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省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防护情况。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和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核仪表周围的辐射水平进行检测评价。结果 所检测的99台含密封源仪表离源容器外表面5 cm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值为(10.52±24.08)μSv·h-1,距源容器外表面1 m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值为(2.12±6.11)μSv·h-1。检测仪表使用场所要求对人员的活动范围不限制的为28台,占28.3%。结论 所检测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中对源容器使用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说明工作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某选煤厂密度计放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为做好辐射防护管理和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使用便携式γ剂量率仪对密度计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距密度计源容器表面10 cm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4.19~21.1 μSv/h和0.30 μSv/h~3.47 μSv/h,距探测器表面5 cm处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11.8μSv/h~465 μSv/h和0.53 μSv/h~54.5 μSv/h。结论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部分密度计工作场所周围的剂量率水平较高,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应在不生产时及时关闭源闸,或远离密度计工作场所,以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某企业2台60Co液位计的放射防护水平进行检测评价。方法 在安装的密封放射源处,源容器源闸关闭和开启时,应用射线巡测仪对距源容器5 cm、100 cm及周边环境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在源容器源闸关闭时,距源容器表面5、100 cm处辐射水平为0.33~3.13 μSv/h,液位计工作状态下工作场所和相邻环境辐射水平为0.15~0.28 μSv/h。结论 该企业密封源装置使用时的工作场所卫生防护符合标准要求,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不会对工作人员及公众产生明显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座Varian 2100 C/D型加速器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座Varian 2100 C/D型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加速器机房放射防护、加速器自身放射防护以及感生放射性等进行现场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进行估算,从而对该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该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机房屏蔽设施外的最高辐射剂量率为2.5μSv/h;加速器泄漏辐射水平和治疗头处的感生放射性水平低于国家限值;放射工作人员的全身年当量剂量约为4.54 mSv。结论 该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效果达到了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高能量加速器感生放射性对工作人员的剂量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展主动性放射工作场所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根据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相关标准,开展各类设备和工作场所的防护性能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仪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完成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调查表。结果 哨点单位放射性场所防护监测合格率100%,监测的四类职业类别中,从事介入放射学人员的年有效剂量最高、健康体检中异常检出率也最高。结论 建议增加对乡镇医院和企业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重点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在放射诊疗活动中的防护意识,提高工作技能,改善辐射防护状况。方法 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防护检测,对比分析测量结果,了解医院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接受情况和放射工作场所辐射状况。结果 核医学科(ECT)和介入放射科(DSA)工作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接受剂量大,工作场所剂量检测数据较高。结论 核医学科(ECT)和介入放射科(DSA)工作场所比其他射线装置工作场所(CT室、放疗科、普放科)的辐射防护要求及难度要高,要重点监控,放射工作人员更要加强辐射防护安全意识,提高技能,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控制效果。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对项目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辐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中心放射科放射工作场所辐射剂量水平和安全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时,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辐射影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某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的控制效果。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项目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水平进行检测和辐射危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场所辐射剂量水平和安全措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在正常运行时,对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辐射影响是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  相似文献   

9.
刘慧  赵强 《中国辐射卫生》2005,14(4):296-296
目的 调查和评价某化工企业液位仪、密度计装置在工作及非工作状态下辐射水平对工作场所及邻近环境的影响。方法 依据国家有关卫生防护监测规范等标准及方法要求,在液位仪、密度计源容器表面5 cm、50 cm、100 cm处进行外泄漏检测。结果 在源容器源闸关闭和开启时,距源容器表面5 cm、50 cm、100 cm处辐射泄漏剂量检测结果分别为0.32~66.36 μSv/h和0.02~15.90 μSv/h;源容器所在场所可能影响的范围内辐射水平0.02~2.76 μSv/h。结论 该化工企业液位仪、密度计装置源容器,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对工作场所及邻近环境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洛阳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外照射剂量。方法 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外照射剂量测定。结果 共测定2 026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5.858Sv/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2.891mSv。其中从事密封源其他应用(密温度计、核子秤、料位计、液位计等)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最高达3.920 mSv/a,最低为核医学放免工作人员。结论 洛阳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量较低,工作场所防护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省各地开展设备质量控制监测和场所防护监测现状,结合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和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报告,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根据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相关的标准,开展各类设备和工作场所的防护性能监测;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效应监测调查表。结果 21.4%的监测点缺少X射线质量控制检测设备,不能开展质控检测,检测报告中存在不规范现象,调查的八类职业类别中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工业辐照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低,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不够。结论 增配质量控制监测设备,完善检测报告,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监测几种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了解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便携式X-γ剂量仪(闪烁体探测器),同一测点连续监测10个数据,取其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 60Co治疗机的工作场所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出现在工作人员摆位处,其值为2.9×10-6Gy/h,其他几种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剂量率值均小于5.0×10-7Gy/h。