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模式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汉口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50例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接受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75例在常规急诊护理中应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时效、抢救结果、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急诊的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精神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找出事件危险度及可干预性措施条目,确定干预措施及实施方法。统计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实施PDCA管理后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共3件,发生率为0.02%,明显低于对照组(11件,0.09%),严重不良事件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护士预检分诊,研究组中风险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 0.05),高风险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 0.05);急诊科护士对风险等级的评估能力与干预能力提高,评分准确性由96.99%提高至98.99%,评分时间缩短为(9.89±2.04)min,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7年列入提前干预措施人数4406例,约占总就诊人数的35.48%。结论精神科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评估素养,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孔鸽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269-270
目的分析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于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300例患者,危机管理前的1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应用危机管理措施后的150设为观察组,对比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共发生不良事件21例,抢救成功135例,抢救成功率为90%,病历书写合格率为93.3%,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91.3%,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4例,抢救成功146例,抢救成功率为97.3%,病历书写合格率为100%,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为9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管理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授权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2年3月开始,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了授权管理,比较授权管理实施前(对照组)及实施后(观察组)的急诊投诉次数、药品物品过期数量、护理人员的业务考核成绩等。结果 实施授权管理后的观察组,过期物品、过期药品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95.6±3.6)分,对照组为(83.4±4.7)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授权管理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可有效调动起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提升护理管理效率及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娜 《中国实用医药》2013,(36):266-267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在急诊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组采取危机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对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用危机管理,可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率,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间某院ICU科室收治的68例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健康教育评分、病历书写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护理质量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率分别为97.06%、79.41%,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层级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已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332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未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的330例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护理文书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诊患者实施制度化、系统化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以为其提供更高效、优势的护理服务,降低了护理风险,改善了护患关系,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团队情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团队情商的管理,建立一支高情商的护理团队。方法分析影响护理团队情商的因素,探讨提高护理团队情商管理的途经。结果高情商的护理团队乐观上进,协作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情商的护理团队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结论护理团队情商的高低影响护理团队的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7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方法,对观察组患者运用危机管理的方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观察,采用危机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护理的安全,该种管理方法值得在急诊护理临床上广泛性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急诊护理中实施的危机因素和危机管理策略进行分析。结果在急诊护理管理中通过实施危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反应能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论急诊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危机因素,采用危机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危机因素,有效提高急诊护理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率,应积极采用。  相似文献   

11.
综合急诊是医院救治患者的前沿,我院急诊科除完成内、外科、儿科所有急危重患者的救治任务外,还随时承担着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及应急迎检工作;就诊患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种复杂,年龄跨度大,加之急危重患及儿科患儿认知能力差,陪护多,口头医嘱及处置多,抢救护理操作急、琐碎等,  相似文献   

12.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诊室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急诊病人起病急、需要急、处置急、流动性大、病情变化快,建立护患关系时间短,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稍有言语上的疏忽或违反操作规程,就会造成病人的不满,引发护患之间的矛盾和护理纠纷.除此之外,急诊护士经常会面对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因此,加强急诊危机管理,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是新形势下做好急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们将危机管理用于急诊护理质量中,取得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100例和护理人员16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分层级管理模式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50例,分层级管理模式组采取分层级管理模式,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满意问卷调查评分、护理前后消毒隔离质量、基础操作质量、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评分、护理记录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急诊科护士日均工作时间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分层级管理模式组患者的满意问卷调查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后,2组消毒隔离质量、基础操作质量、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评分、护理记录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均改善(P<0.05),且分层级管理模式组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分层级管理模式组急诊科护士日均工作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急诊科患者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效果较好,可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理时间,减轻急诊科护士焦虑情绪,减少护理差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强化细节管理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44例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应用随机方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强化细节管理,对照组采用普通常规管理。根据护理质量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判别管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89.56±6.78)分,对照组(69.45±5.42)分,实验组满意度98.61%,对照组满意度77.78%,两组对比结果均呈显著差异生成,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强化细节管理方式对急诊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进而减少医患纠纷,尽快协助患者脱离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结构化团队模式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急诊抢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136例。将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患者68例设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患者68例设为观察组。两组均施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结构化团队模式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效果(45 min好转率、60 min显效率、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以及干预前后血压、心率水平。结果 观察组45 min好转率(75.0%,51/68)和60 min显效率(91.2%,62/68)均高于对照组[58.8%(40/68)、77.9%(53/68)],且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较干预前下降,且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结构化团队模式有利于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效率、缩短住院时间、稳定生命体征,还能保证抢救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柔性管理理论在急诊护理管理优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30名急诊护理人员进行本次的试验探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实验组使用柔性管理理念实施临床护理管理,对照组则采取常规临床管理,经护理管理后,对两组管理模式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并作对比。结果经调查问卷研究,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应急护理能力均有所提高,对工作也充满的信心,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其各项数据对比,具有显著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管理中,使用柔性化管理理念来进行,不仅能够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同时减少了医疗纠纷也提升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理念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3年应用柔性管理理念优化的急诊科室护理人员20名,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2011年应用常规管理的急诊科室护理人员20名,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对工作的自信心、满意程度还有急诊护理能力均具有显著优越性,对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人员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柔性管理理念来对急诊护理进行优化,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580例急诊患者和140例护理人员,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有240患者和70例护士,对照组未实施风险管理制度,研究组则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士质量检查合格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提高,护士无菌物品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护理人员三基考试和护理操作合格率和对照组相比较效果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经人性化管理,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减少护理风险,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临床路径的理念对急诊PCI术前护理采用流程管理的效果,更好地为AMI患者提供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3月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2013年1月的50例患者作为流程管理组。对照组患者按急诊PCI术前护理常规进行准备,流程管理组按制定的急诊PCI术前护理流程操作,以患者从急诊室到达导管室时间、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设计观察记录表。结果流程管理组从急诊至介入室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程管理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管理组心血管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PCI患者采用术前护理流程,有效缩短了患者到达急诊室后送入介入室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隐藏着许多医疗和护理方面的危机,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危机,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转,是医院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急诊科作为临床急救工作的第一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是医疗、护理纠纷的高发区。因此护理管理者加强危机意识,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急诊护理管理工作,预防和化解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对医院、科室及个人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