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种异体带血供肱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肱骨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着重观测肱骨上端及肱骨干滋养血管和骨膜血管的来源、分布、长度和外径;50根干燥成人肱骨,观察肱骨上端及肱骨干的滋养孔。结果肱骨上端外科颈周围平均有(7.7±2.0)个(4~12个)滋养孔,滋养支来自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肱骨干滋养孔1~3个,主要位于肱骨中段前内侧面,距内上踝(11.7±2.2)cm(6.5~17.0cm)。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肱动脉,长(2.6±0.7)cm(1.5~5.0cm),外径(1.3±0.6)mm(0.8~2.2mm)。结论选用旋肱前血管为蒂,可行肱骨上段移植,选用肱血管和肱深血管为蒂,可作肱骨中段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为肌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30侧人下肢标本上进行了显微解剖并观察了胫骨后肌神经、血管的关系。结果 :胫骨后肌神经起自胫神经 ,始部横径左侧 1.30± 0 .0 5( 1.0 2~ 1.68)mm;右侧 1.36± 0 .0 7( 1.0 2~ 1.98) mm。蒂长左侧 3.2 1± 0 .33( 1.82~ 5.60 ) cm;右侧 3.0 5± 0 .19( 1.80~ 4 .16)cm。伴行动脉外径左侧 1.36± 0 .12 ( 1.0 2~ 2 .38) mm;右侧 1.50± 0 .10 ( 1.0 2~ 2 .36) mm。结论 :选用以神经肌支和伴行血管为蒂的胫骨后肌神经血管蒂可转位修复因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损伤引起的小腿外侧群、前群肌瘫痪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股骨干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 ,解剖观测了股骨滋养血管的来源、分布、长度及外径 ;5 0根干燥成人股骨 ,观察股骨滋养孔。结果 :股骨滋养孔主要位于粗线上或粗线内侧面 ,滋养孔的位置距股骨内侧踝 1 6 9± 3 .3cm。滋养动脉来自股深动脉 ,相当于第 3穿支部位的股深动脉干发出的分支 ,外径 1 5± 0 .3mm ,长为 1 2± 0 .3cm。结论 :选用股深血管穿支及其滋养动脉为蒂的同种异体股骨段移植 ,可用于重建股骨干大段缺损。  相似文献   

4.
以胫前返血管为蒂腓骨上段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胫前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胫前返动脉始于胫前动脉,起始点距腓骨头尖下(4.5±0.7)cm(3.0~6.0cm),动脉主干长(0.5±0.2)cm(0.2~1.2cm),外径(2.0±0.4)mm(1.3~3.0mm),伴行静脉2条,外径为(2.1±0.5)mm(1.5~3.0mm)和(2.6±0.4)mm(1.7~3.2mm)。胫前返动脉腓骨头支1~2支,外径(1.7±1.3)mm(0.6~2.1mm),分布于腓骨头的前内侧面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腓骨上段骨膜支构成动脉网。腓骨头支起始点至胫前返动脉起始点长度为(1.0±0.4)cm(0.3~1.8cm),其中长度≥1.0cm者占46.7%。腓骨头支起始点以远1.5cm处的胫前返动脉外径为(1.4±0.5)mm(0.8~2.1mm)。结论:胫前返血管蒂腓骨瓣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临床带血管腓骨上段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血管蒂。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薄肌全长(42.0±0.6)cm,肌腹长(31.0±3.8)cm;肌腱长(10.9±0.9)cm;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该分支起始处外径(2.1±0.6)mm,血管蒂长(9.2±0.9)cm,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股薄肌的神经支配,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该神经在闭膜管处,横径为(1.7±0.4)mm;厚(0.5±0.2)mm,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10.4±1.4)cm。结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经尸体摹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2 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用红色乳胶液加压灌注 ,在 5倍手术放大镜下观测隐动脉及其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供血范围及其与缝匠肌的关系 ,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结果 :隐动脉于收肌结节上方 (2 .6 9± 1.0 9)cm处发出恒定的膝上皮支 ,外径 (1.10±0 .18)mm ,有两条伴行静脉 ,外径 (1.12± 0 .10 )mm。该支于收肌结节上方 (1.4 8± 0 .5 3)cm处穿深筋膜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下行支长度为 (2 .91± 1.0 1)cm ;上行支直接行经 (4 .39± 1.0 9)cm ,末端与隐动脉近侧穿支、肌皮支形成网状联系。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起始位置恒定 ,口径较粗 ,以收肌结节上 1.5cm处为皮瓣旋转点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可设计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2侧成人、5侧婴儿下肢骨滋养动脉的起始、长度、口径、走行及骨内分布进行观测.胫骨滋养动脉一支者占96.88%,起始于胫后动脉者占69.70%, 主干平均长度42.41±9.53mm.起始处外径1.41±0.61mm.人骨处外径0.71±0.14mm.髓腔内,滋养动脉分为升降二支髓动脉,后者向胫骨两端呈树状分支.在骨皮质内,髓动脉与骨膜动脉的分支吻合.  相似文献   

8.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 ,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及分支等 ,2侧成人下肢标本灌注墨汁观察该皮支的墨染范围。结果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于踝间连线上方 ( 3 .5± 0 .6)cm自胫前动脉发出 ,然后向小腿内侧方向绕过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紧贴胫骨前内侧骨面 ,向内上方向行至一段距离后穿深筋膜入皮。踝上皮支长 ( 2 .1± 0 .6)cm ,起点外径 ( 1.1± 0 .2 )mm ,伴行静脉 2条。升支入筋膜前外径 ( 0 .4± 0 .1)mm。降支向内下方向走行 ,并与踝前血管网吻合。结论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是胫前动脉在小腿踝上部的主要皮血管 ,分支营养骨膜 ,可在小腿中下段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皮瓣、骨膜瓣、骨膜皮瓣或骨皮瓣。  相似文献   

9.
吻合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 :为带血供髂胫束移植修复跟腱缺损新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对膝上外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髂胫束的血供来源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膝上外侧动脉于腓骨头上缘近侧垂直距离 5 .2± 0 .9cm处起自动脉 ,起始外径1.8± 0 .4mm ,向外上蜿蜒走行 3 .0± 0 .2cm ,分为升、降支。升支起始外径 1.2± 0 .4mm ,发出肌支和髂胫束穿支 ;降支起始外径 1.2± 0 .4mm ,发出肌支、3~ 5支股骨外侧髁骨膜支及髂胫束穿支。其中低位髂胫束穿支距腓骨头上缘距离 6.1± 1.1cm ,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瓣蒂长 4.9± 1.0cm。结论 :根据膝上外侧血管的分支、分布特点 ,设计吻合血管髂胫束游离移植修复跟腱缺损的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尺、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来自:桡侧副动脉皮支2~6支,外径(0.6±0.3) mm;骨间后动脉皮支6~9支,外径(0.7±0.3) mm;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皮支3~5支,外径(0.8±0.2) mm;尺、桡动脉腕背支皮支2~6支,外径(0.6±0.1) mm。尺骨中上段骨膜血管来自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6~8支,外径0.3~1.0 mm;骨间后动脉桡侧骨皮支与桡骨中段裸区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其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