结论 辐射医学设备所在的工作场所有较好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河南省某油田测井公司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为改善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GBZ128-2002监测评价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采用GBZ142-2002、GBZ118-2002检测评价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结果 388名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为1.28mSv/a,集体有效剂量为495.0人·mSv,监测率为94.6%;137Cs源罐、专用运源车、放射源库空气比释动能率符合GBZ142-2002相关要求,钡小球操作室的表面污染和空气比释动能率均符合GB18871-2002及GBZ118-2002的要求;241Am-Be源罐、源坑表面空气比释动能率不符合GBZ142-2002相关要求。结论 该油田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及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基本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但需加强对241Am-Be源罐及贮源坑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对某核医学科的环境辐射进行检测,了解该科室的环境辐射水平,制定更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病人和公众的身体健康。方法 根据检测技术规范,在各辐射机房周围,根据现场条件,合理布置测量点,采用FD3013辐射剂量仪和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测量各个工作场所的空气比释动能率,采用表面污染仪检测表面污染。结果 该核医学科及周围环境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最大值为0.66 μGy/h,各业务用房中表面污染的最大值为1.28 Bq/cm2,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最大值为0.1 mSv。结论 该核医学科选址及平面布局合理,所采用的放射药品产生的辐射影响可控制在其控制区内部,基本不会对科室外围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科室的环境辐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要求,放射防护管理较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某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放射防护检测和评价,探讨放射性核素生产、合成和分装过程中的防护措施。方法 按照《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对机房外人员可达区域及工作人员位置辐射水平和工作场所表面污染进行检测和评价;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对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和评价;采用卫生调查方法对建设项目布局、屏蔽设施等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结果 回旋加速器机房外辐射水平与本底接近;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性核素质量控制、分装等近距离操作时人员位置辐射水平较高,尤其是工作人员手部受照剂量。结论 回旋加速器操作人员、分装人员右手表面(洗手前)和药物合成分装区内计算机表面污染检测结果超过建设单位表面污染控制水平,自动分装设备故障期间工作人员手部150天累积当量剂量超过医院年管理目标值(125 mSv),其他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伟  何星 《中国辐射卫生》2019,28(3):278-281
目的 了解PET-CT诊断项目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场所的辐射水平,为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完善PET-CT诊断项目放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PET-CT工作场所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表面污染水平和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根据相关检测结果与最大工作负荷对手部和眼部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三家医院PET-CT工作场所辐射水平(0.12~6.05 μSv/h)、β表面污染水平(本底~27.3 Bq/cm2)以及工作人员附加最大年有效剂量(1.58 mSv/a),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其中一家医院的分装、注射护士手部最大年当量剂量(154 mSv/a)超出管理目标值(125 mSv/a)。结论 医院应建立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降低工作人员所受附加剂量。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河南省省直医疗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情况,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规范管理介入放射工作,制订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现场检测和热释光法测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辐射水平以及全身剂量当量。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辐射水平和全身剂量当量远大于普通放射工作人员(P<0.001)。结论 应加强对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增强防护意识,降低受照剂量,实现放射防护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马琳 《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181-181,184
目的 掌握医院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和工作场所防护现状,进一步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方法 依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分别开展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机房防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年剂量均低于年剂量限值的1/10;放射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保持在本底水平。结论 该医院医疗照射设备的质量控制及辐射防护达到要求,但应进一步加强患者防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河北省部分核医学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现状,为加强放射卫生监督和制定核医学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河北省内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用X、γ辐射剂量仪测量周围剂量当量率,用α、β表面污染仪测量工作场所及工作人员体表的β表面污染;以热释光剂量法监测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深部个人剂量当量Hp(10),并查阅这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最近两年内的职业健康检测报告。结果 SPEC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32.02,P < 0.05),其中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为11.92~37.77 μSv/h,平均(19.19 ±8.78 )μSv/h;PET/CT工作场所内各检测点之间辐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F = 56.72,P < 0.05),给药窗口(护士操作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4.28~21.55 μSv/h,平均(16.55 ±3.87) μSv/h;16个核医学工作场所的β表面污染水平均符合标准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服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2个(占12.50%),工作人员手部皮肤表面污染水平超过标准的有8个(占50.00%);77名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1.11 ±0.65) mSv;77名放射工作人员均未发现有皮肤表观异常,但有12人(占15.58%)在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的组织器官存在一些异常,核医学接触时间>20年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与其他核医学接触时间组相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次调查的核医学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情况良好,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有待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还需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受照剂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的卫生管理,保护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使用热释光剂量探测器和现场测量辐射剂量仪,分别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剂量监测和估算;结果 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剂量明显大于常规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受诊治的患者平均一次治疗所受剂量约为公众年剂量当量限值的1/13;结论 应将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人员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