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的临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30例,分析本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与治疗效果。结果临床实验室检查对本组患者的血清蛋白出现M蛋白,溶骨性损伤,骨髓涂片上的细胞〉15%的异常形态,血肌酐及尿素氮值均高于正常范围值,尿常规检查pH值〉8.50,且吧、尿液及脑蛋白均显示浑浊,肾脏彩超检查肾脏系统异常,均具有一定诊断效果;放疗治疗后患者各项疗效性指标(血钙、血尿酸、尿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的临床诊治效果较佳,早期诊断治疗对此病症患者生命质量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肾病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22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的临床资料,探索该病临床特征。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早期误诊率高,尽快采用联合化疗及血液净化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病患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以我院2009年下半年~2011年下半年住院部收治的20例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病患为研究资料,全部病患均采用硼替佐米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给药护理以及药物副反应护理.结果 通过配合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多发性骨髓瘤病患经过硼替佐米治疗之后,有15例病患得以完全缓解,有3例病患得以部分缓解,有2例病患有轻微反应.结论 临床上,采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应严密观察病患的不良反应,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这样才可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提高对MM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MM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多发性骨髓瘤中,年龄大于50岁占78%,多有骨痛、贫血或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15例均呈不同程度及类型的骨质破坏.结论临床、X线、实验室及病理相结合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6月3日-2012年4月14日我院收治的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20例(86.96%)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平均24 h尿蛋白定量(2.64±3.96)g.8例(34.78%)有镜下血尿,3例(13.04%)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14例(60.87%),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13.04%).血尿酸升高16例(69.57%).骨骼疼痛16例(69.57%),X线检查有改变12例(52.17%),血钙升高9例(39.13%).初诊误诊14例(60.87%).而与其他因素如年龄、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骨髓瘤细胞、血尿酸、继发感染无关(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伴有蛋白尿和(或)肾功能不全、贫血、骨骼疼痛等,高钙血症与高尿酸血症是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常见原因,可加重肾脏的损害,应尽早行骨髓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32例首发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在临床的首发症状,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青岛市市立医院血液科2004-01/2009-09收治的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做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以骨痛、肾损害、贫血为首发症状的病例最多,占90%.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其认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8.
王永明  乔佑杰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34-2135
骨髓瘤肾病是多发性骨髓瘤(MM)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该病的关键是降低血浆轻链蛋白浓度,改善半数以上骨髓瘤肾衰患者的肾功能,从而改善MM患者的预后。目前随着对MM认识的进展,骨髓瘤肾病的合理治疗引起重视和讨论。该文主要从血液净化治疗骨髓瘤肾病的必要性、有效性、临床治疗经验、选用合理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生存质量总改善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肾病患者应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化疗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常可累及多个脏器.不典型的MM临床表现复杂,可以肾脏、血液或骨质破坏为首发表现,容易造成误诊.本文总结了我院1980~2001年收治的以肾脏受累为主的MM28例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加深对MM肾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4种电泳筛查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及其分型的价值。 方法收集我中心164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MM患者组),同时收集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非MM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血液和尿液。用血清蛋白电泳(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SPE)和高分辨尿蛋白电泳(high resolution urinary protein electrophoresis,HR)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M蛋白筛查,然后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和尿本周氏蛋白电泳(Bence-Jones protein electrophoresis,B-J)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型;并用罗氏生化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B)、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及轻链定量,并计算轻链比值。 结果SPE和HR对164例MM患者M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92.68%和59.76%,IFE和B-J的检出率分别为98.17%和59.76%。45例非MM组经4种电泳均未检出M蛋白。与非MM组相比较,MM患者组的TP、GLOB、轻链κ、λ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68,38.231;F=72.811,58.611;P<0.05)。轻链型患者HR、B-J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gA型患者、IgG和IgM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870,13.236,19.725;P<0.05)。 结论IFE是MM诊断最敏感的检测方法,使用多种电泳方法结合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同时检测,可以明确分型,有效避免漏诊、误诊,为临床全面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平片检查的首选体位.方法 以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01例经骨穿确诊的多发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颅骨、腰椎、胸部和骨盆四组常用摄影体位片进行比较.结果 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头颅、腰椎、肋骨和骨盆阳性率分别为86%、28%、20%和19%,以头颅最高;头颅平片能够显示"纱布眼"样细微骨质破坏;头颅平片多发"穿凿样","油滴样"骨质破坏具有典型性.结论 头颅平片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溶骨性病变诊断的首选体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版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数据后,使用StataSE12.0进行Meta分析,依据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进行结果报告。