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尔氏麻痹与Hunt氏综合征较难鉴别。继Aitken氏(1933)以后,已有许多学者报告,不仅Hunt氏综合征起因于带状疱疹感染,连贝尔氏麻痹也可发现此种感染,因而无论从症状学或病因学上都无法明确鉴别这两种疾患。本文就22例发病在14天以内的贝尔氏麻痹和14例Hunt氏综合征检查其听力和平衡功能,并用血清补体结合反应测定病毒血清抗体效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病毒感染情况:日本学者用血清补体结合反应测定病毒抗体效价,贝尔氏麻痹中约30~40%有病毒感染,其中约20%乃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本文22例贝尔氏麻痹中,有10例即45.5%乃病毒感染,其中6例为与带状疱疹病毒有关的所谓单纯性带状疱疹,占贝尔氏麻痹的27.3%。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外周性面神经麻痹的问题一直受到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型外科和中医内科关注。过去推测贝尔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与病毒、缺血、自身免疫、血管痉挛有关,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注意到贝尔面神经麻痹患者血液中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但缺乏直接证据。最近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已经从贝尔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内液体中检测到单纯疱疹病毒DNA片断,并在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水痘病毒DNA。北京协和医院等成功复制了单纯疱疹病毒诱发面神经炎的模型,相关研究内容见本期重点号。面神经功能评估方面国外有较多的评价体系。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手术方法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面神经减压、面神经吻合、面神经移植的方法。对晚期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前已发展了包括面部整形的一系列康复治疗手段。我国面神经诊断和治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3.
颞骨内面神经麻痹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为慢性中耳炎、外伤后即发性麻痹及严重的贝尔氏麻痹;手术后面瘫及外伤后迟发性面瘫亦为适应病例。贝尔氏麻痹的手术适应症按Mienlke氏意见为:(1)经八周保守治疗而无治愈倾向者;(2)发病三周后电反应检查呈完全变性反应;(3)经三周保守治疗,面肌运动功能尚未恢复50%者;(4)麻痹严重、进展快、面部丑形较重者。著者提出尚应结合神经刺激试验、肌电图、电味觉检查等方法检查,认为预后不良者可作为手术适应症。颅骨外伤性面神经麻痹如在伤后立即发生,多为面神经切断或损坏,应作为紧急手术之适应症。如系伤后数月出现之迟发性麻痹,处理原则与贝尔氏麻痹相同。如系急性中耳炎引起面神经麻痹者,以保守疗法为主,一般多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以往报道认为,应激是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应激与面神经麻痹发病的关系,面神经麻痹发病7日以内就诊患者55例作为对象(男23例,女32例,年龄14~78岁,平均44.7±17.4岁)。其中贝尔氏麻痹32例,带状疤疹综合征23例。于初诊时采用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法的引进,尤其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的广泛应用,许多报道证实贝尔氏麻痹与单纯疱疹病毒(HSV)有密切关系,该文对贝尔氏麻痹患者泪液和唾液HSV分泌及其动态进行了研究。 血清中抗HSV IgG抗体阳性,偶血清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抗体价无明显变动,以发病16……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法的引进 ,尤其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的广泛应用 ,许多报道证实贝尔氏麻痹与单纯疱疹病毒 (HSV)有密切关系。该文对贝尔氏麻痹患者泪液和唾液 HSV分泌及其动态进行了研究。血清中抗 HSV Ig G抗体阳性 ,偶血清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Ig G抗体价无明显变动 ,以发病 16天以内未治疗贝尔氏麻痹患者 16例为对象 ,2次以上分别采集双侧泪液、腮腺液、颌下腺液 ,共计 2 4 4个样本 ,行 DNA提取处理后 ,采用 PCR法及显微胶板杂交法行 HSV DNA检查 ,健康者 6例样本作为对照。结果 :HSV DNA查出率 ,对照 6…  相似文献   

7.
