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造成大鼠不同程度的急性肝损伤,测定损伤后24h,48h血清AT-Ⅲ水平的变化,并与前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相比较,结果表明,大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24h后AT-Ⅲ水平即开始下降,肝细胞损伤越严重,则AT-Ⅲ水平越低,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在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上优于转氨酶的测定,比前白蛋白敏感。  相似文献   

2.
大鼠实验性急性肝损伤血清前白蛋白和转氨酶测定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造成SD大鼠不同程度的急性肝损伤,测定损伤后24小时、48小时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并与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相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急性发生的肝细胞损伤,前白蛋白的测定不仅远较白蛋白敏感,在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上还优于转氨酶的测定。该项指标如应用于临床,则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前白蛋白的变化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各类肝病血清抗凝血酶-Ⅲ含量、活性以及前白蛋白的检测,并分析比较,探讨上述指标在反映肝脏受损程度上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AT-Ⅲ抗原(AT-Ⅲ:Ag)测定用火箭电泳法,AT-Ⅲ活性(AT-Ⅲ:A)测定有凝血酶凝胶空斑法,前白蛋白测定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各肝病组两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前白蛋白下降更为显著,各肝炎组间差异也比AT-Ⅲ显著(P<0.01),特别为急性肝炎。结论:血清前白蛋白含量的变化能早期准确地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及肝脏储备功能,对于各类肝病前白蛋白的检测比抗凝血酶-Ⅲ更敏感,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激活素及激活素相互作用蛋白5(ActRIP5)在刀豆蛋白A(ConA)诱导动物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进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C57BL/6 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15 mg/kg),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段分批次检测模型动物血清酶学改变、肝脏脾脏形态及指数变化、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激活素及ActRIP 5 的表达变化。结果 ConA 诱导的肝损伤模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酶转氨酶(AST)在给药后4 h 开始升高,给药后24 h 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96 h 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小鼠脾脏指数自给药后2 h 开始增加,24 h 达到峰值,48 h 开始下降,96 h 恢复正常水平;肝脏指数自给药后24 h 开始增加,48 h 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96 h 仍未恢复正常。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测显示给药后4 h 开始出现肝脏损伤,24 ~ 48 h 损伤最严重,48 h 后损伤开始修复,96 h 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qRT-PCR 结果显示激活素在给药后2 h 开始升高,8 h 达峰值后开始下降,96 h 降至正常水平;ActRIP5 给药后4 h 开始上升,8 h 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96 h 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ConA 可诱导急性肝损伤,激活素及ActRIP 5 的表达于肝损伤进展期异常升高,肝损伤恢复期下降并恢复至正常,提示激活素可能通过其肝内特异信号传导ActPIR5 参与了ConA 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复制脓毒症模型造成急性肝损伤,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脓毒症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丹参的干预影响。方法将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CLP)及丹参干预组(Salvia)。动态观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及肝组织中TNF-α的变化。结果CLP组与Sham组相比,血清和肝组织TNF-α水平在12 h升高,于24 h达到峰值。Salvia组峰值滞后于CLP组,在48 h达其峰值,并在12 h及24 h分别显著低于CLP组。结论脓毒症所致的肝细胞损伤与TNF-α增加有关,丹参对脓毒症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陈盛  何念海  罗则佳 《重庆医学》2013,42(6):651-654
目的动态观察内毒素(ET)诱导D-半乳糖胺(D-GalN)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的肝脏病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进而探讨ET肝损伤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0μg/kg+D-GalN 300mg/kg制备LPS诱导D-GalN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别在给予LPS后6、24、48h取材,肉眼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析仪检测ALT、AST、TBIL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6h无明显肉眼变化,24h及48h肝脏光泽差,略显苍白,质地柔韧。光镜观察肝细胞模型组6h出现轻度变性、肿胀;24h可见肝细胞广泛肿胀,点灶状坏死,炎症细胞浸润;48h时广泛浊肿,大量点灶状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ALT在24、48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AST在6h较对照组升高,24h达顶峰,48h开始下降,仍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TBIL在24、48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在6、24、48h凋亡细胞逐渐增多(P<0.01);血清TNF-α、IL-1β在6h即达峰值,24h开始下降,48h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其重要的形态学改变;LPS肝损伤的发生与炎症介质IL-1β和TNF-α早期高水平的表达密切相关,早期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是减少LPS肝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纤维化损伤后血浆白蛋白mRNA水平、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的活性变化用于评估早期肝损伤的可能性。方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不同时间分离血清,采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测量血浆中白蛋白的mRNA水平;生化检测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羟脯氨酸(Hyp)活性。结果:血浆中白蛋白mRNA水平在肝纤维化早期显著增加,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在肝纤维化早期变化不明显。结论:在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检测血浆中白蛋白mRNA比丙氨酸转氨酶、羟脯氨酸活性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和I/R组,I/R组建立70%肝I/R模型,并于再灌注后0、1、6、24、48 h取材。