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VVI和AAI起搏的远期随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心室起搏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分别对VVI组212例和AAI组96例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心电记录、心脏彩超、胸部X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VVI组54±8.3mon、AAI组48±6.4mon。结果 VVI组术后43例(22.6%)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14例(6.6%)由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性质无变化,但发作频率由术前12.4±5.2d缩短为5.3±2.2d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8.2±3.3 h增加至18.3±6.8 h(P0.05)。VVI组心室电极脱位或微脱位的发生率为2.3%,AAI心房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发生率为12.5%(P相似文献   

2.
不同起搏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 2 45例 ,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 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7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 45例 ,双束支传导阻滞 2 5例 ,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起搏模式 VVI15 5例 ,DDD6 5例 ,AAI2 5例 ,平均随访时间 3.5年 (1~ 6年 )。结果 :2 45例患者中 5 5例发生心房颤动 (2 2 .4% ) ,其中 VVI模式 44例 (2 7.5 % ) ,DDD8例 (12 .3% ) ,AAI3例 (12 % )。三种起搏模式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 2 8.4%、 12 .3%、 12 %。 VVI起搏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 AAI、 DDD起搏 (P<0 .0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率 (2 9.3% )明显高于另三种病因 (2 0 %、 17.5 %、 2 0 % ,P均 <0 .0 1)。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引起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起搏模式对房颤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机机制可能与室房逆传及心房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VVI和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并比较VVI、AAI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 (病窦 )的远期效果。方法 分别对87例、62例病窦患者的VVI、AAI起搏治疗进行临床、心电图、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分别为 (60± 3 8)个月和 (3 6± 1 4 )个月。结果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VVI组 (3 4 5 % )明显较AAI组(3 0 % )高 (P <0 0 1) ;血栓栓塞发生率 :VVI组为 10 4 % ,AAI组为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心胸比值 :VVI组从术前 0 5 2± 0 0 9增大到术后 0 62± 0 13 (P <0 0 5 ) ,而AAI组无变化 ;VVI组 8例 (9 2 % )发生了心源性死亡 ,而AAI组无 1例发生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AI起搏远期随访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心原性死亡等的发生率明显较VVI起搏低。对病窦患者的预后 ,AAI起搏明显优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AAI起搏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7例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行AAI(AAIR)起搏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平均随访46±4.2月。结果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较术前显著减少,3例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无1例出现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经AAI(AAIR)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可靠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AI与DDD起搏方式对有正常房室传导功能的病窦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104例因病窦综合征置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组36例,DDD组68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的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随访43.2±15.7(21~79)个月,①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20.6%vs5.6%,P<0.05),而脑卒中发生率无差异(7.4%vs2.8%,P>0.05);②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在AAI组置入前后无差异,而DDD组术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均<0.05);③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对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与DDD起搏比较,AAI起搏房颤发生率较低,对心功能影响较小,更符合生理性。  相似文献   

8.
<正> 1991年3月27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技术工程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主持在解放军总医院召开了AAI起搏临床应用研讨会。有20余家医院140余人参加。与会者对AAI起搏的生理特点、血液动力学变化、适应证、技术操作、应用价值及随诊观察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认为AAI起搏适用于无房室传导阻滞及无持续性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AF)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心房调搏时文氏点>130次/分是房室结功能正常的估价指标。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或H-V>55ms以及阵发性AF、Af并非AAI起搏的禁忌证,应结合临床综合考虑。对SSS患者日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及持续性Af的顾虑也进行了热烈  相似文献   

