡丙华  石磊  孙国明 《中外医疗》2009,28(21):44-45
目的探讨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腹部手术病人于术后第1d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纽(EN,n=28)和普通输液组(对照,n=20),观察治疗后各项营养,免疫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EN组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有显著作用,并可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5.
刘金柱  袁相秋 《安徽医学》2012,33(11):1486-1488
目的探讨添加谷氨酰胺的小分子低渗型营养液在长期住院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76例长期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小分子低渗型营养液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而实验组患者则使用添加谷氨酰胺的小分子低渗型营养液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评分(MIS)评价得分情况和SF-36量表评定量表得分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功能状态指标外,实验组患者的其余MIS各项指标明评分显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MIS各项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SF-36量表的生存质量维度指标和总评分除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谷氨酰胺的小分子低渗型营养液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更明显地改善长期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对维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GCS评分4-8分的颅脑损伤病人72例试验组,于早期(伤后48h)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静脉营养补充不足;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伤后6d鼻饲流质。结果 GCS评分5分以上病人能较好耐受持续滴注的鼻饲营养方法,试验组胃肠道功能障碍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可安全的实施持续滴注的鼻饲营养方法,配合静脉营养。有利于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底物,对维持胃肠道结构和功能,促进营养状态和预后恢复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加用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现肠内营养)和观察组(谷氨酰胺强化)。检测患者第1天、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的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指标和重症监护时间、出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ALB和TF显著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LB和TF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11.57±5.25) d、(21.34±10.27)d,观察组的重症监护时间和出院时间分别为(6.17±4.53)d、(13.41±8.74)d,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与谷氨酰胺联用可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收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结果:实验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42.5%(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早对其进行肠内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手术病人,不同途径留置胃管和空肠营养管的效果。方法 20例老年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组,即经空肠造口逆行放置胃管入残胃,顺行放置营养管组(实验组),经鼻留置胃肠减压和鼻肠管组(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病人在手术耐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好于实验组。结论经空肠造口逆行插入胃管作残胃减压,顺行插入营养管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对胃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的病人可较长时间留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及体会。方法 选择消化道肿瘤病人行根治手术90例。随机分为三组:EN—PN组30例于术后24h用能全素行肠内营养,不足部分由PN补充。PN组30例,行全静脉营养。对照组30例常规补液,观察三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和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少于PN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及肠外营养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