比较各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胀亡和凋亡百分比,电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再灌注后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6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于再灌注1 h达低谷,后逐渐恢复;再灌注早期(6 h内)肝细胞死亡方式以胀亡为主,后期(24 h后)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电镜下可见典型胀亡和凋亡改变。结论胀亡是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肝功能损伤与胀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四环素灌胃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应用四环素灌胃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初步阐明其发生机制.方法:先以不同剂量四环素灌胃,18h后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并进行光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相对合适剂量;再以相对合适剂量四环素灌胃,18、36、54、72 h后分别检测小鼠血清ALT、SOD、MDA、GSH-PX、IL-18水平及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探索导致明显急性肝损伤的相对合适时间及可能机制.结果:10倍和15倍剂量时,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细胞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应用10倍剂量四环素灌胃18h后,小鼠血清ALT和IL-18水平明显升高,肝细胞广泛损伤,细胞超微结构显著变化,肝细胞凋亡程度严重.结论:应用10倍剂量四环素灌胃18h可成功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其发生与IL-18水平升高和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TORC1-TFEB信号通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组,药物组大鼠术前3 d注射雷帕霉素溶液[2.0 mL/(kg·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药物组和模型组大鼠麻醉后开腹夹闭第一肝门再放开制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大鼠仅手术但不夹闭肝门,分别在术后24 h、72 h取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细胞损伤程度,透射电镜分析肝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比色法检验肝脏组织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水平,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RT-PCR)检测磷酸化mTORC1(p-mTORC1)和转录因子EB(TFEB)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肝脏组织细胞在术后各个时间点未见明显异常(P>0.05),而药物组大鼠肝脏损伤程度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模型组轻(P<0.05),药物组和模型组术后72 h肝损伤的程度较术后24 h减轻(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各个时间点,对照组线粒...  相似文献   

11.
金丹肝泰1号对大鼠急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氨基半乳糖(D-GaIN)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方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的活性,观察光镜下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探讨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口服浸膏可显降低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其作用强度与肝炎宁相当,但弱于联苯双酯。  相似文献   

12.
褪黑素保护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褪黑素抗大鼠慢性肝损伤作用。方法 用四氯化碳(CCl4)制造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同时予褪黑素腹腔注射;在造模的第1、2、3月末处死大鼠。分别测定大鼠体重、肝脏湿重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并作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 褪黑素可以显著降低CCl4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的ALT、AST,在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中期,MT可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和白球比值,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结论 褪黑素在CCl4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早期可以减轻肝脏炎症,而在中晚期,MT主要起着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氨酸对硫代乙酰胺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硫代乙酰胺(TAA)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口服甘氨酸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及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鲎试剂法作血浆内毒素定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含量,赖氏法测定血清转氨酶活性。结果 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组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及血清转氨酶活性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P<0.05)。组织学显示,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G1y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与TAA组比P<0.05)。组织学显示,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TAA可引发大鼠急性肝损伤并伴肠源性内毒索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s,IETM)的形成。甘氨酸可降低IETM并减轻大鼠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内毒素(LPS)建立大鼠肝脏损伤模型,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为防治LPS引起的肝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EPO对照组、LPS组和LPS+EPO组,每组10只。LPS组、LPS+EPO组大鼠尾静脉注射LPS(10 mg/kg)建立肝损伤模型,对照组大鼠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 30 min后,LPS+EPO组和EPO对照组给予rhEPO(5 000 U/kg) 经尾静脉注射,其余2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在LPS注射后6和24 h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生化分析仪测定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第24小时处死其余大鼠,制备肝组织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结构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肝脏超微结构改变。应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大鼠丙氨酸转氨酶(AKT)、磷酸化丙氨酸转氨酶(P-AKT)和核因子-κB (NF-κB)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LPS+EPO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NF-α水平升高(P<0.05);LPS组升高显著多于LPS+EPO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AKT和NF -κB表达增强;与LPS组比较,LPS+EPO组P-AKT及NF -κB表达下降。