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CS病人80例,根据是否正常复流,将PCI术后病人分为无复流组39例和正常复流组41例。于PCI术前检测2组病人血清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NT-proBNP和D-二聚体对无复流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无复流组病人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复流组(P<0.01和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急诊室至血管开通时间长、高D-二聚体和NT-proBNP水平均为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T-proBNP联合D-二聚体预测无复流AUC值为0.85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6%和70.9%。结论:PCI术前NT-proBNP联合D-二聚体预测ACS病人PCI术后无复流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59例,分为急诊PCI组34例和非急诊PCI组25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7d血浆NT-proBNP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即刻两组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7d急诊PCI组NT-proBNP浓度显著低于非急诊PCI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减少AMI患者血浆NT-proBNP的释放,降低室壁张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指导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3年6月203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结果。结果:97.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值<0.5 ng/ml,仅有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值≥0.5 ng/ml。结论:D-二聚体值在9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0.5 ng/ml水平,有利于在胸痛患者诊断中急性心肌梗死与D-二聚体值较高的疾病如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5例AMI行急诊PCI后的患者运用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对 PCI后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 本组无1例发生心包填塞,造影剂肾病支架血栓,所有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及预见性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近期临床观察。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0年4月在我院急诊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共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STEMI患者中,从外院转入我院患者4例,转诊时间60~120 min。造影示单支病变10例(38.5%),双支病变7例(26.9%),三支病变9例(34.6%),合并左主干病变2例(7.7%)。IRA为前降支15例(57.7%),回旋支2例(7.7%),右冠状动脉8例(30.8%),左主干合并前降支l例(5.32%);其狭窄程度IRA100%完全闭塞14例(53.9%),其中1例为支架内完全闭塞。95~99%次全闭塞7例(26.9%),70%~94%严重狭窄5例(19.2%)。24例(92.3%)成功置入支架,共计27枚,2例(7.7%)病变处血栓较硬,钢丝未能通过病变处。自患者到我院就诊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为20~180 min,平均60 min,术中并发症:发生无再流1例,慢血流2例,静脉多次用硝酸甘油、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替罗非班后血流恢复。1例患者支架置入后出现小分支急性闭塞,经积极处理后成功开通。术后住院期间未发生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50%者23例(88.5%),其中1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附壁血栓,加强抗凝治疗后,随访3个月附壁血栓消失。平均住院天数为13.5 d。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最佳治疗策略是行急诊介入治疗,尽早、充分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应当强调缩短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体现出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6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过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过进行溶栓治疗1周后其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P<0.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并且可以用来观察病情以及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7.
曾玲  张旭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4):407-408
目的 :探讨血浆 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辅助诊断、病情观察、溶栓药物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 )检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和进行溶栓治疗一周后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6 8例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入院时没有经过溶栓治疗前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经过进行溶栓治疗 1周后其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 (P<0 .0 0 1)。结论 :血浆 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诊断 ,并且可以用来观察病情以及溶栓药物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 ~ 12 h 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 的术后心功能情况。方法 患者均在入院当天行心脏彩超检查,并于入院当日及每隔1 天监测血浆氨基末 端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I)。10 d 后再次行上述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急 诊组出入院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无差异(P >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较入院下 降(P <0.05);择期组LVEDd 出院较入院增大(P <0.05),LVEF 出院较入院下降(P <0.05)。两组出入院 LVEDd、LVEF 的差值比较有差异(P <0.05)。急诊组NT-proBNP 峰值及CTNI 峰值均低于择期组(P <0.0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 ~ 12 h 行急诊PCI 术或择期PCI 术,术后近期心功能均会一过性下降,择期 组较急诊组下降更显著,提示患者发病>6 h 已无症状,行急诊PCI 术对患者术后心功能仍有积极作用,机制 可能与急诊PCI 术尽早恢复血运重建,更早、更多地挽救存活心肌有关。  相似文献   

9.
