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的入路选择和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邱勇 《脊柱外科杂志》2004,2(5):314-315
目前,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相比,前路矫形手术的矫形力可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或旋转的椎体,拥有力学的优势,可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前路矫形手术的融合节段可明显缩短,保留更多的活动节段,且无需剥离腰背部肌肉,因此可能降低远期下腰部退变、失代偿以及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小、仍有较大生长潜能的青少年,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了椎体生长的软骨板,可消除单纯后路矫形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0~18岁,平均13.6岁。Lenke分型均为Ⅰ型,其中24例为ⅠA型,9例为ⅠB型。术前Cobb角:冠状面原发性胸弯平均57.4°(43°~68°),代偿性腰弯平均32.0°(20°~47°);27例存在胸椎后凸不足畸形,胸椎后凸平均6.3°(0°~18°)。手术方法为前路胸腔镜下切除椎间盘进行松解,应用CDHorizonEclipse矫形内固定,同时在椎间隙植骨。随访期间测量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胸椎后凸成角,了解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固定节段包括T4~T12,平均7.4个。平均手术时间为3h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8ml,平均住院时间4.4d。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原发性胸弯平均矫正60.2%,代偿性腰弯自然矫正平均50.3%,胸椎后凸平均矫正20.4°。1例出现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折断,2例出现胸壁麻木。结论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胸椎侧凸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与开胸前路矫形术同样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3.
邱勇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4):1559-1560
后路矫形一直是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矫形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前路手术通过矫形力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可获得更好的矫正冠状面畸形、重建平衡以及减少椎体水平面旋转,另外通过压缩椎体螺钉矫正侧凸畸形,可以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后凸,并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而矫正侧凸,因此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使得胸弯前路矫形在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外又涌现出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特别是胸腔镜微创矫形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常见的畸形之一,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几十年来,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技术已经从单一平面和单一节段的矫正发展到多平面和多节段的矫正,矫正效果也有明显提高.本文从手术人路及手术方法人手,综述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的技术要点和手术适应证选择,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2001年7月至2006年1月共进行胸椎侧凸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37例,男4例,女33例,平均年龄14.1岁,冠状面Cobb角平均56°,Lenke分型Ⅰ A 14例,Ⅰ B14例,Ⅰ C 9例,均为胸椎右侧凸,Risser征++~++++,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矫正效果以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0 ml,平均固定节段7.8个,术后Cobb角平均16.8°,平均侧凸矫正率70%,随访18~36个月,平均矫正丢失4.6%,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结论 胸椎侧凸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矫形手术在减少手术创伤、降低麻醉要求、相对胸腔镜手术更为宽松的适应证选择基础上,可以达到传统开胸前路矫形或后路矫形手术的临床效果、且没有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自1999年1月~2006年9月,共有410例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在我科施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同时行同一切口下的凸侧胸廓成形术,男86例,女324例。年龄11~18岁,平均14.7岁。术前剃刀背畸形15°~48°,平均32°。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凸侧胸廓成形的肋骨切除数平均4.2根,术后剃刀背畸形0°~14°,平均6°。无手术死亡病例。24例(5.8%)术中发生壁层胸膜穿孔,6例(1.5%)术后胸腔积液,3例(0.7%)术后气胸,1例(0.2%)术后呼吸困难需间歇性吸氧,34例(8.3%)术后有局部反常呼吸,17例(4.1%)术后诉不同程度的胸壁疼痛,9例(2.2%)诉局部皮肤麻木或感觉减退,3例(0.7%)早期手术的患者术后肋骨残端突出明显,1例(0.2%)皮下血肿,1例(0.2%)皮肤压疮。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大多恢复满意。319例平均随访28个月,仅4例仍残留有胸壁皮肤感觉减退。结论:凸侧胸廓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剃刀背"畸形的手段。提高手术技巧,术后积极处理,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要】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Δ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Δ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Δ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c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Δ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Δ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c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Δ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DC(主弯+次发弯):r=0.213,P=0.033]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0.05]和术前SH[SC:r=-0.082,P>0.05;DC(主弯+次发弯):r=-0.047,P>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后路矫形手术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SH,术前Cobb角和Cobb角矫正值是影响SH矫正程度的主要因素,术后SH是次要影响因素,而Cobb角矫正率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侧凸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从而可防止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进一步恶化,但不同的手术入路及策略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于术后肺功能较之术前是否获得足够改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 ,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躯干偏移及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和分析。患者 12例中男 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15 1(13~ 18)岁。侧凸均为KingⅡ型 ,其中PUMCⅡb1型 9例 ,Ⅱc3型 3例。所有病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平均随访 3 5 (1~ 10 5 )年。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 4 0°、19 0° ,平均矫正率 6 2 7% ;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34 6°、12 5° ,自动矫正率为 6 4 7%。最后随访时 ,胸、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 8°、15 9°;腰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度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发生胸腰段后凸 1例 ,最终随访时未见进一步加重。无躯干失平衡现象发生。选择性胸椎融合较后路融合双弯平均减少 3 5个融合节段。结论 对腰弯柔韧性好且度数较小的KingⅡ (PUMCⅡb1和部分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可安全有效地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lanar技术(Coplanar组)和凹侧平移技术(传统组)行后路矫形术治疗IS胸弯患者94例。Coplanar组47例,其中女42例,男5例,年龄17.9±6.5岁,术前主弯Cobb角72.8°±14.8°,Risser征3.7±1.5,随访时间82.0±5.9个月。传统技术组47例,其中女43例,男4例,年龄16.1±5.7岁,术前主弯Cobb角75.4°±15.4°,Risser征3.5±1.3,随访时间76.0±7.2个月。记录两患者初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术前和术后时的椎体旋转角(RAsac)、顶椎区椎体胸廓比(AVB-R)、剃刀背(RH),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初始主弯Cobb角、Risser征、随访时间等均相匹配。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后主弯Cobb角20.7°±8.9°,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为6.6%;传统组术后主弯Cobb角为22.3°±7.8°,矫正率为70.4%,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为5.2%,两组矫正率和矫正丢失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RAsac、AVB-R、RH分别为33.6°±15.6°、1.8±0.5、43.0±15.8mm,术后分别为14.2°±16.2°、1.2±10.3、15.2±16.8mm;传统组术前分别为28.4°±14.9°、1.7±0.4、39±14.6mm,术后分别为17.3°±6.9°、1.1±0.4、18.3±7.2mm;两组术后RAsac和RH有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TK分别15.8°±12.4°、27.4°±11.4°和25.8°±12.5°;传统组分别为17.8°±13.4°、20.2°±11.6°和9.3°±12.1°,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相比,应用凸侧Colpanar矫形技术治疗IS主胸弯患者可获得与其相似的冠状面矫形,并能更好地去旋转和更好地重建矢状面平衡,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Qiu Y  Wu L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84-1288
