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采用CA-700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SLT 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P<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测定114例脑梗死患者Hcy、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A)、蛋白C抗原及活性(PC:Ag,PC: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改变(P〈0.01),其水平均与Hcy水平显著相关。【结论】高水平Hcy与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显著相关,对促进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纤维蛋白原(Fg)采用Clauss法,纤维蛋白A肽(F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Fg、FPA、vWF、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5),AT-Ⅲ、D-dimer、t-PA、PAI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有并发症组Fg、FPA、vWF、D-dimer、PAI、GMP-140水平显著增高(P<0.01),AT-Ⅲ、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糖尿病时,凝血、抗凝血、血小板、纤溶等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测定上述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监测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420-AC荧光检测测定同型半胱氨酸。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采用CA-530血液凝固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和中青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改变目(P〈0.01),其中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的水平比中青年恶性肿瘤患者变化更为显著(P〈0.01),且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的水平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时,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纤溶等系统均发生利于血栓形成的显著改变,这种异常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组更为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加剧了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使已经存在的血栓形成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并对肿瘤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采用CA-700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SLT 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P〈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出血凝血和纤溶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血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蛋白C(PC)、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I-1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D-dimer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AT-Ⅲ浓度低于对照组(P<0.001);Fib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有抗凝功能异常和纤溶性高的特点,脑出血急性期t-PA和PAT-1变化规范不同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抗原(PC:Ag)、蛋白S抗原(PS: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并与对照组比较.老年冠心组的TAT、vWF:Ag、P-Selectin、PS:Ag、t-PA:A、PAI:A、D-D显著升高(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t-PA:A、PAI:A、D-D升高更明显,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加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脑血栓患者60例和健康人30名研究其血中活化蛋白C抵抗(APCR)、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C(PC)的变化.结果表明,患者Fg含量、AT-Ⅲ活性和PC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而其APCR发生率为8.3%也高于对照组,表明脑血栓患者可能存在APCR现象.  相似文献   

11.
高原肺水肿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系统在高原肺水肿(HAPE)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在海拔3700m对8例HAPE患者在治疗前和临床治愈后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含量(PLG)、纤维蛋白原含量(F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及D-二聚体(DD)的含量,并以初入相同海拔高度第7天的10名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HAPE患者治疗前较临床治愈后AT-Ⅲ降低非常明显(P<0.01),Fg、t-PA、PAI及DD增加显著(P<0.05或0.01)。结论 HAPE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抗凝血机理的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焦痂切除对大面积烧伤早期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 2 )、纤维蛋白肽A (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SFMC) ,抗凝血酶 Ⅲ抗原 (AT :Ag)、蛋白C抗原 (PC :Ag) ;采用CA 70 0 0血液凝固仪测定抗凝血酶活性 (AT :A)、蛋白C活性 (PC :A)。结果 患者组F1 + 2 、FPA、SFM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患者组AT、PC水平及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在患者组中 ,非早期焦痂切除组F1 + 2 、FPA、SFMC水平均显著高于早期焦痂切除组 (P <0 0 1)。而且 ,非早期焦痂切除组的AT、PC水平及活性均显著低于早期焦痂切除组 (P <0 0 1)。结论 大面积烧伤早期时 ,由于组织和血管内皮的严重损伤导致凝血、抗凝血系统间平衡机制的破坏 ,造成严重的高凝状态 ,这种强烈的血栓形成倾向进一步损伤组织并使创伤加剧。