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胃黏膜病变的特点。方法521例研究对象共分为3组:A组191例,为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B组175例,为慢性肝炎基础上的慢性重型肝炎住院患者;C组155例,为对照组,既往无慢性肝病史的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患者。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后3 d内行胃镜检查,观察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及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的检出情况。结果A组患者有131例(68.6%)检出PHG,81例(42.4%)检出AGML,B组患者PHG和AGML检出例数分别为119例(68.0%)和79例(45.1%),C组PHG和AGML的检出例数分别为11例(7.0%)和21例(13.5%);A组与B组患者其PHG及AGML检出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A组或是B组其PHG及AGML检出例数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易合并PHG及AGML,上述2种胃黏膜病变的胃镜检出率远高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PHG及AGML可能与慢性肝病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肝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预见性护理组85例慢重肝均为我科1999年2月至2002年10月的住院患者,男73例,女12例,年龄12~68岁,病程1~25年。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B)179~687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22~65s,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9.1%~38.3%。出血前明确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37例,胃溃疡者7例。对照组为抽取1991年3月至1998年6月收治的101例同类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活动期(简称肝硬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在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电子胃镜检查肝硬化、慢重肝患者的胃黏膜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浆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有升高趋势.结论 肝硬化及慢重肝患者的高胃泌素、高胃动素血症可能参与了胃黏膜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作者探讨35例慢性重型肝炎的护理,尤其是并发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内毒素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对挽救生命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监测有关指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发扬“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治愈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6.
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具有肝病症状重,血糖、血酮体升高,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等特点。在护理对策中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血糖监测,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的护理;饮食护理和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急剧增加 ,且病死率高 ,已引起高度重视。慢性重型肝炎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极易造成机体微生态失衡 ,条件性致病菌得以生长 ,而深部真菌感染往往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对2 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例均为 1 990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 ,其中男 1 7例 ,女 4例。年龄 37~ 72岁 ,平均 57 5岁。1 2 诊断标准 慢性重型肝炎诊断均符合 1 995年第五次全国传… 相似文献
8.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在临床上较多见 ,病死率较高 ,本文对 5 6例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进行了临床分析 ,以探讨其影响预后的因素。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5 6例慢重肝患者均是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间的住院病人 ,男 49例 ,女 7例 ,男女之比 7∶1,年龄 16~73岁。所有病例诊断依据 1995年 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2 肝功能及各指标检测 用美国Beckman公司CX 4型自动生化仪Beckman配套生化试剂检测。乙肝五项、抗 HCV、抗 HEV的检测采用酶联法 ,HB…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死亡率高,经常合并医院内感染,感染发生后不可避免地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又增加了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医院真菌感染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抗真菌药物药效的有限性和肝毒性,往往进一步加重肝衰竭,成为所谓的“临终感染”。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治疗了22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经过抗感染治疗和精心护理,使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转危为安,为进一步的治疗好转提供了可能性,现将护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试验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在静脉推注新鲜的全血或是血浆、支链氨基酸、胸腺肽、人血白蛋白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甘利欣的注射,在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每500毫升加入30~60 ml的甘利欣,1次/d。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肝功能等指标变化比较,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A/G、PT方面的指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在A/G和PT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值得在实际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红细胞沉降率的水平。方法:对4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红细胞沉降率的检测,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对红细胞沉降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来收治的180例CSH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好转组(75例)及死亡组(105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死亡对比中,患者年龄大于50岁、有吸烟史、合并原发性腹膜炎、其他部位感染、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癌、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均是高危因素。结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年龄较大的CSHB患者,可通过采取一些列对症处理因素,控制合并症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外周血谷丙转氨酶(271.41±92.83)U/L、谷草转氨酶(291.51±85.72)U/L、总胆红素(178.13±40.13)umol/L、直接胆红素(97.38±27.66)umol/L、间接胆红素(80.76±18.89)umol/L、凝血酶原时间(15.20±1.80)s均较治疗前[分别为(374.94±127.10)umol/L,(361.67±112.89)umol/L,(453.13±69.22)umol/L,(252.65±46.32)umol/L,(200.48±35.98)umol/L,(26.17±2.62)s]显著下降(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结论: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炎治疗药物对肝炎患者鼻黏膜改变的影响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肝炎的药物对肝炎患者鼻黏膜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人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经系统的基础治疗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鼻黏膜的改变情况,并记录治疗后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鼻黏膜比治疗前明显改变,鼻出血、鼻黏膜糜烂、嗅觉减退的患者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肝炎的药物可引起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并可导致患者鼻黏膜不同程度受损,故临床上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注意加用保护患者血象及保护鼻黏膜的药物,降低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胃镜胃黏膜活检术在胃部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本院门诊及住院胃部疾病患者457例胃黏膜活检的材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分类。结果胃癌23例,慢性胃炎398例,溃疡17例,黏膜内腺上皮异形增生80例,增生性息肉11例,可疑癌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111例,慢性炎症91例,萎缩性胃炎187例,肠化117例,其他组织学类型6例。结论纤维内镜活检病理学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尤期在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二组慢性重症肝炎患者112例,治疗组55例在综合疗法(白蛋白、新鲜血浆、门冬氨酸钾镁、能量合剂、维生素等)基础上加用PGE1。对照组57例仅采用综合疗法。结果:治疗组55例中死亡17例,病死率31%,对照组57例中死亡42例,病死率74%(P<0.01)。而肝肾综合征、出血以及继发感染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不上升反而下降(P<0.01)。结论:该疗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较好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分层随机配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常规护肝、降酶、退黄以及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基础上加用HC-3000结肠途径治疗机透析治疗,每次先用结肠灌洗液间歇灌洗60min,深度50cm,然后注入由大黄、石菖蒲、莱菔子、蒲公英、牡蛎、水牛角等组成的中药结肠透析液100~200ml,保留灌肠1~2h,每周2次,连续4周后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及并发症的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T、ALB、CHE)、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氨(NH3)及内毒素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76.66%,对照组53.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Bil、ALT、ALB、CHE、PT、NH,及内毒素等指标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结肠透析配合综合支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治愈好转67例,有效率61.47%;PE的次数以3次为宜,随着次数增加,疗效无明显提高;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早期、中期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重型肝炎者有效率只有41.38%,低于携带者和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重肝者(P<0.05);治疗前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总胆固醇(TC)、胆碱酯酶活力(CHE)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下降的程度与PE的疗效有关(P<0.05)。结论PE为重型肝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大大提高了疗效,但应把握治疗时机和治疗次数,及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7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266例次,观察其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等情况及存活率。结果77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存活率为62.3%(48/77),其中早期87.9%,中期47.8%,晚期7.7%,患者耐受性好。结论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宜早期进行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ME)观察乙肝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症胃黏膜病变的微细结构的特点。
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5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乙肝肝硬化伴门脉高压的患者64名(PHT组),设置47名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胃黏膜微细结构进行比较。
结果PHT组胃黏膜分型以Z1型(51.6%)、Z2型(31.3%)为主。Z3型发生率PHT组与CSG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3%vs6.4%,P〉0.05)。PHT组集合静脉分型,以I型(46.9%)、D型(37.5%)为主。R型发生率PTH组明显低于CSG组(10.9%vs51.1%。P〈0.001);I型(46.9%VS31.9%,P〉0.05)、L型(4.7%vs4.3%,P〉0.05)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黏膜分型、集合静脉分型可以反映门脉高压症组胃黏膜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