田麦  刘贺 《中国医疗前沿》2012,(19):59-59,7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观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9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做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梗溶栓治疗后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测定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脑钠肽(BNP)检测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110例,其中大面积肺栓塞45例,小面积肺栓塞65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人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分析其与肺栓塞发生的相关性。比较肺动脉造影和D-二聚体、CRP和BNP检测,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结果,分析D-二聚体、CRP和BNP检测,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大面积和小面积组患者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面积组患者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也明显高于小面积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与肺栓塞的发生呈正相关性(r=3.03,P0.05;r=5.01,P0.05;r=2.75,P0.05)。D-二聚体、CRP和BNP单一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任何单一的检测(P0.05)。结论 D-二聚体、CRP和BNP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检测效能,对肺栓塞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肺栓塞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的病例 ,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 ,观察溶栓后进行PCI对患者心脏功能、胸痛次数、住院天数、病死率、再梗死率的影响。结果 PCI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CI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病程 1月左室射血分数 (LVEF)高于保守治疗组 (P <0 0 1) ,心功能改善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发病后 6月内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药物保守治疗组 (P <0 0 1) ,住院期间病死率与 6月内再梗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后 ,作PCI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改善、胸痛发作次数减少。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 ,溶栓后作补救性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T 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 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脑钠肽(BNP)的变化和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急诊入住该院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 例。根据患者入院心电图变化分为STEMI 组72 例和NSTEMI 组54 例,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1 支冠脉病变组、2 支冠脉病变组和3 支冠脉病变组。选取正常患者20 例为对照组,测定患者入院后24 h及术后7 d的BNP 水平,比较各组间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特征。结果入院后24 h 1 支病变组、2 支病变组和3 支病变组的STEMI 组的BNP 水平均高于NSTEMI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7 d 1 支病变组的STEMI 组和NSTEMI 组的BN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 支病变组、3 支病变组的STEMI 组的BNP 水平低于NSTEMI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 后BNP 水平的变化及相关临床特征,有助于更为准确的判断病情、进行危险分层和评估长期的预后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结合Gensini积分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2例,人院后测定血BNP浓度,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Gensini积分,术后第2天测BNP,随访患者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第2Et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500ng/L组的患者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高于〈500ng/L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65,P〈0.05)。随访6个月,82例患者中1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者BNP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前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且与Gensini积分及近期预后有关。BNP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美托洛尔和雷米普利对大鼠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和血浆脑钠素水平(BNP)的影响及其发生时间。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应用美托洛尔和雷米普利治疗,分别观察1和4周,测定血浆BNP水平和心室重构指标(相对心室重量、左房直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在急性实验中,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美托洛尔未能发送左室重构,但显著地降低了血浆BNP(P〈0.05);与美托洛尔相比,雷米普利不仅进一步降低了血浆BNP水平(P〈0.01),并且显著改善了心室重构。在慢性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美托洛尔和雷米普利均显著改善了心室重构并降低了血浆BNP水平(P〈0.0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美托洛尔和雷米普利治疗1和4周均可降低心肌梗死大鼠BNP水平。在雷米普利治疗1和4周均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而美托洛尔仅在4周时改善了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浓度与短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关系.方法 111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灌注治疗组和非灌注治疗组,测定入院时和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BNP浓度及超声心动检查,所有患者自入院起随访30 d.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血浆BNP水平均增高,但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第7 d,灌注组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1),而非灌注组前壁心梗患者血浆BNP水平反而较入院时增高,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灌注组超声心动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室舒张末径(LVEDD)优于非灌注组.第7天BNP浓度与第7天的超声心动检查中的LVEF呈负相关(r=-0.393,P<0.05),与LVEDD呈显著的正相关(r=0.425,P<0.01).入院时及第7天血浆BNP浓度与心梗后近期心衰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结论 血浆BNP浓度是心肌梗死后发生早期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后急性期室壁瘤(AVA)形成患者皿浆脑钠素(BNP)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测定AMI患者发病后6h、12h、18h、1d、2d、3d、5d、24w的血浆BNP浓度.结果:有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浓度存所测时间点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BNP峰值浓度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为(12.30±2.24)ng/ml、vs(9.92 ±2.54)ng/ml,P<0.01;峰值时间早于无AVA形成组患者,峰值时间提前2.07h,有统计学差异[(20.48±3.77)h vs(22,55±3.68)h,P<0.01];结论:AMI后AVA形成组患者血浆BNP的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AVA形成组患者,且其达到峰值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和对照组(22例)在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BNP浓度,入院后第7~10天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BNP水平与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梗死范围及左室重构指标LVESV、LVEDV和LVEF的关系。结果:AMI患者心功能越差,心肌梗死范围越大,BNP浓度越高(P〈0.01);血清BNP水平与LVESV、LVED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后BNP水平升高与左室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T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直接PCI治疗的STEAMI患者126例,测定NT-proBNP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cTnI),记录1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38例)和非事件组(88例)。结果事件组年龄、NT-proBNP、Gensini积分、三支病变构成比、糖尿病构成比明显高于非事件组(P<0.05);入院后48 h内NT-proBNP水平预测心血管事件阈值定为870 pg/ml时,其敏感度为78.9%(30/38),特异度为70.5%(62/88),阳性预测值为53.6%(30/56),阴性预测值为88.6%(62/70),准确率为73.0%(92/126)。以870 pg/ml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NT-proBNP组(56例)和低NT-proBNP组(70例),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3.6%(30/56)和11.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NT-proBNP组的冠状动脉近段病变、三支病变构成比均较低NT-proBNP组高(46.4%vs.17.2%,32.1%vs.12.9%,P<0.01),Gensini积分亦明显高于低NT-proBNP组[(78.4±13.7)分vs.(45.3±11.3)分,P<0.01]。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NT-proBNP、糖尿病、Gensini积分是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NT-proBNP对预测STEAMI患者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二聚体(D-dimer)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远期心源性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AMI患者3 990例,根据D-dimer质量浓度分为3组:≤0.50 mg/L、0.51~0.80 mg/L、≥0.81 mg/L,平均随访时间为2.1 (1.0~4.0) 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D-dimer对心源性死亡的影响。结果 D-dimer≥0.81 mg/L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居多、体质量指数较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较多,3支病变较为多见,住院期间肾小球滤过率较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峰值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5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D-dimer≥0.81 mg/L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累计心源性病死率(18.7%)高于D-dimer≤0.50 mg/L组(2.3%)和D-dimer 0.51~0.80 mg/L组(6.1%),且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D-dimer能独立预测AMI患者的心源性死亡(HR=1.71,95%CI:1.34~2.18,P<0.001)。结论 D-dimer能反映AM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且D-dimer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I患者远期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