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的超微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动态观察肾小管的超微病理变化并测定务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缺血性包性肾功能衰竭由缺血性损和再灌注损伤两部分组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变化和功能障碍是缺血损伤的早期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生长因子促进急性肾小管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于阳,郑法雷缺血或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小管损伤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类肾小管损伤既包括局灶或广泛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也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程序化死亡(Apoptosis)。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  相似文献   

3.
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损害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宇  李昆  何振平 《重庆医学》2002,31(12):1197-1200
目的:探讨梗阻性大鼠在短暂性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肾功能改变与脂质过氧化反应及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S组)、正常肾缺血再灌注组(SRI组)、梗阻性黄疸组(J组)、梗阻性黄疸肾缺血再灌注组(JRI组)。在胆道梗阻1周后行双侧肾动脉夹闭10min后放开,观察再灌注后0、4、12、24h等不同时相点观察肾功能的变化。采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ura-2/Am负载测定各组24h时相点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JRI组内生肌酐清除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持续下降,J组及JRI组肾组织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JRI组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结论:在梗阻性黄疸状态下大鼠肾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明显升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梗阻性黄疸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关。氧自由基及钙超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IARF)大鼠血清TNF-α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中Fas和Bcl-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分析它们在IAR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肾蒂40min制作IARF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IR)后2、6、12、24和48h时血清TNF-α及肌酐(SCr)水平,观察各时间点肾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观察IR12h时肾小管上皮细胞Fas、Bcl-2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IR12h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以皮髓交界处为著,阳性细胞率增加,P〈0.01;IR12h时,血清TNF-α和SCr明显增多,P〈0.01;IR12h时肾小管上皮细胞Fas表达增加(P〈0.01),Bcl-2表达减少(P〈0.01);IR各各时间点肾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胞破坏,以IR6h和12h最严重。结论:IR所致的IARF动物模型中存在细胞凋亡的病理改变,严重影响肾功能;血清TNF-α可能通过上凋Fas和下调Bcl-2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再灌流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IRI)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肾功衰、肾实质切开取石、肾移植术等发生及转归过程中的主要肾损害方式之一 ,而在此过程中 ,肾脏最易受损进而严重影响肾功能的则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此 ,阐明急性肾缺血再灌流过程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修复机制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急性缺血再灌流过程中的损伤及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1 急性肾缺血再灌流性上皮细胞的损伤机制1.1 肾小管细胞能量耗竭 ,细胞骨架破坏在肾完全性缺血 10…  相似文献   

6.
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急性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肾小管的超微病理变化及再灌注前给予山莨菪碱后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再灌注60min组(n=7)兔肾小管超微病理损伤重于缺血60min组(n=7)。山莨菪碱治疗组(n=7)兔肾小管的超微病理的损伤明显轻于再灌注60min组,主要表现在肾小管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基本消失,肾小管面微绒毛排列显著好转。结论:山莨菪碱对急性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肾小管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的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因严重的肾缺血和肾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升汞中毒性肾病是一种比较容易复制的动物模型,其主要病变是肾小管的变形坏死,伴有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采用此模型。但是,此模型需要实验前一天给家兔肌肉注射升汞溶液引起中毒性肾病,当实验时动物已处于病理状态,无法观察正常肾的泌尿功能,缺乏直观对比,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笔者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家兔急性缺血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制作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肾功能综合实验以及缺血性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研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esion injury,IRI)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很高,且存活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损害,因此.如何防治肾IRI已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倍受关注的问题。Sun等的研究表明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重症,以泌尿功能急剧障碍和继发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内环境稳态调节失衡为特征,死亡率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血管和肾小管是ARF发生的主要因素,如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致小管液回漏可使ARF发生。但由于临床活检及实验研究表明轻度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renal tubule necrosis,ATN)与临床表现的肾功能障碍程度之间不一致,因此有学者推测存在ATN以外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丢失途径,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丢失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TNF-α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遭受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恢复血供后,组织损伤程度加重的病理现象。肾脏是对缺血以及缺血再灌注非常敏感的器官,肾IRI与诸多肾脏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联,是造成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影响移植肾早期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标记法,结合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并比较3个月与24个月大鼠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所激发的细胞凋亡现象。结果发现肾缺血再灌注12、48h后,各年龄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01);且于正常和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组,24月龄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3月龄大鼠(P<0.01)。