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血论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四川中医》1999,17(2):7-7
目以视物、辨色为用。诸脉皆上注于目,目为气血之宗,当养血之源充和,侧目生发长养功全而可发挥其功能,亏滞则百病从生。故目得血而能视,然而其前提却取决于血脉的充盈与畅通。精血旺盛才有血可用,放血脉充盈是基础,而脉络畅通则是血上行于目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由于久患糖尿病,耗伤精血,致使体内阻虚血少,血虚则脉络空虚,阴津亏乏使血粘稠不能在络中畅行,二者均使血脉处于淤滞状态,目失血养而变生视网膜病变,故血虚血瘀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如不能及时调养,还可使病情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2.
白海霞  刘晓清  吴权龙  彭清华 《陕西中医》2023,(9):1252-1254+1258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眼球后段穿通伤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损伤处过度纤维化使视网膜再脱离,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危害视力健康。该病发病率约为5%~10%,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治疗药物,手术治疗虽有效但存在一定风险及复发率。《审视瑶函》记载“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血水运化不利,日久形成有形实邪积聚于神膏及视衣之上以致视物不能。基于血水同治理论探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加服西洛他唑。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56.7%(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是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痰瘀同治法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西药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检测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临床改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CD及MDA、SOD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痰瘀同治法治疗VBI有疗效,可作为临床VBI发作期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水血同治眼科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清华 《中医杂志》1995,36(10):632-633
水血同治,就是指血病可以治水,水病可以治血。它是根据中医学认为生理上水血同源、相互倚伏、互相维系和病理上水血互累的观点而提出来的。笔者近年来在眼科临床上运用水血同治的方法治疗眼科疾病,常取得良好的疗效。现简要介绍于下。1 眼外伤中医学认为外伤是产生瘀血的重要原因,眼部的任何外伤,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笔者根据水血同治的原则,在临床上常采用活血利水法,方用桃红  相似文献   

7.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历代医家曾有不少论述,笔者根据古今文献和临床实践,在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配合西药及针灸治疗中风,获得满意疗  相似文献   

8.
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病沈宝藩,路桂英新疆中医学院附属医院(830000)中风病是中医内科四大病证(风、痨、臌、膈)之一,现代医学之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我院中风病科研组自1982年以来应用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就有关问题作粗浅的探讨。1....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造成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易造成眼部组织、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以及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中医对此病也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目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耗气伤津,导致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痰瘀虚”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痰瘀同治法治疗老年性痴呆体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宋颖民  宋小平 《河北中医》1998,20(4):219-219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近几年来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和人群的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中的人群数量增加引起世界医学界老年医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老年性痴呆发病率占总人口的4%~5%,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思维力、定向力、计算力、判断力、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幻觉、幻听、幻视,或出现妄想,晚期则出现个性和人格的改变,表现为自私、主观、急躁易怒、不理智、焦虑、多疑、语言失序、丧失读写能力、对人淡漠,甚至发展为完全茫然而无表情,终至丧失生活能力,此期病人多见消瘦、步履蹒跚、动作迟缓,以至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褥疮,终至死亡.此类患者治疗周期长,治疗困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痰瘀同治法为主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老年性痴呆病人应用痰瘀同治法时,重点掌握3个步骤:首先要化痰为主兼祛瘀,其次化痰祛瘀并重,最后滋补肝肾为主,兼顾化痰祛瘀,痰瘀同治贯穿于治疗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光明中医》2006,21(8):3-4
下法是中医重要治法之一.既运用泻下方法,使机体排便作用增强,达到通腑泻热、消除积滞、攻逐水饮、解毒祛瘀的目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用之得当,疗效甚佳.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下法治疗某些疾病,效果满意,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国华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华主任医师,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地潜心于帕金森病的研究,研制了治疗帕金森病的系列药物,主持拟定了《帕金森病诊疗标准》,提出了帕金森病的治疗目标———“最大限度的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扬长避短,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提高疗效,心理治疗与家庭护理结合提高生活质量”的“三结合”综合疗法。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2 0 0 0年6月1日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帕金森病俱乐部,把病人组织起来与帕金森病作斗争;2 0 0 1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他把全国有志于帕金森病研究的医学专家组织起来,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帕金…  相似文献   

13.
李宗智教授是贵州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对青光眼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在治疗中善于辨证,抓住重点,做到标本兼治,本人有幸师从于李老,收益匪浅,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青光眼在现代医学是一类具有共同临床特征疾病的总称,其在中医学中属“五风内障”的范畴,五风内障包括了西医学原发性青光眼发病过程的五种不同阶段,其病因繁杂,《外台秘要·眼疾品类不同候》中认为“内肝管缺,眼孔不通”则发为本病,而《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则谓:“痰湿所致,火郁、忧思、忿怒之过”引起,综合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4.
消渴病目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随消渴病病程而增高,且是成年人致盲最主要原因之一。党毓起主任医师从事消渴病及其并发症诊疗工作三十余载,潜心研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初期消渴病目病病机为脾肾虚瘀,"补脾益肾、活血明目"为其治则,总结"糖网合剂"基础方用于临证,获效良多。  相似文献   

15.
申涛 《光明中医》2006,21(9):21-22
舌针是用毫针刺激舌体上的特定穴位,以治疗相应病症的方法.管氏舌针是管老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中创立的一种特殊针法,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管氏舌针"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讨论张锡纯先生提出的升补大气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中医治疗许多慢性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及术后观察方法.结果:本组97例患者中,治愈83例(85.6%),死亡5例(5.2%),出现后遗症或生活不能自理者2例(9.2%).结论:在多发伤的临床救治中,加强患者体征监控与疗效观察,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性损伤的临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及术后观察方法.结果:本组97例患者中,治愈83例(85.6%),死亡5例(5.2%),出现后遗症或生活不能自理者2例(9.2%).结论:在多发伤的临床救治中,加强患者体征监控与疗效观察,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周期疗法——中医治疗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的周期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显著疗效。周期疗法是以活血祛瘀为核心,按照月经周期气血盈亏状态,顺应调治,周期用药,经前期用药“专与猛”,经期用药“稳与度”,经后期用药“疏与养”,经间期用药“补与破”,取得良好的疗效,并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20.
李力 《光明中医》2007,22(4):14-15
由于中医独特的辨证施治理论,对于同一种疾病,中医在治疗时很难用一个药方包治所有病人,中医称为个体化治疗.糖尿病汗出异常是临床常见症状,本人在治疗本病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辨证的重要性,故拟本文,以抛砖引玉,为处理类似病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