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疾病腔内处理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因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而行腔内处理的患者28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2±13.1)岁,其中动脉硬化性狭窄27例,大动脉炎病变1例,27例患者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表现,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前乳内动脉造影中发现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并无症状。结果:28例患者腔内处理均获得成功,其中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27例,单纯扩张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手术前双上肢收缩压压力差为35~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为(41±12.5)mmHg,手术后为(10±5)mmHg,平均为(12±7.3)mmHg,有显著性改善(P<0.05),25例患者随访1年期间,再狭窄1例,经再次处理后效果良好,其他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为4%,1年原发性通畅率为96%,2次通畅率100%。结论:通过科学的把握介入腔内处理指征,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2岁,因发现高血压,右手无脉症10年于2003年4月10日入院。有2型糖尿病史4年。平素血压200/120mmHg,药物控制疗效差,双上肢重体力活动无差别。查体:左上肢肱动脉压180/110mmHg,右上肢肱动脉压100/70mmHg。双上肢皮温、色泽、握力无异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无血管杂音。心电图示Ⅰ、Ⅲ、aVF病理性Q波,左室肥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术是否可以避免和治疗冠状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方法 1985年-2004年40名被诊断患有冠心病伴锁骨下动脉阻塞病,其中在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前被诊断的病人为组1(n=10),冠状-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发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被诊断的病人为组2(n=30).组1病人直接接受同侧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侧乳内动脉被使用为至少冠状动脉旁路当中的一个管道.组2病人接受胸外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20例经皮下穿刺血管成形和支架术,作为冠状-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的治疗.结果所有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一名病人接受了经皮血管成形和支架术后,死于进行性的肾衰竭.随访共计为117病人年(平均3.1年/病人).组1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开放率是100%(平均随访3.7年).组2经过经皮穿刺血管内成形和支架术或旁路移植术后(平均随访2.9年).结论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术可以避免冠状-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并对其提供有效的治疗,同时降低了手术风险.中期随访显示旁路管道具有良好的开放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14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体检:BP115/60mmHg(1mmHg=0.133kPa),R21次/min,HR62次/min,律齐,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侧内径5.1mm,长7.8mm,动脉导管水平左向右分流;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其分支增宽;三尖瓣轻度反流。胸片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略突出,心胸比率0.50。心电图正常。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PDA。入院第3天行PDA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动、静脉,由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造影显示PDA呈漏斗型,最窄处内径约2.8mm(图1)。…  相似文献   

5.
1 资料 患者,男性,61岁,主因"行走偏歪14 d",于2006年6月19日以"小脑梗死"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65/85 mmHg(1 mmHg=0.133 kPa),右侧锁骨下动脉听诊区可闻及杂音.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眼动各向充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采用两种介入方法治疗 2 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  2 0例有症状男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平均年龄 6 3 4岁 ,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87% ,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 116mmHg。经右股动脉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 8例、支架置入术 11例 ,经右桡动脉完成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介入操作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 ,双上肢平均动脉收缩压差降低至 2 4mmHg。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0例平均随访 18 5个月 ,除 1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患者复发外 ,其余 19例均良好。结论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支架象鼻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5例男性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平均年龄(48.4±10.5)岁,合并高血压5例,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3例,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Ⅰ型内漏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例,合并糖尿病1例。结果: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手术包括1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51.8±29.2)min,心肌阻断时间平均(76.0±34.39)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平均(21.2±8.0)min。住院时间平均(19.8±6.2)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0±2.7)d,ICU时间平均(1.4±0.5)d。5例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复查夹层破口均封闭良好,未见残余漏。结论: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对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杂交手术(Hybrid)与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移植术在累及弓远端的B型夹层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10年3月至2016年11月,安贞医院采取杂交手术及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移植术治疗的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夹层患者资料用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Hybrid术开展条件相对较低,适合技术实力较弱的医院广泛开展,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移植术对医院技术实力要求较高,有利于远期再次手术,且手术费用更低,适合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医院开展。两者手术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6岁,因间断胸闷、心悸20年,乏力2个月于2011- 01-17入院.患者20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无胸腹痛,在当地医院测血压230/90 mmHg(1 mmHg=0.133 kPa)间断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佳.近2个月全身乏力、夜间出汗,在当地医院行血管彩色超声提示全身动脉多发狭窄、闭塞.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院.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是一种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约为1.9%.其常见症状为上肢缺血、头晕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部分锁骨下动脉疾病患者无临床症状,该疾病常被忽视.现分别介绍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的五种常见诊断方法(无创四肢动脉血压、双功能超声、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及三种治疗方法(药物...  相似文献   