目的对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与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23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Eclipse矫形术,共8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48岁,平均Cobb角54°,Risser征 ~ 。B组行开放小切口前路CDHTSRH矫形手术,共15例,男2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8岁,Cobb角平均57°,Risser征 ~ 。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术后引流量、矫正效果以及早期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Cobb角、侧凸柔软性和固定节段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A组平均手术时间(360±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29±145)ml,术后平均引流量(500±150)ml,平均固定节段(74±11)个,平均Cobb角矫正率(74±14)%,经6~18个月随访,近期矫正丢失率(86±27)%。B组平均手术时间(246±6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0±110)ml,术后平均引流量(210±90)ml,平均固定节段(78±09)个,平均Cobb角矫正率(70±12)%,近期矫正丢失率(46±19)%。A组与B组相比,侧凸矫正率相似(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早期矫正丢失率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和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具有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相似文献   

13.
在胸椎侧凸的手术治疗上,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后路进行矫形内固定,前路以松解手术为主,进行内固定的较少,即使内固定后大多也需要再行后路的融合固定。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通过与后路手术的比较,对胸椎侧凸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 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 V型5例,Lenke 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 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 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 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 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 cm.[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复杂的脊柱畸形,运用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治疗AIS的目的就是纠正脊柱的三维畸形,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1998年1月~2005年1月作者先后采用后入路、经胸入路及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33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三种手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I型38例,Lenke Ⅱ型6例,LenkeⅢ型11例.LenkeⅣ型1例,LenkeV型14例,LenkeVI型8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60,顶椎偏距平均5.9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8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30,矫正率为59%;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5^o,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7cm,矫正率为55%,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4cm。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根据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融合区进行适度的矫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观察分析后路选择性椎弓根置钉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6月采用后路选择性椎弓根置钉矫形手术治疗AIS,测量术前和术后胸侧凸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腰侧凸冠状面Cobb角,顶椎椎体旋转和身高变化。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86min;术中失血量平均80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无胸腔积液及切口感染。随访2.1~6.4年,平均3.6年。胸侧凸冠状面Cobb角、胸侧凸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腰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7.38°±10.93°、29.3°±7.8°、33.03°±7.75°矫正为12.88°±8.79°、17.9°±10.3°和8.85°±3.65°,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分别为:13.89°±9.36°、19.3°±5.4°和9.06°±3.7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顶椎椎体旋转由术前2.83°±1.25°矫正为1.37°±1.13°(P<0.01),末次随访(1.32°±1.04°)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身高平均增长4.45 c...  相似文献   

18.
简介:本期包括两张光盘(附导读),系统、详尽地介绍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分型、治疗原则和方法,重点是手术入路、内植物的选择,融合方法和范围的选择。作者在总结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PUMC分型方法,其特点是易于记忆,每型均有具体融合范围,考虑了侧弯的三维畸形。上辑是总论部分和前路矫形融合术演示,下辑是后路矫形融合术演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像清晰,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尤其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最多见.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技术的应用开创了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新时代;使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手术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与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严重神经损伤和轻度神经损伤;前者为脊髓损伤;后者为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虽然低;但后果严重.随着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矫形率也逐渐提高;但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是否也有增加的趋势呢?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胸腔镜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前路矫形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11月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患者8例,均为女性Lenkel A-型AIS患者,平均年龄为13.8岁。对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侧凸Cobb角、腰椎侧凸Cobb角、顶椎中点与C7中点垂线或骶骨平分线垂直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顶椎旋转角、胸椎后凸Cobb角及双肩高度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胸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71%、矫形丢失率为6%;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改善率为60%、矫形丢失率为6%;AVT改善率为73%,丢失率为6%。所有患者顶椎旋转角度均无改善;胸椎后凸Cobb角无改变。双肩高度差除1例患者随访时丢失50%,其余改善率均为100%。结论柔韧度好的Lenkel A-型AIS行胸腔镜下前路矫形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矢状面矫形及椎体去旋转效果不佳,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