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无明显胃肠道结构改变的慢性反复发作性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得出明确定论。目前有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是IBS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IBS可通过微生态制剂、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医药疗法等缓解IBS引起的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对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菌群变化,以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运用中医药、西药治疗IB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系统阐明该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持久存在而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综合征。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陕西中医学院沈舒文教授治疗本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异常等为主症的慢性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IBS多采用对症治疗,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  相似文献   

4.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屡见不鲜的无器质性病变的肠病,发病率高达10%~20%~([1])。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IBS分为四种亚型: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BS-U),我国以IBS-D为主。IB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并且尚未论述完全,就目前研究报道,不外乎内脏高敏感性、胃肠运动障碍、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破坏等因素~([2]),而且经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导致水液代谢动态平衡紊乱和肠道平滑肌运动障碍,从而出现两大主症腹泻及腹痛。水通道  相似文献   

5.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种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发病机制包括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炎症、免疫功能改变、菌群失调、激素、脑肠调控异常、精神心理等[1]。属中医腹痛、腹泻、便秘范畴。此篇主要针对肠易激综合征腹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是一种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的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运用加味逍遥散治疗该病6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达25%以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认为与长期高血糖、胃肠动力下降、胃肠激素紊乱、直肠肛门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是多种因素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芝芸  严茂祥  项柏康 《中医杂志》2003,44(12):928-92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发性慢性疾病。胃肠激素在IBS中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发现,具疏肝补脾、行气解郁作用的中药复方调肝实脾方对肝郁脾虚型IB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进一步观察调肝实脾方对肝郁脾虚型IBS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血糖素(Glu)、神经肽Y(NPY)、P物质(SP)及生长抑素(SS)的影响,从胃肠激素角度探讨其作用机理。 1 临床资料 IBS组符合IBS罗马Ⅱ诊断标准和中医肝郁脾虚辨证标准者共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7~57岁,平均37.42岁。均为本院消化门诊病例,经大便常规及培养、血液生化、结肠镜/钡剂灌肠造影和腹部B超等检查,未发现足以解释其消  相似文献   

9.
探讨张震“一体两翼、疏调气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机制。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疾病,以腹痛和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目前机制尚不明确,认为胃肠动力改变、脑-肠轴调节异常、低度黏膜炎症、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可诱发该病。“一体两翼”即肝脾肾与IBS的发病有着紧密的联系,临床以“疏调气机”为治法治疗该病疗效明显。文章从肠道菌群与IBS的相关性及对IBS发病机制的影响出发,推测以“一体两翼、疏调气机”为指导治疗IBS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实现。将名老中医学术结晶与西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以期为临床运用及科研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顾缨 《江苏中医药》2005,26(6):19-2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全身性慢性疾病.病因多与精神因素、应激、遗传因素、胃肠动力学变化、食物、药物、结肠分泌及吸收功能改变、神经内分泌改变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病理机制涉及精神、饮食、个体素质等多方面,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中又以精神因素为最主要诱因.故本病也被视为一种功能性心身疾病。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目前缺乏可靠的形态学改变及生化指标的异常。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IB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针灸治疗IBS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起效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IBS的关系进行概述,并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的角度探讨针灸干预IBS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IBS的特征为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性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功能紊乱性疾病,IBS患者除了有躯体症状的改变外,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也越来越突出。针灸治疗IBS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涉及多种方面,本文通过归纳相关文献,从肠道炎症、肠道菌群、内脏敏感性、脑-肠轴角度出发,对针灸治疗IBS情绪障碍的机制进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胃肠激素、炎症和免疫机制、胃肠动力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因素有关。泄泻型IBS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水样便,腹部不适或疼痛,反复或持续发作超过一年为特点。中医学将其纳入“泄泻”、“腹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15.
黎婉荣  陈莉 《陕西中医》2008,29(7):907-908
肠易激综合症(IBS)被国际专家组定义为一种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无可解释其各种胃肠道症候群的特异性形态学及生化改变。受累的器官包括食管、胃、胆道、大小肠和肛门直肠,但其主要靶器官为肠道。其临床表现是腹部疼痛或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和腹胀。其中女性患病人数是男性的2-3倍,并且这一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高。IBS发病机制复杂和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包括内脏感觉异常,胃肠运动功能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对食物和胃肠内代谢产物不耐受,胃肠内感染和心理失衡,近年研究显示,心理异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胃肠运动、感知等异常均可能继发于其后。而门诊及病房70%以上患者,他们往往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就诊、住院治疗,掩盖了其情绪障碍。我们进行护理工作时往往仅仅针对其症状进行临床护理宣教,而忽视了患者的情志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我科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IBS患者应该遵循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1轻度症状患者首先令患者明确IBS仅为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可能病因是感受到压力等精神因素或不适当的饮食成分。让患者明白IBS非但不需外科手术,亦不减少寿命。医护人员在其...  相似文献   

16.
秦会生 《河北中医》2010,32(10):1512-15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有关的功能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认为,这些因情绪异常或应激造成的肠功能紊乱现象与体液因子中的胃肠激素失调有关[1]。2005-06—2008-12,笔者应用痛泻要方加味配合枸橼酸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为一种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与精神因素有关的常见病症,据文献估计一般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目前本病患病率且有上升趋势,由于病因学以及发病机制仍未明确,所以尚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几年来,我们以薯蓣芣苢汤为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肠道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抑郁、焦虑等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往往与IBS等胃肠功能紊乱状态并存。虽然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脑-肠轴理论已经成为IBS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徐凤芹教授认为肝郁脾虚、肾阳亏虚、寒热错杂是IBS的主要中医证候,中医学上情志致病的病因学说在某种程度上与脑-肠轴学说对IBS发病机制的认识殊途同归,肝、脾、肾对IBS发病机制的影响可能跟通过调节脑的生理功能进而作用于肠道有关。徐教授临证经验丰富,擅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病,本文试举其辨治IBS临床验案1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针灸治疗IBS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对于针灸治疗IBS机制尚不清楚,从在脑-肠轴、肠道炎症和免疫紊乱等方面论述较多,文章从PI-IBS中存在肠道低度炎症研究出发,以TLR2/My D88/NF-κB信号通路为切入点,阐明针灸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针灸对IBS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辨证分型治疗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林 《江西中医药》2005,36(6):27-2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病变。2002年9月~2004年9月笔者采用辨证分型治疗泄泻型IBS患者5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