11.
腔内覆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传统手术对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减少截瘫发生的风险.介入手术要求有合适的近远端"锚定区"以固定覆膜支架.理想情况下,需要2cm的正常主动脉壁长度以满足锚定的要求,尽管利用了近端裸支架,但还是常常累及到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开口.在覆膜支架置入前进行LSA与左颈总动脉转流术,是保证上肢血液灌注的一种措施,但是这样做便将多种不同情况的病人皆归到开放性手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降主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后的临床预后和介入手术后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外科2010年1 月— 2016年6月99例行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 E V A R) 患者资料。其中L S A 未封堵53例,部分封堵19例,完全封堵27例。分析比较L S A 封堵与未封堵及完全封堵患者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截瘫发生率;随访患者术后远期左上肢缺血症状及脑卒中发生率。 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左上肢缺血性疼痛; 3 例(3%)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一过性黑曚,其中2 例(2%)LSA 未封堵,1 例(1%)LSA 封堵;围手术期无截瘫病例。平均随访37.7(2~73)个月,随访结果及统计分析显示,LSA 封堵可能增加中期脑卒中发生率,患者双上肢血压差及左上肢缺血症状有差异。 结论: LSA封堵不增加TEVAR术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截瘫风险,可能增加术后远期脑卒中风险;为缓解左上肢远期缺血症状,可能需要择期行LSA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2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术(杂交手术),其余患者直接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72例(A组),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4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内漏、LSA显影、双上肢收缩期压差等结果。结果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除1例出现脑供血不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余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A组左上肢收缩期血压低于右侧(84.8±44.0)mmHg和(130.8±2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上肢收缩期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3±23.7)个月,仅A组中33例出现轻微左上肢乏力、麻木及头晕症状,无需手术处理。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延长锚定区是可行的,特别是部分覆盖LSA开口更为安全;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仔细评估双侧椎动脉及颈动脉血供情况,对合并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即使右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动脉血供良好,也不宜直接完全覆盖LSA开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锁骨下动脉盗血(SSS)病例的观察,了解锁骨下动脉盗血的常见临床表现、体征,分析影响锁骨下动脉盗血分型的因素,分析盗血不同分期的症状、体征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经TCD检查证实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TCD判断盗血的方法:根据同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盗血程度区分为:1期收缩期有切迹;2期收缩期血流部分反向;3期(完全盗血)血流完全反向。结果1.34例均经TCD检出,颈部血管超声有12例漏诊,检出率64.7%。2.表现为盗血综合症的有30例,占88.2%,其中,1期盗血11例,2期盗血10例,3期盗血9例;通过辅助检查TCD表现有盗血现象的即无症状的有4例,占11.8%,其中3例为盗血1期,1例为2期。3.表现有上肢缺血症状的患者共有9例,仅占26.5%,其中有7例行DSA检查,均为严重狭窄或闭塞。盗血3期出现患侧上肢缺血症状的比例增高;盗血的不同分期,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锁骨下动脉盗血II期及III期比盗血I期其收缩压差(≥20mmHg)(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TCD是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在患者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我们称之为盗血现象)已能检出盗血。2.表现有上肢缺血症状时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可能已较严重;3.盗血3期出现患侧上肢缺血症状的比例增高;是否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盗血的不同分期无关。4.SSS患者双侧收缩压差较舒张压差更有意义,盗血3期均有收缩压差≥20mmHg的体征,但即使收缩压差〈20mmHg也不能排除SSS。  相似文献   