在面神经麻痹(以下简称面瘫)中,临床上以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面瘫多见,即所谓贝尔氏麻痹。作者详细研究了自1966年至1976年间所见到的约80%是贝尔氏麻痹的500例面瘫病例的神经症状。两侧同时麻痹的双侧面瘫和伴有麻痹侧眼球外展受限者,不管面肌有无机能异常亢进,凡是渐进性面瘫者,病后六个月毫无改善的面瘫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患侧面神经麻痹造影的判定标准,根据二乙三胺五乙酸铁(G水DTPA)对正常面神经增强MRI的标准,用于Bell氏麻痹和Hunt综合征患者,对增强MRI的效应进行研究。正常面神经造影:怀疑听神经痛行增强MRI正常者3OtoJ,选择面神经动态扫描显示良好的42例为对象。使用0.ST超传导型MR仪(MRT-50A),SE序列(50O/40ms),切面层厚srnm,矩阵256X192,FOV15cm,2次重复收集信号。静注Q.lmmol/kg胁Gd-DTPA10分钟后,手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摄影,信号强度稍增强者示造影阳性。另取Bell氏麻痹患者7o例,Hunt综合征14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在亨特综合征、贝尔面瘫中显示面神经管的价值,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电力医院耳鼻喉科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105例亨特综合征(n=42)和贝尔面瘫(n=63)患者的临床及颞骨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面神经管进行重建,并于相应图像行面神经各段的测量,分析两种面瘫患者面神经各段的差异及两种面瘫各项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两种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管患-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两种面瘫的相互比较中,亨特综合征面瘫组膝节直径、膝节面积及迷路段直径较贝尔面瘫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研究范围内,贝尔面瘫患者Sunnybrook评分和乳突段直径测量值都与发病时间显著相关,亨特综合征患者膝节横径、膝节垂直经、膝节横截面积均与发病时间显著相关。结论面神经管高分辨螺旋CT图像的多平面和曲面重建为两种周围性面瘫疾病发展的研究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年来面神经外科的显著进展,作者根据其治疗经验提出了对手术的新看法,氏认为经颅中凹行面神经减压术能够使颜面神经外科出现新的局面。作者为六例亨特氏麻痹病人行面神经减压术,其中经鼓室径路4例,经颅中凹径路2例。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的药物减压) 贝尔氏麻痹是常见病,但引起面神经最初肿胀的病因仍不明确,而治疗方法亦无定则。不过许多病例发病前曾有受凉和情绪因素。既往很多作者认为面神经的最初肿胀是由于茎乳动脉强烈的痉挛而使神经缺血。Sade(1972)提出了病毒性单发性神经炎的可能性,Govern等(1972)则倾向于自家免疫学说。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三例面神经麻痹病例在行面神经减压术时取面神经颞骨外耳郭神经制成病理标本,在光学显微镜400倍下观察时,于目镜筒中放入5×5mm的圆板,计算此面积内神经纤维的数目,正常者之横断面平均190根,纵断面平均25根。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价按面部表情的十种动作评分,每项正常者4分,不全麻痹者2分,重度麻痹者0分。例1左侧贝尔氏麻痹之15岁男孩,临床评价为0分。病后2个月行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水平部到茎乳孔之间神经鞘膜增厚,纵行切开鞘膜,看到出血,内部的神经束呈少量稀糊感。取耳郭神经制成标本,横断面上在鞘膜附近有散在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面神经瘤误诊的原因,提高对面神经瘤的认识。方法1993年1月至2006年9月手术治疗的28例面神经瘤患者,11例有误诊的经历。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纯音测听,面神经功能的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HB)系统。结果11例患者被误诊。2例术前被误诊为腮腺肿块,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来自面神经。4例单侧面神经麻痹长期外院误诊为贝尔面神经麻痹,病史1至8年。由于长期面神经麻痹无好转,行影像学检查发现面神经占位病变。2例复发性面神经麻痹误诊为贝尔面神经麻痹,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均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占位。1例因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体检见外耳道新生物,诊断为外耳道新生物,行活组织检查示神经鞘瘤,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面神经瘤。1例右耳流脓数年,面神经麻痹1个月。查体示右鼓膜穿孔,CT检查诊断为慢性中耳炎行手术,术中见上鼓室肿块同面神经关系密切,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为面神经鞘瘤。另1例面神经麻痹1年半,CT检查误诊为先天性胆脂瘤,入院后发现乳突肿块同面神经关系密切,MRI证实为面神经肿瘤并且侵及腮腺内面神经。1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面神经瘤较罕见,不为大多数临床耳科医生熟悉,在临床中易被漏诊和误诊。临床中,如贝尔面神经麻痹半年内无好转现象或患者表现为反复面神经麻痹,应行影像学检查排除面神经瘤的可能。如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CT示中耳占位并同面神经关系密切时,行MRI检查可同中耳胆脂瘤、肉芽、胆固醇肉芽肿等区分。腮腺肿块同面神经总干关系密切者应警惕面神经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1,094例贝尔氏面瘫中,双侧性或复发性麻痹的有49例,据其临床经过可分:(1)双侧同时麻痹(5例,0.5%);(2)双侧再发性麻痹(1例,0.1%);(3)双侧交替性麻痹(21例,1.9%);(4)单侧复发性麻痹等四组。统称面瘫的特殊病例。作者以发病1个月内、一侧单发的初诊贝尔氏面瘫患者481例为对照作了研究,发现两者之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间隔频度方面有明显差异: 1.两侧性贝尔氏面瘫的性别分布有男性多的倾向,特别是双侧同时性贝尔氏面瘫男性居多。 2.一侧复发性贝尔氏面瘫女性发病多,其性别分布与一侧单发性贝尔氏面瘫,双侧性贝尔氏面瘫明显不同。 3.双侧性贝尔氏面瘫的发病年龄与一侧单发性贝尔氏面瘫显示大致相等的分布。 4.一侧复发性贝尔氏面瘫与一侧单发性贝尔氏面瘫、两侧性贝尔氏面瘫相比,年轻者发病  相似文献   

15.