光镜下可见LPS组肝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坏死;LPS+EPO组亦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但较LPS组轻微。电镜下LPS组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微绒毛消失、肝细胞空泡化;LPS+EPO组细胞损伤表现相似,但较LPS组轻微。结论:EPO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组织退变有效地保护LPS所致的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AKT/ NF -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沙苑子黄酮(FAC)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0.1?l4(10mL/kg)、D-氨基半乳糖(D-Gal,700mg/kg)分别ip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ig不同剂量的FAC,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用CCl4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测定细胞培养液ALT、AST活性,MTT法测定肝细胞增殖活性。结果FAC能显著降低小鼠CCl4和D-Gal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模型ALT和AST活性(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FAC明显减轻肝组织损伤程度(P<0.01)。FAC显著提高肝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增殖。结论FAC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贾冬  赵敏 《当代医师》2013,(10):1353-1357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血清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变化的关系,并研究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转氨酶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评价是否能够作为预测评价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指标。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150只分为正常组50只,假手术组50只,盲肠结扎术(CLP)手术组50只。CLP组于手术成功后的第6、12、24、48及72小时分别取10只处死,并于每个时间点取10只正常组大鼠和10只假手术组大鼠作为相应时间点的对照。在各时间点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测定乳酸水平及转氨酶水平,计算乳酸清除率。比较各时间点乳酸水平、转氨酶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乳酸、乳酸清除率与转氨酶的相关性。结果CLP组大鼠肝细胞6h组开始出现损伤,12、24和48h损伤逐渐加重,损伤在CLP后48h最重;CLP组12、24h乳酸、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LP组6、12、24、48、72h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乳酸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766,P〈0.05),乳酸清除率与ALT水平呈负相关(r=-0.712,P〈0.05)。结论在脓毒症中,大鼠乳酸水平与乳酸清除率都同谷丙转氨酶水平存在相关性;三者与肝脏病理损伤时间基本相同;乳酸清除率及乳酸均能反应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及体内急性肝衰竭模型验证其肝细胞功能,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寻找一种可用的细胞源。方法 通过Western-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检测Chang Liver细胞的肝细胞特异性蛋白表达,在体外评估其肝细胞功能。采用RT-PCR从基因水平检测肝细胞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大鼠90%肝切除术诱导急性肝衰竭模型(ALF)。取生长良好的Chang Liver细胞移植入脾脏内,并于移植后24 h行90%肝切除术诱导急性肝衰竭,每隔24 h采血1次,测定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在体外,Chang Liver细胞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如白蛋白(ALB)、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及细胞色素酶P450(CYP3A4)。RT-PCR 同样可检测到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在体内,实验组接受Chang Liver细胞移植,其长期生存率达到40%,而对照组的生存率为0。移植Chang Liver细胞的大鼠的肝功能在急性肝衰竭后24 h较对照组获得明显的改善,表现为血样标本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指标的下降。结论 Chang Liver细胞可像正常肝细胞一样表达功能蛋白,明显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改善存活率,可以作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较好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18.
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时血清TNF-α、MDA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的变化以及地塞米松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内毒素(LPS)静脉注入Wistar 大鼠体内,造成大鼠急性肝损伤,在实验后1、6、12、24h分别测定大鼠血清TNF-α,MDA的变化。结果:大鼠急性肝损伤后各时相点清TNF-α、MDA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应用地塞米松后其TNF-α、MDA浓度则有明显下降,结论:内毒素引起体内TNF-α、氧自由基水平升高是导致大鼠性肝损伤的原因之一,而地塞米松对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甘蔗滓多糖(SRP)对大鼠高血脂模型的降血脂效果和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低、中、高3个剂量甘蔗滓多糖灌胃。测定大鼠体重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结果:甘蔗滓多糖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一定程度降低总胆固醇含量;甘蔗滓多糖能够降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对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甘蔗滓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琐琐葡萄三萜类成分总三萜(VTT)和齐墩果酸(OA)在体外对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阐明维药琐琐葡萄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充分利用新疆葡萄的资源优势开发出安全、价廉、有效的抗病毒民族新药奠定基础。方法: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卡介苗(BCG)整体致敏,脂多糖(LPS)离体攻击法建立大鼠原代肝细胞免疫损伤模型,模型组肝细胞分别加入DMEM培养液配制的200μg/ml二甲基亚砜溶液(DMSO),5、10、20μg/ml联苯双酯(DDB)溶液,5、20、80~g/mlVTT溶液或OA溶液,测定并比较不同培养时间(S、6、12、24h)各组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正常大鼠肝细胞上清ALT、AST和NO基本未见改变,BCG+LPS损伤后大鼠肝细胞上清ALT、AST和NO在6、12和24h较正常大鼠明显升高(P〈0.01),而VTT和0A(5、20、80pg/m1)均可程度不同地使升高的ALT、AST和N0明显下降(P〈0.01)。琐琐葡萄三萜类成分VTT和OA的以上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DDB相似。结论:琐琐葡萄三萜类成分VTT和OA在体外对大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