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干预作用,明确解毒类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 BALB/c雄性小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活血解毒方组、活血方组和甲氨蝶呤组,每组11只,采用外涂咪喹莫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甲氨蝶呤(1 mg/kg)、活血解毒方组(35.1 g/kg)及活血方组(26.9 g/kg)分别予以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纯净水灌胃。于第7天观察小鼠皮损变化情况后进行处死,取皮肤组织进行检测。HE染色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表皮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的表达以及微血管阳性标记物CD31的表达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皮损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方组皮损表皮增生较模型组少,角化不全的细胞明显减少;表皮厚度降低,P<0.001;活血解毒方组PCNA、CD3阳性表达远低于模型组,P<0.001;活血解毒方MVD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活血解毒方组IL-17、IL-23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的活血润肤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增殖,而清热解毒作用则通过调节IL-23/IL-17轴减少Th17相关因子的表达、表皮层角质细胞的增生、真皮层免疫细胞浸润以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对不同品系小鼠银屑病样皮损诱导作用的差异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选用BALB/c和C57BL/6两种小鼠品系,分别在其背部涂抹62.5 mg含5%咪喹莫特的明欣利迪乳膏,在涂抹2,4,6 d后,采用PAIS评分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察涂药局部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显微镜下测量表皮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IL-23/IL-17轴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随咪喹莫特涂抹天数的增加,BALB/c小鼠和C57BL/6小鼠背部皮肤均逐渐出现鳞屑、红斑、表皮增厚等银屑病样表现。与同时间段C57BL/6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比较,BALB/c小鼠皮损PAIS评分更高(P0.05或P0.01),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表皮增厚均更显著(P0.05或P0.01)。涂抹咪喹莫特2 d后,两种小鼠IL-23、IL-17A和IL-17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均呈现先高后低的动态变化。其中BALB/c小鼠表达峰值出现于涂药后2 d,C57BL/6小鼠表达峰值出现于涂药后4 d。结论咪喹莫特均可诱导BALB/c和C57BL/6小鼠出现人类银屑病样皮损,其中BALB/c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更典型,可能更适用于人类银屑病研究,IL-23/IL-17轴的激活是皮损出现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影响,并探讨配伍解毒药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55只,背部剃毛,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凉血汤组、凉血解毒汤组和甲氨蝶呤组,采用5%(质量分数)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观察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并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层厚度;采用皮肤水分油分测试笔检测小鼠背部皮肤水分和油分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鼠皮损中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皮损中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3及IL-1β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凉血解毒汤和凉血汤组小鼠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均明显降低、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下降、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减少、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相对下降(P<0.05);此外凉血解毒汤还可使小鼠皮损中水分(16.980±2.739)、油分(7.750±1.209)含量有效升高(P<0.05),IL-17、IL-2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对皮损PASI评分及表皮厚度、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5.66±0.057)和CD3阳性T细胞表达个数(10.670±0.193)的影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 凉血解毒汤与凉血汤均可抑制IL-1β mRNA的表达,减少炎性浸润,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皮损;而配伍解毒药的凉血解毒汤,则可进一步通过抑制IL-23、IL-17的表达,提升其在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及皮损组织形态变化、减缓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减少角化不全细胞及降低炎性反应浸润程度等方面的干预作用,从而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改变,提示解毒中药对炎性反应及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分子微针预处理后卡泊三醇软膏对咪喹莫特诱导的Balb/c小鼠耳部银屑病样皮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造模组、咪喹莫特组、卡泊三醇治疗组和高分子微针处理组。在小鼠耳部涂抹5%浓度的咪喹莫特乳膏6d,建立银屑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咪喹莫特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卡泊三醇治疗组只用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高分子微针处理组先用高分子微针预处理,然后再用卡泊三醇软膏处理,观察小鼠耳部皮肤皮损及病理情况。结果:造模后耳部皮损形态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符合银屑病症状,且造模组组织学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评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均P<0.01),说明造模成功。