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管理和放射防护设施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放射防护管理建议及监督意见,促使该院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管理,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健康权益。方法 通过调取放射防护管理档案、现场检查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管理措施及设施,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 该院核医学科取得了《放射诊疗许可证》,建立了放射防护管理组织及制度,放射工作人员的配备符合开展核医学工作的要求,其放射防护管理比较规范。但是,其工作场所布局不甚合理,对诊疗者及其陪护者的防护很不重视。结论 该院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管理没有完全达到《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全面了解本区核医学设备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放射防护制度及防护情况,探讨解决和改进放射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基本情况通过现场调查进行收集,表面污染采用现场监测仪器直接读数法进行测量。结果 全区共有四家医院开展临床核医学,拥有工作人员29名,SPECT3台,核医学诊疗以骨显像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人均年剂量当量0.96 mSv/a。配药室和源储存室β表面污染超过限值,分别为366.1 Bq·cm-2和165.9 Bq·cm-2结论 本区四家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及防护基本到位,但是对于配药室等高危场所的表面污染防护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监测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放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300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8.85 Bq/cm2;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52mSv,其中一人年剂量最大值为6.24mSv,超过了目标管理值5mSv。结论 核医学科,布局合理,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放射卫生标准要求,但应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工作场所面积,进一步完善科室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和加强放射性核素操作环节的个体防护,降低操作放射性药物环节、病人环节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进行放射卫生防护现状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放射卫生要求,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现场进行检测和调查,将所得数据和资料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40 μSv/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20 Bq/cm2结论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选址适宜,布局基本合理,辐射防护检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正常运行条件下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石家庄市临床核医学现状并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辖区内开展核医学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进行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和科室的基本信息、人员基本信息、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等项目;现场调查内容包括布局流程和放射防护设施。结果 石家庄市现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疗机构有6家,核医学影像设备12台。核医学工作人员92人,但未配备核医学物理师、放射化学师和工程师等人员。7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建筑面积均偏小,其中4个在布局流程上存在一些问题。我市核医学诊疗单位对医护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较为到位。结论 提高核医学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优化核医学诊疗工作场所的布局流程对促进核医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布局流程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卫生防护现况进行分析,探寻临床核医学诊疗实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对策。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根据其特点,结合放射卫生管理实践经验,分析探讨影响人员健康的诸多因素。结果 该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年个人剂量不超过2 mSv,年有效剂量估算不超过5 mSv。结论 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诊疗人员配备适当,监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放射卫生管理较完善。但对注射后患者管理和放射性废物防护工作仍要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某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的控制效果。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项目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检测和辐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辐射剂量水平和安全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时,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辐射影响是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掌握某军区医疗单位2014年部分放射诊疗设备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方法 现场检测、数据分析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除胃肠机、口腔X射线机、乳腺X射线机和放射治疗设备以外的设备机房均有检测不合格的项目;不合格的项目主要是防护门、防护墙、观察窗及核医学设备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三种类型设备机房总的防护检测合格率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核医学、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结论 某军区2014年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设备机房的防护检测合格率均比2013年的防护检测合格率低,应加强对新、改、扩建放射诊断设备机房的防护设计和施工监督,加强对手术室C形臂机房的防护建设、提高个人防护水平,加强对PET-CT、ECT等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山西省49家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进行放射防护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山西省各级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情况。方法 依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对山西省部分医疗机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省管医院放射防护工作较好,场所合格率较高,但核医学科工作场所管理较差;市管医院的放射防护工作一般,尤其是CT机房的防护较差;县管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较大,场所多为改建,防护差,防护意识淡薄。结论 各个级别的医疗机构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某医院核医学科改建的放射防护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改建进行放射防护设计。方法 依据辐射源项、房间布局、人员分布计算防护要求。结果 给出了该医院核医学科改建的放射设计参数。结论 放射防护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法的因素才能保证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在放射诊疗活动中的防护意识,提高工作技能,改善辐射防护状况。