9.
心脏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脑栓塞发生率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起搏患者心房颤动 (AF)和脑栓塞 (CE)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12 5例起搏患者术后每 6~ 12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时暴露自身心律并记录术后CE事件。 12 5例患者随访 5 .88± 0 .34(1.5~ 2 4.6 )年。术前AF总的发生率为 2 8% (35 / 12 5 ) ,术后为 40 % (5 0 / 12 5 ) ,其中术后新发生持续性AF(CAF) 15 % (18/ 12 0 )、阵发性AF(PAF) 5 .5 %(5 / 90 )。影响AF发生的因素 :①起搏方式 :VDD患者未见AF发生 ,AAI、VVI和DDD三种起搏方式间A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②术前存在PAF者 ,术后CAF发生率明显升高 ,达 2 6 .7% (8/ 30 )。③心律失常类型 :慢 快综合征患者术后CAF的发生率 30 .3% (10 / 33)显著高于缓慢性病窦综合征 6 .4% (3/ 47)和房室阻滞 11.1% (5 / 45 )患者 (P均<0 .0 5 )。④年龄 :6 0岁以上患者中CA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6 0岁以下患者 (P <0 .0 5 )。术后CE发生率为 5 .6 % ,伴AF者显著高于不伴AF者 (P <0 .0 1) ,而未见起搏方式对其影响。结果提示 :在起搏随访时应重视对AF的检出及治疗 ,避免由此造成的起搏功能障碍、起搏并发症和CE ,并充分考虑基础心律失常类型、起搏方式和年龄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的起搏方式 (AAI与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的长期影响,包括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心功能和心脏大小。方法 选择 2001年 8月至 2004年 2月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随机、单盲 (患者为盲方 )分为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分别于植入后 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 1次进行随访,其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起搏器程控以及其他检查。主要终点为房颤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 1 ) 111例患者入选,AAI组 38例,DDD组 73例,平均随访时间 ( 22. 23±10. 98 )个月。DDD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 (50. 68% vs23. 68%,P<0 01)。25例植入起搏器前无房颤的患者有 6例新出现房颤,均发生在DDD组 (log rank检验P=0 0895); (2)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植入前后比较,AAI组和DD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3)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AAI组与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方式与DDD比较,房颤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置入起搏器患者与脑卒中的关系,对117例置入起搏器患者进行2年定期随访,记录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117例起搏器患者有7例发生了脑卒中,置入起搏器前有心房颤动和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Ⅱ度或Ⅲ度房室阻滞和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为11.54%、12.5%vs2.2%、3.3%,P<0.05)。置入VVI起搏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6.58%,置入DDD起搏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9.7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s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起搏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与置入起搏器前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有关(P<0.05),而与起搏模式无关(P>0.05)。结论:置入起搏器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与心房颤动和房性心动过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 病窦综合征患者既可以选择心房起搏方式(AAI),也可以选择心室起搏方式(VVI),或双腔起搏(DDD).但DDD起搏费用偏高,而使部分病人难以接受,VVI起搏方式存在室房分离,因而难以保持心房收缩时对心室充盈的辅助泵作用,起搏器综合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均较高,而且不能改善生存率.AAI起搏保持了房室顺序及心室同步功能,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是近年来病窦综合征患者主要的起搏方式之一.本文对45例心房起搏患者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 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有心房颤动);Ⅱ组植入双心房(biatrial synchronous triggered pacing,DDTA)或双心室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chronization therapy pacing,CRT)。自身心率时P波间期和起搏心率时P波间期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房颤动发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随访时间(17±14)个月。结果右心耳起搏后Ⅰb组起搏P波宽度比自身P波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右心耳起搏后,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患者的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高于P波宽度小于130 ms患者,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较Ⅰ组(47%)减少;在心室起搏心率大于或等于50%时,Ⅰ组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9%)明显高于Ⅱ组(20%)。结论DDD起搏后P波宽度延长可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自身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DDTA或CRT同步起搏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DDD起搏减少。  相似文献   

15.
心房感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AAI起搏器在临床上的使用率偏低,为2.33%~4%。AAI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的影响优于VVI、DDD起搏,并且术后高度房室阻滞、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低。AAI起搏是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的有益、经济、简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17.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8.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并发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两种起搏方式673例(非生理性起搏525例,生理性起搏148例)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随访时间最长22年3个月,最短1个月。结果两种起搏方式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非生理性起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1%,生理组为19.6%(P>0.05)。非生理性起搏组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为4.2%、心房颤动发生率为6.9%,高于生理组的0%(P<0.001),脑梗塞发生率为2.5%;生理组无起搏器综合征、心房颤动发生,脑梗塞发生率仅为0.1%,本组并发症主要为感知过度及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其发生率均为7.4%,高于非生理组的1.1%(P<0.01),PMT为本组所特有并发症。结论生理组并发症多因起搏器调整不当所引起,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通过调整起搏器可得到解决[1]。非生理性起搏并发症多与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这些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部分患者需更换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9.
107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07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7例不同模式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总有效率97.1%)。生理性起搏(DDD及AAI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生理起搏(VVI模式),分别增加左室射血分数48.3%,6.9%(P<0.01);手术并发症二者相仿,但非手术并发症VVI(7.9%)明显多于DDD及AAI模式 (4.6%)。结论:心脏永久起搏能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DDD及AAI模式优于VVI模式。  相似文献   

20.
长短周期现象与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发生时的长短周期现象的临床意义,观察经动态心电图或监测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8例和心房扑动6例。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生前的长周期多见于房性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及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长短周期现象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启动作用可经心脏的程度刺激诱发和复制;6例患者经DDD起搏治疗,陈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部分病例还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认为长短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