卡泊三醇治疗组与高分子微针处理组对比,组织学评分和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小鼠耳部用咪喹莫特造模成功,用高分子微针对小鼠耳部进行预处理,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能有效改善银屑病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玄解毒方对于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症状、体征改善及其对1-磷酸鞘氨醇(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用BALB/c小鼠25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开玄解毒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采用外涂咪喹莫特法建立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连续干预7 d后取材。期间对皮损拍照并计算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评分;HE染色观察皮损病理改变及测量表皮厚度;对脾脏及胸腺拍照并称重;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Ki67、S1P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皮损KRT17、Claudin、Occludin表达;qRT-PCR检测IL-17、IL-23、S1PRs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开玄解毒方可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降低PASI评分,减轻表皮增生程度(P均<0.01),改善胸腺、脾脏指数及血管增生情况(P<0.01或P<0.05),降低炎症因子IL-17、IL-23 mRNA表达(P<0.01),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肝凉血解毒方(QGLXJD)、凉血活血方(LXHX)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行为学及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雄性小鼠,剔除背部毛发,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模型组(M)、清肝凉血解毒方组(QG)、凉血活血方组(LX)和甲氨蝶呤组(MTX)。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IMQ)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每日进行评分,分别运用旷场及高架十字迷宫评价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HE染色后光镜下测量表皮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及表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皮损中IL-23、IL-1β、IL-1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中NPY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M组表皮厚度、PCNA、CD3+T细胞、IL-1β、IL-12、IL-23 mRNA表达均增加(P0.05);其余组与M组相比,表皮薄,PCNA、CD3+T细胞、IL-1β、IL-12、IL-23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C组比较,银屑病样小鼠焦虑水平高,以M组最为明显;QG组与M组比较,焦虑水平低,而LX组与QG组比较,焦虑水平高;NPY在M组中表达最多,在LX、QG、C组表达依次减少。结论:清肝凉血解毒方能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的焦虑行为,下调NPY的表达水平,从整体角度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克立硼罗软膏(Cri)外用对咪喹莫特(IMQ)诱导小鼠银屑病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方法 用Balb/c小鼠建立IMQ小鼠银屑病模型,分为Cri(7.5、15、30 mg/cm2)组、卤米松(15 mg/cm2)组、模型组及正常组。对小鼠皮损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HE染色观察表皮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测定皮损处角蛋白的表达;检测皮损处皮肤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Cri组小鼠皮肤鳞屑、红斑和增厚减轻,PASI评分降低,皮损处增殖角蛋白(K)6、K16、K17表达水平降低(F=12.62、19.41、28.39,P<0.01),而分化角蛋白K1、K10表达水平增加(F=27.95、9.64,P<0.01)。Cri能提升小鼠皮损处皮肤中cAMP、PKA水平,增加p-CREB的表达。结论 Cri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发挥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凉血活血中药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白细胞介素-23/白细胞介素-17(IL-23/IL-17)炎症轴的干预作用。方法 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凉血活血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动态变化;光镜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小鼠血清及皮损中细胞因子含量、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凉血活血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红斑的出现、色泽及浸润范围、鳞屑面积、鳞屑厚度、皮肤增厚均小于同期的模型组改变(P0.01或P0.05)。HE染色显示:凉血活血中药组小鼠皮肤表皮层较平整,角化不全的细胞明显减少,表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皮损蛋白及mRNA检测显示,凉血活血中药组小鼠皮肤中IL-17、IL-23蛋白及IL-23mRNA、IL-22mRNA、孤独核受体γt(RORγt)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凉血活血中药可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症爆发的强度及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可能与降低IL-23/IL-17轴相关细胞因子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抑制Th17细胞分化转录因子RORγt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银屑病患者及银屑病小鼠模型皮损处白细胞介素10(IL-10)特点及其与银屑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IL-10的表达对银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银屑病患者病损皮肤,同时通过咪喹莫特(IMQ)分别诱导C57BL/6(WT)小鼠和IL-10敲除(IL-10-/-)小鼠致银屑病模型。采用PASI评分观察皮损动态变化;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表皮厚度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化检测皮损组织中IL-10和CD19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皮损组织中CD4定位改变情况。结果:IMQ造模可以取得与临床银屑病患者相类似的皮肤表现。IL-10-/-造模组小鼠背部皮损处红斑评分、鳞屑评分、皮肤浸润厚度评分及PASI总评分和耳朵厚度较WT造模组和IL-10-/-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WT造模组小鼠皮损组织中IL-10的表达阳性率低于WT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中的作用及芥菜籽对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正常饲料并用5%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炎症)和实验组(给予5%芥菜籽饲料并用5%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炎症)。