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管细胞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随年龄增长机体可通过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增加细胞凋亡水平,达到清除损伤、衰老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肾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 +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测定肾组织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 K+ ATP酶、Ca2 + ATP酶变化并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 ,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明显的缺血性改变 ,MDA含量增加 (P <0 0 1) ,SOD、Na+ K+ ATP酶、Ca2 + ATP酶活性降低 (P <0 0 1) ;缺血再灌注 +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MDA含量明显降低 (P <0 0 5 ) ,SOD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1) ,Na+ K+ ATP酶、Ca2 + ATP酶活性增高 (P <0 0 1、P <0 0 5 ) ,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性改变减轻。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通过抗氧化 ,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新生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细丝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细丝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分布变化,探讨细丝蛋白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不同时段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细丝蛋白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分布及其表达量。结果:细丝蛋自在正常时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都附近,缺血0.5h时其分布变化不明显,再灌注O.5h后,细丝蛋白开始向胞浆转移,并出现在细胞顶部和肾小管腔内,再灌注2h这种改变最明显并伴肾小管结构的破坏;从再灌注24h起开始进入恢复阶段,细丝蛋白逐渐重新回到基底部,再灌注120h后恢复阶段基本结束,肾小管结构正常。结论:细丝蛋白在缺血再灌注时分布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出现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整合素的改变之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褪黑索(Mel)在甘油诱导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对肾组织局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TL组)双侧后腿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ARF组)双侧后腿肌肉注射甘油;褪黑素组(Mel组)腹腔注射Mel后30min,双侧后腿肌肉注射甘油。分别在1、6、12、24、36、48、72、120h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GF及C—met蛋白在肾脏的表达。结果与ARF组相比,Mel组肾功能(BUN、Cr)明显改善,肾组织匀浆SOD活性升高、MDA下降,肾小管上皮细胞HGF/C-met表达增强,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褪黑素对ARF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能够增强HGF及其受体C—met蛋白的表达,促进损伤的肾小管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缺血后处理(IPO)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其在肾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结扎右侧肾蒂,夹闭左侧肾蒂60 min、再灌注24 h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每组8只.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并切取左肾.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中HSP27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Cr和BUN浓度显著升高,组织损伤明显,肾组织中HSP27表达增多,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高(P〈0.05);与I/R组比较,IPO组Cr和BUN浓度显著降低,组织损伤较轻,HSP27表达进一步增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低(P〈0.05).结论 肾缺血后处理能上调肾组织中HSP27的表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继而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内皮素-1关系的电镜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T-1在AR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甘油肌注法复制成大鼠ARF模型,免疫电镜技术动态观察ET-1在超微水平的分布与变化。结果:ARF大鼠肾小管上皮及其线粒体中ET-1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肾组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ET-1持续增多是导致肾小管坏死的重要原因,提示ET-1与ARF发病机制中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Percoll溶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缺氧再灌注组、姜黄素低剂量组(5μmol/L)及高剂量组(25μmol/L)。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TLR4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 p65磷酸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内IL-6、IL-1β、TNF-α和MCP-1的mRNA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内上述因子的含量。结果分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纯度可以达到95%以上,活性高于93%。与缺氧再灌注组相比,姜黄素低剂量及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细胞内TLR4表达降低(P<0.01),p65磷酸化受到抑制,细胞内IL-6、IL-1β、TNF-α、MCP-1的mRNA水平以及培养液上清内上述因子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姜黄素对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TLR4表达并减轻TLR4所激发的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肾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肾脏的保护作用。将缺血性肾衰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川芎嗪组,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肾功能检测,观察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变性和肾功能恢复比川芎嗪组慢。结论: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新西兰大白兔制作急性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肾小管的超微病理变化及再灌注前给予山莨菪碱片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再灌注60min组(n=7)兔肾小管超微病理损伤重于缺血60min组(n=7)。山茛菪碱治疗组(n=7)免肾小管的超微病理的损伤明显轻于再灌注60min组,主要表现在肾小管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基本消失,肾小管腔面微绒毛排列显著好转。结论:山莨菪碱对急性肾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肾小管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ADF和G-actin在新生大鼠肾脏缺血损伤中的变化情况,探讨ADF对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影响机理及其在损伤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新生大鼠分为缺血10min组、缺血30min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通过钳夹肾蒂不同时段,建立新生大鼠肾脏缺血动物模型。同一张肾脏组织切片上,同时使用兔抗鸡ADF抗血清和鼠G-actin单克隆抗体,通过FITC和TRITC标记的不同二抗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ADF和G-act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ADF和G-actin染色均匀地分散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缺血损伤后,ADF和G-actin的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在TEC顶侧区的聚集,同时肾小管腔颗粒中也出现两者的染色。ADF的表达在缺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ctin的表达在缺血后出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情况下,ADF和G-act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呈弥散分布。缺血损伤使ADF激活并向顶侧区聚集,解聚微绒毛轴心的F-actin束,出现该处G-actin的浓集,造成微绒毛肌动蛋白骨架的破坏,出现微绒毛的断裂、脱落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