作者随访了64例面神经麻痹一年以上的患者,其中男33,女31,年龄9~69岁,右、左侧之比为38∶26。其中诊断为 Bell 氏麻痹39例,Hunt 氏综合征17例,创伤性麻痹6例,耳源性麻痹2例。本文叙述了本组面神经麻痹患者后遗症严重性的分类。面肌相关运动是通过检查口角运动、额纹、颈部肌肉的张力和眼的闭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早期判定面神经麻痹预后的新方法,包括最大刺激试验、颌下腺唾液流量测定、电味觉测量法等。但这些试验仍有其局限性,尚需进一步考验。对所有面神经外伤性麻痹,即使位于岩段,亦不应消极等待,应充分利用现代面神经外科技术,及时手术才能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甚至对战伤引起的晚期面神经麻痹亦不应等閒视之。面神经肿瘤虽少见,但也不可忽略,不明原因的末稍性面神经麻痹应强调耳科检查的重要性。贝尔氏麻痹的病因不明,治疗意见尚有分歧,本文简要地复习有关减压实验的评价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疱疹顿挫型面瘫同亨特综合征一样,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感染面神经所致,多为潜伏在膝状神经节的VZV病毒再次复活感染。表现为急性周围性面瘫,耳、舌、咽等部位的剧烈疼痛,伴有眩晕、听力下降等症状,但不出现疱疹,所以在临床中常常被误诊为贝尔面瘫。而其不论是病因、发病机制还是治疗及愈后方面与贝尔面瘫都不同,临床中常常耽误治疗,影响患者的愈后。本文就疱疹顿挫性面瘫在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愈后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以引起耳鼻咽喉科医师对此类疾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外科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面神经麻痹患者37例,病因包括:贝尔面瘫5例,颞骨骨折20例,中耳乳突炎4例,内耳道面神经肿瘤3例,颅脑颌面手术损伤5例,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外科治疗方式。结果:H-B分级Ⅰ~Ⅱ级恢复率:贝尔面瘫80%,颞骨骨折80%,中耳乳突炎100%;内耳道面神经肿瘤术后1例由Ⅳ级改善至Ⅲ级,2例术后无明显变化;颅脑颌面手术损伤行面-舌吻合者4例由Ⅴ级改善至Ⅲ级3例,Ⅳ级1例,行瘢痕切除+面神经探查减压术者1例由Ⅴ级改善至Ⅳ级。结论: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面神经麻痹,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1978年前的8年间观察了15岁以下面神经麻痹患者137例。其中贝耳氏瘫37例,先天性单侧下唇麻痹(CULLP)35例,外伤性面瘫20例,Hunt氏综合征9例,耳源性面瘫5例,肿瘤引起面瘫9例,其它24例。初生时即出现面瘫者多为先天性单侧下唇麻痹,而产伤引起者极少见。CULLP中62%合并同侧耳郭及外耳道畸形。贝耳氏瘫常见于小儿,应着重指出,本病约半数见于3岁以下小儿;而Hunt氏综合征恰相反,后者无1例见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中耳炎合并面瘫者大多见于急性中耳炎。作者注意到有一组6例病人面瘫,呈缓慢  相似文献   

20.
Brown(1982)认为贝尔氏麻痹主要是一种周围性损害病变。Adour(1978)提出这一病症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伴随继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为了寻找累及脑干的体征,作者采用脑干反应(ABR)和中潜伏期反应(MLR)检查了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人。共选择30名患者(女21人,男9人),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