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近年来建立鼠、猫、兔、狗和猴的各种脑缺血模型 ,以探讨急性脑缺血的发病机理及脑复苏急救[2~ 4 ] ,其中大鼠是经济易得的研究对象 ,因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较多用。本文对Pulsinelli、Told等提出的四血管 (双侧椎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 )闭塞方法作了适当改进 ,使手术更简易。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健康Wistar大鼠 73只 ,雌雄不限 ,体重 2 50~30 0g ,由郧阳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1.2 实验器材一般手术用品 ;自制椎动脉灼闭器 :系用市售2 5~ 30W电烙铁 ,以电炉丝将直径约 0 .5mm的缝衣针 (尖端磨钝 ) ,固定…  相似文献   

2.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按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损伤(HIBD)模型.方法 7 d龄SD新生大鼠6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4)、假手术组(n=14)及HIBD模型组(n=34).HIBD模型组大鼠行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 h后置于37℃恒温水浴的1L有机玻璃缺氧舱中,输入氧浓度为8%±0.1%的氮氧混合气体持续缺氧2 h,观察缺氧缺血后24 h内神经行为变化及24、48、72 h脑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干湿法测定24 h脑含水量. 结果 HIBD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异常发生率为94.12%,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发生神经行为异常.HIBD模型组左侧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HE染色可见神经元损伤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异常.HIBD模型组左脑含水量较右脑、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01).结论应用Rice方法建立的新生大鼠HIBD模型稳定性良好,其病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该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新生儿HIBD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477只SD和Wistar大鼠制作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结果表明:种系、麻醉剂、年龄和双侧颈总动脉不同间隔时间结扎对脑卒中发生有影响。因这两种鼠价廉及来源广泛,手术简单易行,制作出的脑卒中症侯出现率高,有一定存活率,所以该模型较理想。可依不同研究目的,在成年Wistar或SD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结扎,制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  相似文献   

