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脉症不应”的论述,如色脉不应、形脉不应、脉与阴阳不应、脉与四时不应、脉与其他症状不应等。然而,考察整部《黄帝内经》,不但只字未提“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的问题,而且认为脉与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表现,不能随意舍去。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将脉象与各种症状综合分析,究其“脉症不应”之机制,以准确辨别疾病的新久,推测其轻重预后。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方秉钧,是新安医学的代表医家之一,其所著《脉症正宗》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中《方氏脉症正宗》中的改正汤散部分有较多方论,文中对于张仲景诸经方的配伍应用,提出很多独到见解,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其部分方论作简要评析如下。1攻中寓补,善用参芪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提示性脉症”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条文中论及的某些脉症,如“舌上干燥而烦”之“烦”,“发热”之“热”,“脉静”之“静”等,在后人的研究中多照文推论,以“字”解病,致使概念含糊,释义不一。通过结合临床及《伤寒论》原文本义对上述“脉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类脉症是仲景借以提示某一病证的病机、病变程度及预后而附加的,为“提示性脉症”,并非疾病之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5.
抄本《脉症清白》是清代作者集众多医家临证经验而撰写成册的1部脉学论著。该文就《脉症清白》的版本、内容及价值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6.
<正>阴阳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中阴阳交感、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是其主要思想。中医药临床应用包括理法方药都有阴阳理论具体的体现和应用。复脉汤即炙甘草汤,由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其立意高远,组方严谨,备受后世医家所推崇,明代医家李梴称“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清代医家徐彬则称其为“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秉承中医学之阴阳理论,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7.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无脉症辨治     
无脉症又称多发性大动脉炎、青年女性动脉炎、特发性主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等,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其病变主要累及大动脉及其分支,造成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表现。祖国医学中无无脉症之名称,据其临床表现似属于“脉痹”、“伏脉”及“眩晕”、“虚劳”等范畴。  相似文献   

9.
脉症顺逆,是指从患者的脉象与除脉以外的其他症状所揭示的辨证意义是否一致来判断病情的复杂程度和预后的吉凶。脉症相应为顺,脉症不相应为逆。一般来说,后者较之前者,病情更为复杂。对于脉症不相应的辨证,目前《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多引用张介宾的“盖症有真假,脉亦有真假”及何梦瑶的“凡脉症不相应,必有一真一假”等言,说明必须  相似文献   

10.
《症因脉治》是明代医家秦昌遇所撰的临床型医书。脾者,乃仓廪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对脾主运化观点的阐释,说明脾主运化的重要性。根据本书特点并结合《症因脉治》中的症、因、脉、治4个方面对脾主运化理论进行探讨,同时结合诸贤附论与临床实践阐明对脾主运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12.
"历节病"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医圣张仲景在《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思想的指导下并结合临床观察认为本病表现独特,且与一般的痹证有所区别,故以历节命名,以示重视。仲景具体阐述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其治法和方药对后世临床影响颇深。文章浅析仲景治疗历节病及现在对其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以求同道。  相似文献   

13.
从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的高尚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方面是行医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百姓服务.张仲景不计个人名利,不分服务对象的贫富贵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仍有教育意义。其次是“卫生”与“护生”。张仲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理念,提示医生的根本性职责在于保护人的生命,保卫人类的繁衍生息。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行为品格。一是要认真仔细,可表现在诊察患者,治疗观察,药后护理等多方面;二是要沉着冷静,面对危重病或病情突变,应具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变不慌的品格;三是要关爱体恤患者,首先体现在重视预防,早期治疗,及时给药,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其次,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凋整患者的心理,既是对患者的关爱,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四是要克服私念,医生治病要做到不求功名,实事求是,不患得患失等,要一切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第三方面是当好医生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博采众方,不陋已见的学风;二是要有辨证沦治,精益求精的技术;三是要有通晓药剂,杜绝误用的广博知识,除了掌握药物的基本功效外,还包括了解药物的剂量、剂型、煎煮法,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4.
从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的高尚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方面是行医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百姓服务.张仲景不计个人名利,不分服务对象的贫富贵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仍有教育意义。其次是“卫生”与“护生”。张仲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理念,提示医生的根本性职责在于保护人的生命,保卫人类的繁衍生息。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行为品格。一是要认真仔细,可表现在诊察患者,治疗观察,药后护理等多方面;二是要沉着冷静,面对危重病或病情突变,应具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变不慌的品格;三是要关爱体恤患者,首先体现在重视预防,早期治疗,及时给药,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其次,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凋整患者的心理,既是对患者的关爱,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四是要克服私念,医生治病要做到不求功名,实事求是,不患得患失等,要一切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第三方面是当好医生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博采众方,不陋已见的学风;二是要有辨证沦治,精益求精的技术;三是要有通晓药剂,杜绝误用的广博知识,除了掌握药物的基本功效外,还包括了解药物的剂量、剂型、煎煮法,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5.
"土燥水竭证"是对《伤寒论》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该证该法的研究更是倍受重视。作者通过对"截断疗法"及"土燥水竭证"源流考证,深入探求"土燥水竭证"中应用"截断疗法"的机理,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7.
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选方用药,采用了不同的溶剂作为药物溶媒。其论述丰富而详尽,为我们现代选择适宜的溶媒以提高临床疗效,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连建伟“平脉辨证”运用完带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连建伟教授运用完带汤的数则验案经行分析,几则医案中连教授异病同治发挥了完带汤的新用。更表明了连教授在临证中高度重视“平脉辨证”的方法,悉心观其脉证,从而知犯何逆,进而随证治之。这种方法承袭于古圣扁鹊、仓公、张仲景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土燥水竭证"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著名的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至今仍用而不衰,尤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深入探析其对后世中医温病学和中医急症发展的影响,以及应用注意事项。旨在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