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玥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24):24-2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有效降低血压,目前种类较多。其对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及死亡率,延缓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进展,尤其有蛋白尿者特别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干咳,偶有致命性血管性水肿。 ACEI类药物尽管作用机理相同,但与酶结合的方式、强度、前体状态、作用时间及消除或排泄方式各异。其中卡托普利作用时间最短,需每日服用2~3次。其他ACEI药物可每  相似文献   

2.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定基 《甘肃医药》2009,28(4):264-265
高血压是发生重大心血管合并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冠心病和进行性肾衰等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从治疗原则上,把其分成慢性特发性高血压,老年人中的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危、急症,孕娠期高血压。目前推荐用于慢性特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有六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ⅡRA)及α1受体阻滞剂。其次是治疗其它高血压和非一线的:血管扩张剂、神经节后阻滞剂、节后纤维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现将临床主要六大类药物及各种高血压选用药物介绍如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3.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血压发病趋势日益严峻,全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达18.8%.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可归纳为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β-receptor blockers,β-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n receptor blockers,ARB)、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 channal blockers CCB)和α受体阻滞剂。现将近年来主要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患病率高、血压波动大、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高,且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是高血压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利尿剂、钙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5.
陈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3-13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主要活性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受体为AT1和AT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又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T1受体起作用,其不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有六大类,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7.
新型抗高血压药物氯沙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沙坦是第一个被研究开发的ANGⅡ受体拮抗剂。该药口服后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33% ,大约14% 的氯沙坦在体内形成活性更强的羧酸代谢物E-3174。存在体内的ANGⅡ受体有AT1、AT2、AT3 三种,其生理效应主要由AT1 受体介导发生,可出现强烈的血管收缩及醛固酮释放等多种效应。氯沙坦是非肽类拮抗剂,能高效、特异地与AT1 受体结合,有效地抑制AT1 受体介导的所有生理效应,发挥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减少后负荷及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有效地治疗高血压病及心力衰竭,同时能够逆转左室肥厚。与其他降压药相比,既无药源性踝部水肿、心率增加的反应,又无频繁咳嗽的不良作用,且临床效果满意、耐受性好,它将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占据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8.
刘彦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23):16-16
结合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合理的药物联合方案如下:①利尿剂和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②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③β受体阻滞剂和双氢毗啶钙拮抗剂;④β受体阻滞剂和α1受体阻滞剂;⑤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联合治疗另一个优势可提高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9.
杨荔 《柳州医学》2006,19(2):110-112
国内外几个重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南)将利尿剂、β2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ARB)以及α2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六大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广泛应用,使高血压治疗及控制状况得到改观,大大降低了全球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但目前如何正确选择及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更大程度地使高血压患者,从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获益,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各类降压药的副作用、正确应用及联合应用问题作阐述。  相似文献   

10.
刘剑  宫英 《医学综述》2012,(20):3483-3485
目的分析本院门诊电子处方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5~6月门诊已确诊高血压患者的电子处方,采用WT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药物的用药频率(DDDs)等方法对ACEI和ARB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高血压药物处方占处方总数的7.2%,共2215张,其中ACEI类651张,占高血压处方总数的29.39%,ARB类506张,占22.84%,ACEI类药物中贝那普利DDDs最高,ARB类药物中颉沙坦DDDs最高。结论以单独用药为主的ACEI和ARB类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凭借降压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而逐渐成为临床用药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华潞  黄洁 《当代医学》2001,7(6):24-27
氯沙坦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亚型)拮抗剂。在轻/中度高血压病人,氯沙坦作为每日口服一次的抗高血压药物与依那普利,安替洛尔,非洛地平缓释剂的疗效相似。氯沙坦的耐受性良好,头晕是被报道的唯一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咳嗽的发生率明显少于转换酶抑制剂。氯沙坦增加尿酸排泄和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氯沙坦是否能减少心血管事件,预防和逆转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04年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采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排序法对1年中消耗的抗高血压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钙拮抗剂占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的50%以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占30%以上,用药频度最高的为氨氯地平。结论:钙拮抗剂和ACE抑制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类抗高血压药物。  相似文献   

13.
14.
抗高血压药物选择(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α1受体阻滞剂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1受体,使血管扩张,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及回心血量减少,从而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由于其单纯作用于α1受体而很少影响α2受体,保留了血管平滑肌突  相似文献   

15.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4.1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以抑制循环内肾素系统,抑制组织和血管的肾素系统。局部肾素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调控血管紧张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ACEI的药理作用中,对局部组织肾素系统的抑制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了药物的作用时间、血液动力学状态及组织反应。ACEI还可以抑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减少醛固酮分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去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与肾脏关系非常密切,持久的高血压可作为病因直接造成肾脏损害;而肾脏疾病本身也可以导致高血压,加剧肾功能的恶化。因此对合并肾实质病变的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原则一是控制血压,二是保护肾功能,以缓解不可逆性肾脏病病程,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调节人体血压、电解质、血容量、心血管结构的改变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RAS中极其关键[1,2]。AngⅡ只有与特异性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效应[3]。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就是通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20-3821
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血管病的关键,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结合一些报告和临床结果,对高血压的治疗进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邢玥 《中国乡村医生》2003,19(23):21-22,25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8个死亡者中就有一个死于高血压,高血压已成为人类的第三个杀手。2002年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达到27.2%,人口数已达1.3亿,并且35~44岁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女性达64%,男性增长达74%。高血压大大增加了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危险,因此,高血压是危害人民健康大敌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随着人们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进一步了解,CHF的治疗有长足的进展.当前CHF药物治疗新策略的核心是神经内分泌阻断药.临床研究显示,CHF时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促使病变发展和恶化,而CHF病变的发展和恶化又可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进行性心衰及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