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 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 ,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 ,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急性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进行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观察其与意识障碍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意识障碍组和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均值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较各自神志清楚组和生存组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和近期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各自白细胞计数正常组.结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作为急性脑卒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的参考因素之一,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白细胞总数增高,脑出血组白细胞增高姓率高于脑梗塞组,而中性粒细胞增高发生率二组间无差别,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密切关系,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则越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白细胞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白细胞激活及与内皮细胞黏附是脑卒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而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程度明显高于白细胞总数,L-选择素(CD62L)作为黏附过程中循环中性粒细胞表达的重要黏附分子,其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滚动是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形成牢固黏附的前提条件。该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入院时白细胞亚型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2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白细胞亚型计数,评定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m 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白细胞亚型与ACI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是AC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均P0.05),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01)。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与AC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入院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均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常规参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3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30例健康检查者为正常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组:按出血情况不同分为血肿扩大组、并发脑室出血组、出血量30mL组、出血量≥30mL组,对比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分为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对比急性期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按预后分为死亡、不良和良好组,对比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脑出血急性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预后有效率。结果出血量30mL组淋巴细胞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脑室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出血量30 mL患者(P0.05),但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3d、7d,轻、中、重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这种差异消失。死亡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最高(P0.05)。脑积血患者白细胞计数上升77.14%,中性粒细胞上升71.43%。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不仅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还与出血量、治疗时间相关,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白细胞类型,为本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其诊疗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 将117例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年5月~2020年5月)纳入研究组,并将同期117例正常人纳入对照组。检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疾病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存在升高的趋势(P=0.078)。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嗜碱性粒细胞有升高的趋势,炎症标志物在未来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复杂的发病机制,亦可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6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测定,同时选取58例未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其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组中白细胞数升高患者,其死亡率(68.8%),明显高于白细胞数正常组12.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与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6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测定,同时选取58例未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其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组中白细胞数升高患者,其死亡率(68.8%),明显高于白细胞数正常组12.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与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颅内感染治疗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术后颅内感染病人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1~65岁,平均46岁。颅内感染病因:颅脑损伤8例,幕上肿瘤开颅术5例,小脑肿瘤、Chiari畸形等后颅窝开颅术3例,高血压脑出血开窗血肿清除术2例,脑积水脑室一腹腔分流术1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38.5℃~41℃,清醒患者有头痛,查体可有脑膜刺激征。少数病人表现为低热。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80%~90%;CSF外观浑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急诊入院的92例脑卒中患者立即采静脉血进行自动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1),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急诊入院的92例脑卒中患者立即采静脉血进行自动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1),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及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对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87例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临床特点的再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7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资料,肌电图及心电图特点。结果:本组病人有清晨和下午两个发病高峰;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者多为甲亢继发HOKPP;51%的患者肌酶谱增高,但与肌痛无明显相关性(P>0.05);63%的病人白细胞和/或中性,淋巴粒细胞增高;50%的患者肌电图异常;46%的病人心电图异常改变。结论:进一步认识HOKPP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7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资料、肌电图及心电图特点。结果:本组病人有清晨和下午两个发病高峰;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者多为甲亢继发HOKPP;51%的患者肌酶谱增高,但与肌痛无明显相关性(P>0.05);63%的病人白细胞和/或中性、淋巴粒细胞增高;50%的患者肌电图异常;46%的病人心电图异常改变。结论:进一步认识HOKPP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肿周围细小动脉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观察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细小动脉的病理改变。方法 43例脑出血患者于急性期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取手术过程中引流出的血肿内脑组织进行HE及甲醇刚果红染色,观察镜下脑组织细小动脉的病理变化。结果 本组有28例(65.12%)脑组织细小动脉的病变基础为细小动脉硬化及玻璃样变,3例(6.98%)可见小动脉粥样硬化,5例(11.63%)可见细动脉内血栓形成;10例(23.26%)脑出血后6h~4d有显著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黏附及浸润。7例在发病后24h内、1例在24~48h有小灶性出血。结论 脑出血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细小动脉硬化;中性粒细胞浸润细小动脉为脑出血急性期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具有病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炎性反应与脑出血病程密切相关,脑出血后白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与细胞毒性介质,通过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肿胀,损伤血脑屏障,进而增强病变周围水肿,影响脑出血的临床病程。因此,炎症标志物有助于判断脑出血发展过程及预后。在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是两类主要参与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则整合了这两类细胞的信息,是炎症反应的可靠指标,该比值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潜在价值。本文结合相关研究,重点阐述NLR在脑出血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对预后评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病人病死率及发生原因。方法收集160例脑出血病人,其中23例并发高钠血症(血清钠离子浓度>145mmol/L)者分入高钠血症组(A组),其余137例不伴高钠血症者归入对照组(B组)。结果A组死亡13例,病死率56.5%;B组死亡29例.病死率2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丘脑出血发生率,高钠血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6.1mmol/L,白细胞计数≥10~8/L.血压≥23.9/14.6kPa,体温≥39℃及血肿破入脑室者百分比,高钠血症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清钠离子水平越高,病死率越高,与糖尿病、丘脑出血、发热、甘露醇使用量大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脑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01—2016-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5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12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0~15分249例为轻型组,16~30分201例为中型组,31~45分110例为重型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h内采集外周血,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平均升高率,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外周白细胞水平,比较不同意识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重型组入院时外周白细胞计数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型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重型组及中型组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意识清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平均升高率及中性细胞升高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判断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微创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个体化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例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出血部位、出血量等,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小骨窗手术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近期优良率70.4%,病死率17.4%。随访166例,远期优良率75.9%,病死率8.8%。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前合理评估及合适的术式选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