4.
3种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定量脑电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正常大鼠不同电极联接方式的脑电图的差异,并以脑电图作为判定指标,评价3种全脑缺血大鼠模型的缺血效果。方法:应用皮层电极和头皮电极分别描记正常大鼠双顶叶脑电图,比较2种不同联接方式其结果的差别;分别应用四血管阻断法(4VO),两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2VO)和颈动脉负压分流法(CNPS)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其脑电图形态和各波段相对功率值的变化。结果:皮层电极脑电图的波幅较头皮电极的波幅高,但其形态及相对功率值与头皮电极无明显差别;4VO组和CNPS组在缺血早期即出现α波相对功率值的大幅度下降和θ波相对功率值的增高,而2VO组上述改变出现较晚。结论:脑电图应用于全脑缺血动物模型脑血程度和程度的判断时,头皮电极可以替代皮层电极,4VO组和CNPS组缺血时间较早,缺血完全,但4VO的缺血程度不稳定,2VO组的缺血发生较缓慢。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脑组织的病理形态、生化变化及筛选治疗用药,我们采用结扎兔双颈总动脉和左侧椎动脉方法,制成了稳定的前脑缺血模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为研究相关治疗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和右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CA)致大鼠右侧半脑不完全脑缺血建立缺血性眩晕大鼠模型。记录逃避电刺激所需的时间(潜伏期)作为衡量眩晕严重程度的指标,测量造模前后右侧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计算血流量变化率,评价脑供血状况。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地芬尼多和天保宁能够明显缩短大鼠潜伏期(分别缩短61.9%、52.0%,P<0.01)。2.结扎右侧CCA及SCA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前庭神经核组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天保宁能明显增加结扎动脉后组织血流量,在结扎后5、10、15、20、25、30 min血流量分别增加92.8%、83.8%、77.3%、77.9%、65.7%、55.8%(P<0.01)。结论该模型持久稳定,动物脑部缺血明显,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动物眩晕时间及眩晕程度,可有效应用于抗缺血性眩晕药物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全脑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48只成年的SD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中氨基甲酸乙酯麻醉,1ml的0.5mm无茵注射器针头阻断双侧椎动脉,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苏木精一伊红(H.E)和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海马回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结果全脑缺血模型的成功率为80%,在缺血再灌注组从再灌注后3小时开始明显减少,随时间的延长,锥体细胞数越来越少,到48小时后降到观察时间点的最低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每一个时间点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改进后的四动脉阻断法,成功率高,继发性损伤脑干小,并发症少,无需特殊仪器,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8.
大鼠原位性肾小球肾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9.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继  万东  唐文渊 《医学争鸣》2008,29(8):685-687
目的:探讨改良线栓对局灶脑缺血模型制备的影响,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常规线栓组和改良线栓组,每组20只.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改良线栓对总体手术时间、术中颈总动脉血流阻断时间、线栓误入翼腭动脉(PPA)几率(PPA误栓率)和模型成功率的影响,并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红四氮唑(TTC)染色和磁共振检测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改良线栓组比常规线栓组总体手术时间和术中颈总动脉血流阻断时间明显缩短,线栓误入PPA的几率降低,模型成功率高,稳定可靠.结论:改良线栓可增加模型成功率,提高局灶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改进的制作方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改进大鼠短暂性(<2h)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24只,实验分别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MCA)缺血15、30、60min,每组6只;假手术对照组6只。所有实验动物均采用乙醚麻醉,在手术过程中用5-0丝线结扎颈外动脉,在结扎的近侧剪断颈外动脉或其分支-枕动脉,自颈外动脉或枕动脉断端将4-0外科单丝尼龙线经颈总动脉分叉部插入颈内动脉直至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假手术对照组线栓插入颅内但不达大脑中动脉起始处。术后即观察动物行走时是否转圈。结果:所有实验组动物都及时观察到转圈的表现,符合实验的入组标准。假手术对照组动物术后未观察到转圈的表现。结论: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经改进更易于制作、可操作性更强,有利于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栓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了探讨.结果,假手术组未见神经病学体征,手术组(缺血3h、再灌注3h)神经病学评分为1.56±0.51.用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示手术组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均出现梗死灶,手术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手术对侧和假手术组两侧脑组织含水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手术组额顶叶皮质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呈缺血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栓线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进及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一种较理想的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 参照Longa和Koizumi腔内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可逆性大鼠中动脉缺血 (MCAO)模型 ,对栓线的制备、手术操作进行改进 ,通过病理学观察栓线直径、插入深度以及大鼠体重对缺血模型有效性的影响。结果 大鼠体重 2 50~ 2 80g ,插线头端浸蜡 ,直径 0 .2 6mm ,由颈内动脉插入大脑中动脉 ,插入深度 (18± 1)mm ,可获得较成功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结论 改进的模型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稳定性强 ,是较理想的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3.
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参照Koizumi及ZeaLonga的线栓法 ,加以改进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模型。结果 大鼠MCA阻断后 ,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翼腭动脉 (PPA)结扎或暂时夹闭对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无差别。结论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3种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舌象进行比较,筛选合适的诱发血瘀证生物表征的脑缺血模型。方法选择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双侧颈总动脉(BCCA)结扎大鼠模型、单侧颈总动脉(UCCA)结扎大鼠模型3种脑缺血模型,进行脑缺血后1、3、5、7d不同时间点舌质色度值、舌下脉络显色长短分级记分进行比较。结果脑缺血后3、5dMCAO组、BCCA组与正常组大鼠的舌质色度值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后3dMCAO组(舌质色度值147.41±13.32)和BCCA组(舌质色度值147.57±14.53)的舌质色度值为组内各时间点最高值,但MCAO组与BCCA组间舌质色度值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MCAO组脑缺血后3d大鼠舌下脉络显色长短分级记分均值(1.44±0.08)高于正常组均值(0.56±0.53),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在3种脑缺血模型中,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可能为最合适的诱发血瘀证生物表征的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6.
大脑中动脉闭阻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喆  赖新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0):877-878,881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采用低位开颅窗手术,用损伤面积较小的热凝法闭阻大脑中动脉(MCA)建立脑缺血模型。并在造模后将动物按缺血时间随机分为3d、7d、14d和21d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TTC染色与HE染色动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征、脑梗死体积及观察病理改变情况。结果造模后动物均出现相当程度的功能缺损[(2.78±0.44)分~(1.67±0.50)分]、脑梗死[(197.05±23.38)分~(135.15±13.18)分]和病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征与脑梗死体积在缺血后3d组与7d组比较有明显的改善和缩小(P<0.01),7d之后变化趋于平稳(P>0.0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所建立的脑梗死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7.
氯丙米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运动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立  周永清 《医学争鸣》2003,24(14):1334-1335
目的:研究氯丙米嗪对脑缺血的作用。方法:在局灶性脑缺血的大鼠应用氯丙嗪,与脑缺血对照组比较,在缺血后1,3,7,14和28d测试神经学功能。结果:氯丙米嗪组的网屏握持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而两组的胶布撕脱试验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氯丙米嗪可提高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肌力。  相似文献   

18.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和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头端处理的尼龙钓丝,从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结果:大鼠MCA阻断后1.5h,同时出现Horner's征阳性、提尾悬空时梗塞对侧前肢屈曲、内收、自主运动时身体向偏瘫侧划圈的动物,TTC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且相对较稳定,光镜下可见脑缺血后的病理改变。阻断后3h及再灌注3、6h时的病理改变加重,神经病学评分同前。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脑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MRI检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定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达到24h后,对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1~4分的动物采用MRI检测梗死面积。结果MRI检测发现2只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4分的大鼠梗死面积达到60mm2以上,而2只评分为1分的大鼠未观察到梗死区,10只大鼠梗死面积则集中在30~40mm2之间。结论评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是否成功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法与MRI具有显著相关性(r=0.898,P<0.01)。由于评分为1分的大鼠有时MRI观察不到梗死区,所以为得到可靠的模型,最好剔除评分为1分的大鼠。  相似文献   

20.
结扎并低氧处理7日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制备半球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动物损伤后5—10min。大部份出现短暂的自发性向右旋转。24小时后,右侧大脑半球出现典型的脑缺血病理特征,如脑水肿、脱氢酶活力受抑制。说明该侧半球脑缺血已经发生。本方法具有动物死亡率低,脑缺血发生率高,有明显的行为指征出现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