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3)
痤疮的治疗,古代医家多从风、热、湿、瘀论治较多,近现代医家将痤疮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不调三型,但临床上部分患者疗效甚微,或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吾师黄莺教授借助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总结前人对痰邪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痰邪与痤疮的发病息息相关,临床上多使用化痰的方法从脾虚痰凝、热盛痰瘀方面治疗难治性痤疮,每每达意。 相似文献
5.
6.
7.
范瑞强教授论治痤疮经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范瑞强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皮肤病工作多年,在皮肤病诊治上有一定见解和特色。现就其论治痤疮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主肾阴不足中医学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肺胃血热所致,临床多从肺、从热论治痤疮,治法以清肺凉血解毒为主。也有学者从痰瘀论治痤疮,认为痰瘀互结于面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疤痕,治疗上主张活血化瘀,祛痰燥湿。范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其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肾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当饮食不节… 相似文献
8.
9.
痤疮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为肺经血热,需从肺论治,给予三皮消痤汤治疗;面部丘疹,白头粉刺,时头晕,疲倦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病在脾胃,需从脾胃论治,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花蛇舌草;脾胃虚寒者痤疮,大便清稀,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用理中汤和五苓散加砂仁、半夏;脾气急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需从肝论治,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痤疮下颏较多,腰膝软弱,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是阴虚火旺,需从肾论治,用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加白花蛇舌草等;虚火上炎于面,心烦,气短、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用导赤散、黄连解毒汤、栀子豉汤;心血不足,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小便黄赤,盗汗用天王补心丹;心血瘀滞,丘疹坚硬,结节、瘢痕,不易消退,或有胸闷,或舌质有瘀点,脉沉涩用血府逐瘀汤。痤疮的发生和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五脏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关系,临床要综合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刘佃温教授从五脏论治脱肛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及查阅文献,收集相关病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导致脱肛的发生,临床应辨证论治,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刘师通过五脏辨治并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再生能力,收效迅速.结论:刘师从五脏论治脱肛的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五脏论治痤疮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即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临床以发生于颜面、胸背部的丘疹、脓疹、结节、囊肿等为表现.易反复发作,有损容貌,发病率高,在青春期人群可达50%.本人根据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运用五脏理论辨证论治,收效显著,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人体阳气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导师孙西庆教授重视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善用中药调理脏腑,辅以西药治疗疾病.对于痹证的治疗,孙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调和阴阳为基本原则,主张整体辨证,强调五脏相关,同时辅以虫类药物祛风活血通络,临证重视温阳、通阳药物的应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郭志远教授从五脏论治慢性肝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志远教授从五脏论治慢性肝病经验曾伟刚,郭一民,郑桃英江西省井冈山医专附属医院(井冈山343000)关键词郭志远,慢性肝病,中医药疗法,五脏论治郭志远教授擅治肝病,对慢性肝病犹为独到。认为慢性肝病“不离于肝,亦不止于肝”,治疗当“从五脏论治”。施之临... 相似文献
17.
王化良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有独特的见解。余随诊年余,就其对心悸的论治述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张效科教授认为阴火与痤疮的发病密切相关,他指出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一病多以"脾胃虚损,阴火上乘"为发病基础,治疗上当遵东垣之法,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方以甘草泻心汤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