RT-PCR方法检测皮损处NLRP3、ASC、caspase-1和caspase-11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SC和caspase-1的表达和分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1β和IL-18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皮损中NLRP3、ASC、caspase-1和caspase-11的表达水平增高,血清IL-1β和IL-18的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芥菜籽抑制上述因子在实验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P3炎症小体可能参与了银屑病样模型的形成,芥菜籽可能通过降低其表达抑制了IL-1β、IL-18引起的炎症反应而减轻银屑病损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建造BALB/c小鼠背部银屑病样模型,探讨中成药银屑平丸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组、银屑平丸高、中、低剂量组,8只/组.给予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背部皮肤外涂咪喹莫特软膏连续8d,1次/d,建立模型小鼠.末次给药后,观察小鼠背部皮肤进行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renty index,PASI)评分;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取背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比较.结果 (1)银屑平丸各组和雷公藤组对银屑病样小鼠背部皮肤PASI评分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较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评分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2)各组银屑病样小鼠外周血IL-17和IL-23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银屑平丸各组和雷公藤组均与模型对照组外周血中含量有明显的差异(P<0.05).(3)银屑平丸各组和雷公藤组对银屑病样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变化较模型对照组和空白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银屑平丸改善银屑病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IL-17、IL-23,起到减轻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银屑病患者皮损微血管密度和肥大细胞密度及光化学疗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皮肤和银屑病患者皮损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4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用肥大细胞特异性标志类胰蛋白酶单抗免疫组化法检测肥大细胞密度,并观察光化学疗法对其的影响。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银屑病皮损处肥大细胞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银屑病患者经过9周光化学疗法治疗,微血管密度和肥大细胞密度明显下降。结论 肥大细胞参与银屑病的血管新生,光化学疗法可能通过抗血管新生作用来治疗银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肠道免疫功能情况。方法25只雌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每天予5%的咪喹莫特乳膏62.5 mg外涂背部皮肤,连续5 d,正常组未予任何处理。对模型组小鼠进行皮损矫正后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 PASI)评分及病理切片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肠黏膜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IL-23、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背部皮肤出现典型的银屑病样皮疹改变;模型组脾脏指数较正常组升高(P<0.05),肠黏膜IL-17、IL-23、IL-6、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肠系膜Th17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1)。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存在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提示肠道免疫功能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采用干姜、肉桂灌胃结合咪喹莫特乳膏涂抹,建立血热型银屑病动物模型的皮损和体内微环境变化情况。方法 48只8周龄健康BALB/c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银屑病模型组。第1天起,模型组给予0.9 g/mL干姜、肉桂水煎液,按0.1 mL/10 g·d剂量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1 mL/10 g·d剂量灌胃,持续12 d。灌胃第6天起,模型组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42 mg,对照组背部涂抹等量凡士林乳膏,每天观察皮损情况,持续7 d。第13天,小动物麻醉机麻醉后,采集两组小鼠血液,ELISA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含量变化;取两组小鼠背部涂抹处皮肤,制作病理学组织切片观察皮损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鼠涂抹部位皮肤表皮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有红斑散在分布。显微镜下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皮脂腺增多;血清中TNF-α、IFN-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血毒颗粒合剂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血毒颗粒组、复方青黛胶囊组;采用5%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连续造模、给药7 d,第8天处死取材;实验过程观察小鼠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变化;并对相应样本进行HE染色观察皮损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组织样本中Spred-1/Ras/ERK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清血毒颗粒组、复方青黛胶囊组2组PASI评分、皮肤平均表皮厚度及病理Baker评分均下降明显(P<0.05),且与复方青黛胶囊组相比清血毒颗粒组下降较更明显(P<0.05)。IMQ造模后,模型组小鼠皮损区、近皮损区、非皮损区中Spred-1 mRNA表达降低(P<0.05);复方青黛胶囊治疗后三区域中Spred-1 mRN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区p-Ras、p-Raf1、p-ERK1/2、VEGF蛋白及Ras、Raf1、ERK1/2、VEGF...