15.
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致淋巴管损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1岁。因反复头昏20年,加重伴心悸、胸闷1d于2004年4月21日上午9:00入院。体检:T37℃,BP90/5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HR42次/min,节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逸搏心率。初步诊断:病窦综合征。于上午10:00经床旁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F6漂浮电极行临时起搏,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头昏消失,心悸、胸闷缓解。术后2h发现敷料潮湿,沿起搏电极有乳白色渗液,局部皮肤无红肿、压痛,体温正常,至2004年4月23日上午8:00估计渗液量约800ml,上午9:00改为经右股…  相似文献   

16.
内科介入和外科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称为镶嵌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新手段.最近我们为1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儿成功进行了镶嵌治疗.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14岁.以"活动后喘憋11年,口唇紫绀10年余"入院.查体:口唇及指趾末端紫绀,杵状指(趾);心界扩大,胸骨左缘二肋间第二心音稍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传导较局限.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体外开窗与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 2012 年 9 月至 2017 年 10 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 117 例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锁骨下动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直接选择性隔绝LSA腔内修复组(endovascular exclusion,EE)和体外开窗LSA腔内修复组(invitro fenestration,IF),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3年随访结果。结果 围术期结果上,EE组手术时间( 62.0 ± 5.4 )min短于IF组,脑梗塞、左上肢缺血发生率分别为7.14%(4/56)、10.71 % ( 6 / 56 )高于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05 );EE组的内漏、脊髓缺血、术后 30 天病死、支架覆盖T10发生率分别为 5.36 % ( 3 / 56 )、 5.36 %( 3 / 56 )、 1.79 % ( 1 / 56 )、 12.50 % ( 7 / 56 )与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0.05 )。随访结果方面,生存出院患者 116 例,失访 12 例,持续随访 104 例,随访率 89.7 %( 104 / 116 )。随访时间 36~60 个月,平均( 38.1 ± 3.2 )月。3 年随访结果显示EE组未增加主动脉源性死亡,但脑梗塞和上肢缺血发生率高于IF组。EE组、IF组随访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82.23 % 和 85.19 % 。两组间 3 年生存曲线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5, P=0.814 )。 结论 选择性隔绝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延长锚定区,降低内漏发生,但增加脑梗塞、脊髓缺血、左上肢缺血发生风险,体外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并发症低,两组中期随访结果满意,远期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40岁。因反复发热 1 6年、心前区不适 2年、声音嘶哑半年入院。入院体检 :T 36.1℃、P 1 0 2次 /min、BP 1 0 5 /80mmHg( 1mmHg =0 .1 33kPa)。神清语利 ,双肺呼吸音清晰 ,无干湿性啰音慕缦蛄讲嗬┐?,心率 1 0 2次 /min ,律齐 ,心音有力 ,胸骨左缘Ⅱ~Ⅲ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肝不大 ,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T波低平、倒置。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 (PDA) ,并左向右分流 ,肺动脉高压 (中度 ) ,心包积液 (少量 )。血培养有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入院诊断 :①先天性心脏病 (PDA) ,②感染性心内膜炎。给予…  相似文献   

19.
例1,女,3.5岁,自幼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平时易感冒,无肺炎及心力衰竭病史,活动较正常儿童差,发育较差;体检:血压110/60 mmHg(1 mmHg=0.133 kPa),无发绀,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双期杂音,P2>A2;胸部X线平片示:肺血多、肺动脉段突、左心室大;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DA)约4~5 mm.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0岁,因反复头晕、晕厥4年,视物不清2年入院.入院查体:四肢血压:右上肢73/32 mmHg(1 mmHg=0.133 kPa),左上肢未测出,右下肢141/76 mmHg,左下肢140/78 mmHg;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眼视力为2米远不能分辨五个手指;心、肺(-),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病理征(-).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弓上动脉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