焦痴切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对避免血栓形成或DIC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栓的抗磷脂蛋白抗体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静脉血栓的病因病理及其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的关系 ,对 4 7例静脉血栓 (VT)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心肌磷脂抗体 (ACA) ,用凝血法测定狼疮抗凝物 (LA)和抗活化蛋白C抗性 (APCR) ,用多聚酶链反应内切酶法鉴定因子VLeiden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 (ATⅢ )、蛋白C(PC)、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tPAI)等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结果表明 :VT患者中 3 4 %有ACA和 (或 )LA阳性 ,其中以ACAIgG和LA为主 ;9.5 %的Plg缺乏 ,8.3 %的tPAI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 ,P <0 0 0 5 ) ;ATⅢ、PC、tPA缺乏者依次为 4 .5 %、4 .5 %、2 .8% (与对照无差异性 ,P >0 .0 5 ) ;ATⅢ、PC、Plg联合缺乏者 1例 ;APCR未发现相应的factorVLeiden ;抗磷脂蛋白抗体 (APA)阳性和阴性组之间的各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没有明显差异性 ;4例APCR阳性 ,3例ACA和 (或 )LA阳性 ,这 3例血浆和正常血浆混合后 2例APCR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结论 :抗磷脂蛋白抗体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是VT较多见的相关病理因素 ;LA和 (或 )ACA干扰蛋白C抗凝血途径 ,使之形成获得性APCR ,而此APCR可能是体内导致易栓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骨折患者在创伤24h内血浆中一些指标的变化,探讨对诊断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有价值的实验指标.方法 选择117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DVT组57例(创伤24h内发生DVT);未发生DVT组60例(创伤后未发生DVT).健康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50例.分别检测三组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用ROC曲线评价对诊断早期DVT有价值的指标.结果 PAI、t-PA、PC、AT-Ⅲ在三组中均有显著的差异.而FDP未发生DVT组与DVT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AI、t-PA、PC、AT-Ⅲ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是:0.811、0.800、0.649、0.583.灵敏度分别是:73.68%、64.91%、66.67%、61.40%.特异性:66.67%、63.33%、50.00%、56.67%.结论 PAI、t-PA、PC、AT-Ⅲ对早期DVT有诊断一定价值,尤其PAI和t-PA,是诊断DVT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杜忠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97-3598
目的 研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指标结果的变化.方法 对105例陈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95例新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取清晨空腹抗凝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含量;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测定;用凝固法进行纤维蛋白原(Fbg)测定.结果 陈旧及新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vWF、P-选择素含量、Fbg、PA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陈旧组AT、t-PA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发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者存在凝血功能亢进、抗凝血及纤溶功能减退,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激素性骨坏死患者血栓形成和低纤溶倾向的指标,探讨激素性骨坏死的病因学,以用于对非创伤性骨坏死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以及易感人群的筛选。材料和方法对70例激素性骨坏死患者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另取5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应用自动凝血仪测定凝血、纤溶指标。结果激素性骨坏死患者血液学因素改变明显,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化蛋白c抵抗(APC-R)、纤溶酶原(PLG),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激素性骨坏死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异常,对激素性骨坏死易感人群可以进行高凝和低纤溶的筛选,APTT、PC、AT-Ⅲ、PAI、APC-R、PLG可以作为骨坏死易感因素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P〈0.01)、APTT(P〈0.05)、TT(P〈0.01)、t-PA(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P〈0.05)、ATⅢ(P〈0.01)、PLG活性(P〈0.01)、PC(P〈0.01)、PAI(P〈0.0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抗凝活性下降及易发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程度,防止出血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于发病12 h内和24 h采集65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观察组)静脉血,检测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PAP)、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蛋白C(protein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水平,比较不同时间各项指标差异,并与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AT、t-PA、PC水平升高,PAP、PAI水平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12 h内到24 h,观察组患者TAT浓度升高后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其余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24 h内凝血功能处于亢进状态,伴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改变,血液呈低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性综合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实验室诊断指标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予以组间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二聚体、vWF含量明显增高;PC、AT-Ⅲ活性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可将其分子标志物血浆D-二聚体、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廷全 《临床医学》2011,31(1):11-12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EH)时对纤溶活性、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 4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8例EH患者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及ET、NO、CGRP浓度的变化。结果 EH患者t-PA活性、CGRP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AI活性、E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后,血t-PA活性及NO、CGRP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血PAI活性、血ET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EH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异常,苯磺酸氨氯地平可改善EH患者纤溶性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