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方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失衡的影响及miR-210激动剂(AgomiR-210)干预后的作用。方法将42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清热凉血方高、中、低剂量组(30. 2、15. 1、7. 05mg/kg)、AgomiR-210高、低剂量组(8、4 nmol/L),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动态变化;光镜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损中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和孤独核受体(RORγt)的表达,采取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miR-210的表达。结果清热凉血方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组织病理变化和PASI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其中高剂量组PASI评分改善最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病理结果显示,AgomiR-210可降低清热凉血方的治疗作用,其中低剂量组作用更明显,与清热凉血方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免疫组化检测发现清热凉血方可上调银屑病小鼠皮损中Foxp3的表达,下调RORγt的表达,而AgomiR-210可下调Foxp3的表达,上调RORγt的表达。qRT-PCR法检测发现清热凉血方可抑制银屑病小鼠脾脏中miR-210的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而AgomiR-210可上调小鼠脾脏中miR-210的mRNA表达,与清热凉血方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清热凉血方可明显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可能通过抑制miR-210、上调Foxp3、下调RORγt的表达、改善Th17/Treg细胞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自拟方甘草养阴汤(GNY)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肤损伤小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IMQ诱导银屑病小鼠)和治疗组(给予银屑病小鼠GNY,浓度为2.5、5 g/kg);共4组(动物数=8/组)。采用银屑病病灶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苏木-精伊红染色和Baker评分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法对真皮的Gr-1,CD11c,RORγt和TGF-β阳性的炎性细胞进行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细胞中的CD4+IL-17+Th17细胞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使用qPCR半定量IL-6、IL-10、IL-17A、IL-22、IL-23、TNF-α、TGF-β和AMPK-1的相对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GNY治疗的小鼠在两种浓度下均能够改善了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包括PASI评分和上皮角质细胞增生。较高浓度的GNY可显着降低银屑病小鼠模型真皮中的Gr-1,CD11c,RORγt和TGF-β阳性细胞比例;下调脾脏Th17细胞比例,增加Treg细胞的表达。此外,IMQ模型组小鼠的真皮内IL-6、IL-10、IL-17A、IL-22、IL-23、TNF-α、TGF-β和AMPKɑ1的相对mRNA表达升高,在以5g/kg浓度的GNY治疗的模型小鼠中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研究表明GNY可改善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伤表现、减轻炎症反应;为临床治疗银屑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BALB/c小鼠诱导小鼠发生特应性皮炎(AD),阐明DNCB作为半抗原诱导AD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D模型组,每组6只。于实验第1、4、7天,采用1.0% DNCB溶液涂抹于AD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进行致敏,于实验第14、17、19、22、24、27和29天,采用0.5% DNCB溶液涂抹于AD模型组小鼠左耳背部皮肤进行激发。对照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外用等体积基质溶液。评价2组小鼠皮肤组织炎症评分,观察2组小鼠耳部皮肤外观变化,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2组小鼠左耳皮损部位皮肤组织病理形态表现,测量皮损处皮肤组织上皮层厚度,计数皮损处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组小鼠皮损处皮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2组小鼠血清IgE水平。结果:AD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炎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小鼠左耳部皮肤明显红肿、变硬,伴随出现异常的搔抓行为;AD模型组小鼠皮损处皮肤组织上皮层厚度、浸润肥大细胞数、皮损处皮肤组织中IL-4表达水平和血清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外用1.0% DNCB致敏和外用0.5% DNCB激发BALB/c小鼠能够成功诱导AD,其机制可能与二者引起皮肤组织中IL-4表达水平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银屑病小鼠行为学、血液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模型(imiquimod-induced psoriasis model, IMQ)组、焦虑复合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模型(emotional stress complex imiquimod-induced psoriasis model, ES+IMQ)组,随后观察各组小鼠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血清P物质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指标变化。结果 旷场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总区域内IMQ组和ES+IMQ组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降低,停留时间延长;中心区域内路程、停留时间缩短等;边缘区域内路程、停留时间相对延长等。Y迷宫实验,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和ES+IMQ组新异臂进入次数百分比、新异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下降等。血清P物质,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小鼠血清P物质浓度升高、ES+IMQ组小鼠血清P物质浓度降低,且两个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皮肤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MQ组和ES+IMQ组均可出现银屑病样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Baker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但两个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