方法 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防护检测,对比分析测量结果,了解医院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接受情况和放射工作场所辐射状况。结果 核医学科(ECT)和介入放射科(DSA)工作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接受剂量大,工作场所剂量检测数据较高。结论 核医学科(ECT)和介入放射科(DSA)工作场所比其他射线装置工作场所(CT室、放疗科、普放科)的辐射防护要求及难度要高,要重点监控,放射工作人员更要加强辐射防护安全意识,提高技能,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某医院核医学病房放射防护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从辐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将获取的资料与标准的要求相比较,主要采用BH3103 X-γ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PCM-100(α、β、γ)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监测、S-95多道γ谱仪配以大功率采样器进行空气污染检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检测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果 该核医学病房选址适宜,布局合理,核医学病房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48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为值1.38 Bq/cm2。工作场所空气污染水平为1.08Bq/m3。个人剂量监测有一人超过5mSv,为6.68mSv。结论 该核医学病房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监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较完善,正常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但放射防护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对某核医学科的环境辐射进行检测,了解该科室的环境辐射水平,制定更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病人和公众的身体健康。方法 根据检测技术规范,在各辐射机房周围,根据现场条件,合理布置测量点,采用FD3013辐射剂量仪和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测量各个工作场所的空气比释动能率,采用表面污染仪检测表面污染。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为0.66 μGy/h,各业务用房中表面污染的最大值为1.28 Bq/cm2,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0.1 mSv。结论 该核医学科选址及平面布局合理,所采用的放射药品产生的辐射影响可控制在其控制区内部,基本不会对科室外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科室的环境辐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较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PET/CT使用基本状况,通过对PET/CT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的监测,掌握目前上海市PET/CT场所防护情况。方法 普查上海市PET/CT医疗机构,通过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β表面污染两项检测指标进行现场监测。结果 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PET/CT 13台。现场检测表明,候诊室及注射室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相对较高,候诊室门四周最高达19 552 nSv/h,注射室桌面最高达6 136 nSv/h,注射室中央最高达5408 nSv/h。PET/CT工作场所β表面污染无超国家标准限值情况,但注射室内,尤其是传递窗及废物桶四周仍然较高。结论 上海市PET/CT工作场所放射防护较得当,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能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但国家标准对PET/CT等核医学场所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并没有限值,防护重点仍是外照射的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状况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辐射防护最优化与确保安全运行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将获取的资料与标准的要求相比较,主要采用BH3103X-γ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PCM-100(α、β、γ)表面污染测量仪进行表面污染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89μGy/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为值0.43Bq/cm2,敷贴器贮源箱表面韧致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为2.34μGy/h(5cm)和0.26μGy/h(100cm),个人剂量监测有一人年个人剂量超过5mSv,为8.88mSv。结论 该核医学科选址适宜,布局合理,辐射防护监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较完善,正常条件下能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但应修建通风橱,加强分装室操作人员防护,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PET-CT机房等相关工作场所进行防护屏蔽设计,以保证医护人员减少或免受辐射损害。方法 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及辐射防护基本原则进行设计。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受照的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 本院核医学科辐射防护屏蔽设计可满足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改扩建后的核医学科进行放射防护检测和评价。方法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分区合理,屏蔽防护符合要求,缺少给药后受检者候诊室、工作人员淋洗间。工作人员在淋洗、分装、注射、配药等近距离操作放射性同位素时手部受到较高辐射水平的外照射。敷贴治疗工作人员工作服、手套、鞋表面、手部等污染水平超过国家标准。结论 该建设项目放射防护的重点是加强给药后受检者的管理、降低工作人员手部外照射辐射水平并做好手部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减少32P皮肤敷贴治疗场所和工作人员表面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对某医院新建核医学工作场所进行验收检测与评价,并从辐射防护最优化角度提出放射防护建议。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监测,使用451P型X、γ剂量率仪进行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监测,使用FH40G-FHZ742表面污染仪进行工作人员体表和场所表面污染监测,检测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果 该场所99mTc日等效操作量为7.4×107Bq,属于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根据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并结合医院工作量,注射人员手部当量剂量最高为7.1mSv/a,处理后的场所表面污染水平为2.2Bq/cm2结论 该场所布局合理,人员年剂量和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可根据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合理调整安排放射性核素操作和注射人员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2012年我区一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数据异常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方法 使用多功能辐射防护监测仪对某核医学科环境和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污染检测。结果 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升高是由于某放射工作人员体表受到放射性核素严重污染所致,其体表被污染最大值为1 676.41 Bq·cm-2,3个月个人受照剂量为1.51 mSv,高出我区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剂量水平100倍。结论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