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造血细胞(hematopoietic cells,HCs)移植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大鼠模型后其在大肠的定位情况.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作SD大鼠CD模型.用悬浮法培养同种异体HCs,并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经尾静脉注入体内,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于移植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处死大鼠,取全段大肠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s的定位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组各时间段大肠组织均有BrdU阳性细胞定位,主要在黏膜上皮层,对照组阴性.结论:HCs可定位于大鼠CD模型的肠道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康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在结肠炎大鼠肠道定植分化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以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形成结肠炎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MSCs移植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结肠康泰组,第2天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雄性SD大鼠BMSCs经尾静脉注射到各组雌性大鼠体内。疗程结束后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以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作为标志,以确定供体BMSCs的植入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肠道干细胞标记物Musashi-1的表达。结果经PCR扩增后,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结肠组织雄性性别特异性基因区段sry,BMSCs移植组和SASP组阳性率均为20%,结肠康泰组阳性率为30%;免疫组化检测到BMSCs移植组及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Musashi-1均有阳性表达;结肠康泰组与BMSCs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康泰较明显地促进同种异体BMSCs在结肠炎大鼠肠道的定植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数量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移植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探讨BMSC移植的最适数量.方法:分离培养、DAPI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免疫复合法建立大鼠UC模型,分A、B、C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106、5×106、1×107个DAPI标记的BMSCs.移植后第7、14 d各处死5只大鼠,取结肠做恒冷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记数各组DAPI标记BMSCs在病灶部位和周围正常部位的细胞数.结果:移植7、14 d,各组均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非溃疡部位阳性细胞数(P<0.05).移植7、14 d,B组损伤部位的荧光标记细胞多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经静脉给UC大鼠移植BMSCs的最适数量为5×106个.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移植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IBD) 模型后其在结肠的定位情况.方法 将骨片培养法培养的雄性BALB/C 小鼠BMSCs,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 进行荧光标记后经尾静脉注射于雌性大鼠IBD 模型体内,并设立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后第2、5、9 天后取远端结肠组织,一部分制成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荧光分布情况,另一部分经PCR 检测Y 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段(SRY) 基因作为标志,以确定BMSCs 的肠道定位情况.结果 BMSCs 生长迅速、纯度高,可诱导成为脂肪细胞及骨细胞;2,4,6- 三硝基苯磺酸(TNBS) 造成的IBD模型部分肠段缩窄,溃疡形成,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细胞浸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BMSCs 的模型组结肠组织存在荧光;SRY 检测显示TNBS-MSCs 移植组及雄性小鼠对照组均能检测到SRY基因.结论 移植后的BMSCs 能在IBD 模型的损伤肠道组织中定位.  相似文献   

5.
唐一锋  石蓓  王冬梅  沈长银 《重庆医学》2018,(12):1583-1588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于大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将14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对照组、MSCs移植组、HMGB-1注射组、HMGB-1注射+MSCs移植组及HMGB-1 BoxA注射+MSCs移植组等6组,术后第28天对大鼠的心脏功能、心肌的病理切片、心肌梗死的面积及梗死区新生血管的密度进行检测.并在心肌梗死术后第3、7、28天测定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在术后第28天,HMGB-1注射+MSCs移植组较其余5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收缩期内径明显缩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HMGB-1注射+MSCs移植组梗死面积与其余模型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梗死区的新生血管数目显著增加(P<0.05).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HMGB-1注射+MSCs移植组的大鼠血清TLR4、VEGF水平最高(P<0.05);术后第7天及第28天,HMGB-1注射+MSCs移植组大鼠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核因子Kappa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最低(P<0.05).结论 通过使用HMGB-1注射联合MSCs移植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6.