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包括1 088例患者,皮下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总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周围神经症[RR=0.70,95%CI(0.58,0.85)]和腹泻[RR=0.68,95%CI(0.52,0.89)]的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静脉注射用药方式相比,皮下注射用药方式不影响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但可以降低周围神经症与腹泻的发生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细胞形态学、白球蛋白比例(A/G),血清蛋白电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特点,实验室常用指标和临床特点。结果:31例MM病例中: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比例在(10%~20%)的6例(19.4%),骨髓瘤细胞比例在(21%~30%)的2例(6.4%),骨髓瘤细胞比例在(31%~85.5%)的20例(64.5%),骨髓瘤细胞比例〈10%的3例(9.7%);血清蛋白电泳有M蛋白的26例(83.3%);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型18例(58.1%),IgA型8例(25.8%),轻链型5例(16.1%);白球蛋白比例(A/G)倒置的24例(77.4%)。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MM的主要方法。血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对MM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三者需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3例初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组织样本及30例检测为正常骨髓象的骨髓组织样本,进行IL-8、CXCR4免疫组织化学实验(BOND MAX法)检测,分析其在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IL-8、CXCR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M患者IL-8、CXCR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瘤R-ISS分期增高,IL-8、CXCR4阳性表达率增高;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组织IL-8表达与CXCR4表达呈正相关性(r=0.458,P<0.01);患者年龄、IL-8表达、CXCR4表达均可作为独立判断MM患者预后因素(P<0.05)。结论IL-8、CXCR4的表达量检测对MM的R-ISS分期、预后均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初治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初治MM患者总有效率为83.3%,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4例(33.3%),部分缓解6例(5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乏力、感染、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等,通过对症治疗或停药后均可恢复。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对初治MM患者是一种疗效确切、可以耐受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股骨颈骨折12例患者,采用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所有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及针对原发病治疗,其中7例行MPT(美法仑、甲泼尼龙、沙利度胺)方案化疗,3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12例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优2例,良7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75%(9/12).术后随访8个月至3年,1例13个月后局部复发,1年总生存率100%,2年总生存率83%,3年总生存率67%.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清除局部肿瘤病灶,重建功能,术后恢复快,缓解疼痛,为进一步综合治疗争取机会.术后接受双膦酸盐治疗可促进新骨形成,预防再次骨折发生;外科手术干预局部处理的同时应标本兼治,针对原发病多发性骨髓瘤积极治疗,降低肿瘤细胞负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婷 《医疗保健器具》2010,17(12):115-116
通过对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观察,研究B族维生素的镇痛作用,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地影响硼替佐米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陆鸣  秦方晖  汪洋 《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342-1343
目的 对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及MRI表现,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至2012年间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X线和MRI检查,并依照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在Durie/Salmon plus诊断分期中的不同.结果 MRI病灶检出率(27/32,84.37%)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20/32,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Durie/Salmon plus分期的标准,MRI诊断分期(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19例)明显高于X线诊断分期(Ⅰ期12例、Ⅱ期13例、Ⅲ期7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X线平片,可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Vaccine》2020,38(30):4713-4716
IntroductionAmong the high risk groups,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MM) have one of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mainly pneumonias. Recent changes in MM treatment have now led to an increase of survival, while the 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remains high. The question of efficacy of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novel target agents has not been clinically investigated before.Patients and methodsWe have introduced the 3-dose vaccination regimen by 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PCV13) vaccine between the treatment courses with novel target agents (bortezomib, lenalidomide, ixazomib) with a minimum of 1 month interval. The incidence of pneumonias during the one-year observation period was taken as a primary outcome in this registered clinical trial.ResultsFrom 2017 to 2020, we have prospectively included 18 adult patients who were vaccinated by PCV13 along with 18 patients of a control matched group. No adverse effects of vaccination were registered in the study. We have observed an independent effect of PCV13 vaccina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pneumonias. The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of pneumonias in patients received PCV13 vaccination was 33.3%. Number needed to treat for PCV13 vaccin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receiving novel agents was 3.0; (95% CI 1.61–22.1; p = 0.0571).ConclusionTherefore, we have shown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CV13 vaccination schedule based on 3 doses given with a minimum 1 month interval between the courses of novel agents in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despite the expected decrease in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vaccination during target and immunotherapy. ClinicalTrials.gov Identifier: NCT036192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