卞红磊  魏艳静  赵发 《广东医学》2004,25(11):1258-1259
目的 观察柳氮磺胺吡啶 (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 (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复合法 (2 ,4 -二硝基氯苯 乙酸 )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 ,SASP药物治疗后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对照组大鼠、UC组大鼠及SASP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中PPARγ的表达情况。结果 UC大鼠、SASP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阳性细胞个数分别为 11 7± 3 4 6 ,5 7 0±8 4 2 ,81 8± 15 73,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SP治疗组 (P <0 0 0 1) ,对照组和SASP治疗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减少 ,SASP治疗后可以明显增加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 ,提示SASP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鼻内途径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定向精准修复作用。方法:7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患处MSCs移植组、鼻内MSCs移植组、尾静脉MSCs移植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式自由落体法制备中度TBI模型,分别以患处、鼻内、尾静脉途径移植MSCs(5×105个/只)。移植后第1、第7天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了解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解剖观察脑组织恢复情况;比较各组脑脏器系数;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SPIO)标记的MSCs经鼻内途径入颅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m NSS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术后第1、第7天mNSS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SCs移植各组术后第1、第7天m NSS均显著降低(P<0.01)。解剖观察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移植后第7天MSCs移植各组大鼠脑创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移植后第1天模型对照组脑脏器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患处及鼻内MSCs移植组脑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实验大鼠的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泼尼松组和英夫利昔组,每组10只,其中后3组建立三硝基苯磺酸(TNBS)UC大鼠模型。英夫利昔组给予英夫利昔30 mg/kg腹腔注射,造模第7天、14天各给药1次;泼尼松组给予泼尼松6 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损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造模第7~20天每日1次灌胃;造模第21天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并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的外周血清、结肠黏膜及脾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的含量。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结肠黏膜结构基本正常,损伤组可见典型黏膜炎症表现,泼尼松组和英夫利昔组炎症病变明显减轻。TNF-α、IL-10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组外周血清、结肠黏膜、脾脏中的TNF-α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与损伤组比较,英夫利昔组外周血清、结肠黏膜、脾脏中的TNF-α降低,外周血清、结肠黏膜的IL-10含量升高(P<0.05),其中英夫利昔组血清及肠黏膜的TNF-α含量较泼尼松组降低(P<0.05);各组脾脏组织中IL-10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夫利昔单抗能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的炎症病理改变,对UC大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TNF-α的表达及提高IL-10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段征  陈晓云  徐艳华  姜蓉  汪维伟 《医学争鸣》2009,(23):2761-2764
目的:观察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病变的修复.方法:分离培养、荧光标记SD大鼠BMSCs.A,B,C组大鼠制作UC模型,D组为非模型组.4组大鼠均经尾静脉注射1 mL液体:A组为生理盐水;B,D组为BMSCs;C组为加表皮生长因子(EGF)的BMSCs.移植后3,7,14 d各处死5只大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标记BMSCs在结肠的分布,光镜观察结肠病变以及TNF-α和IL-10的表达.结果:移植第3日各组均可见BMSCs分布于结肠黏膜,病灶处多于正常结肠黏膜.移植第14日,B,C组结肠BMSCs高于D组(P〈0.05);与A组比较,B,C组结肠黏膜高表达IL-10,低表达TNF-α,其黏膜损伤修复程度也明显优于A组.B,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移植BMSCs可促进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单次给予EGF不能促进BMSCs向病灶的迁移和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血清TNF-α和IL-10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溶液灌肠至结肠内,对照组以50%乙醇溶液灌肠.分别于灌肠后的第1天、第7天、第21天经腹主动脉无菌采血,检测血清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TNF-α 53.6±10.5 pg/mL和IL-10 153.6±12.8pg/L含量于灌肠后第1天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8.6±7.8pg/mL和112.7±30.9 pg/L)明显升高(P<0.05),而灌肠后第7天及第21天两组血清TNF-α和IL-10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早期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和抑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清肠栓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V)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肠栓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12只。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3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7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肠组织中GM—CSF、G—CS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GM-CSF和G-CSF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5),清肠栓组及SASP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GM—CSF和G—CSF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清肠栓组及SASP组均较模型组减低(P〈0.05)。结论:清肠栓可通过调节结肠黏膜GM—CSF、G-CSF蛋白及基因表达,以治疗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2.
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三硝基苯磺酸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NO、MDA、SOD的动态变化。方法38只SD大鼠留取6只作正常对照组,剩余32只大鼠按造模后处死取材顺序依次分为5个组:第1天(6只)、第3天(7只)、第7天(6只)、第14天(6只)、第21天(7只),观察大鼠结肠长度、溃疡分数,检测结肠上清NO、MDA、SOD。结果各造模组大鼠结肠缩短以第7天组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1),其余各组(P〈0.05);溃疡分数以第7天组增加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1),其余各组(P〈0.05)。结肠上清第1天、第3天组的No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P〈0.05);第1、3.7天的MDA呈渐增趋势,其中第3天、第7天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SOD活力较正常组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NBS所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局部溃疡分数,结肠上清NO、MDA呈现先升后降的成模及自愈趋势,符合溃结研究模型所需。  相似文献   

13.
Chen C  Ran ZH  Xiao SD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84-1288
目的在乙酸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中,研究普伐他汀的治疗作用及其抗氧化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安慰剂组(20只)、普伐他汀治疗组(15只)、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组(15只)。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安慰剂组、普伐他汀治疗组、SASP治疗组8%乙酸造模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2ml/d、普伐他汀1mg·kg-1·d-1、SASP0.25g·kg-1·d-1灌胃治疗7d,观察大鼠活动状态,进食量,体重,大便性状,大便出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判断疗效。第8天处死大鼠并进行结肠长度测量,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组织学评级,测定组织一氧化氮(NO)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模型安慰剂组及SASP治疗组相比,普伐他汀治疗组DAI、结肠长度、CMDI、组织学评级均有显著改善(P<0.05),NO自由基、MDA含量显著下降,SOD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普伐他汀可通过抑制氧化损伤减轻结肠炎症损伤,且疗效优于传统药物SAS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铁苋菜水提取液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防治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各10只.利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复制大鼠UC模型,以柳氮磺胺吡啶作为治疗对照药,从大鼠体质量变化、腹泻与便血的动物数、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等多方面考察了铁苋菜水提取液高(9.5 g/kg)、中(6.5 g/kg)、低剂量(2.5 g/kg)治疗及中剂量(6.5 g/kg)预防给药对UC的防治作用.结果:铁苋菜水提取液中、高剂量治疗及中剂量预防给药能够显著改善TNBS模型大鼠体质量的减轻,减少发生腹泻和便血的动物(P<0.05);并且能够显著改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及病理学改变.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MPO的活性,发现铁苋菜水提取液中、高剂量治疗及中剂量预防给药能够显著降低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及MPO的水平(P<0.05),并且与治疗药柳氮磺胺吡啶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铁苋菜对TNBS诱导的大鼠UC有一定防治作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硝普钠能否促进静脉移植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的迁移.方法:分离培养、4',6-二脒基-2-苯基吲哚盐酸(4',6-diamidino-2-phenylind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NBS/乙醇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溃疡、炎症持续时间及如何建立持续而稳定的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空白组(10只)、模型A组和模型B组(各30只)。除空白组外各模型组采用TNBS/乙醇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型A组大鼠给予一次性灌肠造模;模型B组每隔7d重复造模,持续至第8周。各模型组大鼠分别于造模第2周、5周、8周(空白组大鼠于造模第8周)随机抽取8只大鼠处死,进行结肠病变肉眼评分及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A组大鼠的体重、结肠病变肉眼评分及病理学评分在第2周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第5周、第8周无差异(P〉0.05);模型B组大鼠的体重、结肠病变肉眼评分及病理学评分在第2周、第5周、第8周均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采用TNBS/乙醇法每周灌肠造模可成功构建持续而稳定的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奥曲肽)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肠黏膜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UC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奥曲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7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模型。观察各组实验大鼠体质量变化、大体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奥曲肽可以缓解大鼠体质量的减轻,减少腹泻及便血的发生;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结肠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评分,降低IL-6、TNF-α的表达,同时使IL-10的表达增加。结论奥曲肽对TNBS诱导的大鼠UC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及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别建立由噁唑酮(oxazolone,OXZ)及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探讨性别因素对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正常雌性对照组(A组,n=5),正常雄性对照组(B组,n=5),OXZ雌性模型组(C组,n=5),OXZ雄性模型组(D组,n=5),TNBS雌性模型组(E组,n=5)和TNBS雄性模型组(F组,n=5)。OXZ模型组(n=10)给予皮肤涂抹2.4% OXZ (100%乙醇溶剂)0.2 mL 2 d,5 d后以0.8% OXZ (40%乙醇溶剂) 0.1 mL灌肠;TNBS模型组(n=10)于d 1及d 6给予1.8 mg TNBS(40%乙醇溶剂)灌肠,灌肠之前均进行禁食不禁水24 h处理,正常组不作处理。造模24 h之后记录小鼠精神状态、毛色、进食、大便情况并检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值。造模后d 2处死,分离结肠,测定小鼠结肠组织大体评分(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值以及结肠湿重指数(Colon Index,CI),并取病变部位检测HPS(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指标以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两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诱导成功,OXZ模型组IL-4及TNF-α 水平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但TNBS模型组差异较小。除OXZ雌性组结肠指数与正常组没有显著差异外,模型组小鼠各项指标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性别对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诱导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