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艳 《华夏医药》2003,7(3):37-38
目的:了解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心电图有异常Q波而排除心肌梗死的患32例。分析其异常Q波的发生导联及与原发病的关系。结果:非梗死性异常Q波可以慢性肺源泉性心脏病、冠心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病、高血压病等疾病中出现。结论:临床上异常Q波应密切关注其发生导联及动态观察,以防误诊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同期接诊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特点,总结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ECG改变表现为QRS波群与ST-T发生明显改变。合并广泛的间壁梗死,会导致V1、V5、V6导联的QRS波群出现异常Q波;而合并前壁或侧壁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则是R波高度降低,V5、V6出现明显S波;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特征则是与左右两侧心前导联的ST段有明显增高迹象,J点模糊不清,且波动变化带有明显规律。结论根据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可发现异常Q波与ST-T改变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一般认为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塞的主要依据。但有些情况下,在非心肌梗塞的疾患中,亦可出现异常Q波。现就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非梗塞性Q波列举如下:1 变异性心绞痛伴—过性异常Q波 部分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在V_1V_2导联出现异常Q波,似前间壁心梗。特点:凡伴心绞痛而出现的异常Q波(多见V_1~V_2);持续时间3分钟至9天不等(一般在一周之内);在异常Q波存在期间,血清酶GOT、GPT、LDH无异常,并于心绞痛缓解后不久Q波即消失。  相似文献   

4.
如果Q波的时间和深度超过正常值或伴有切迹,则为异常Q波(Q波时间>0.04s,深度超过同导R波电压的1/4)。发生异常Q波的心电图多见于心肌梗死,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能够引起Q波的改变,甚至形成异常Q波,如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通常将发生在心肌梗死的Q波称为梗死型Q波,而发生在其他疾病的异常Q波则被称为非梗死型Q波,本文对  相似文献   

5.
汪卫兰  李凤华 《天津医药》1997,25(10):624-62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部分病例心电图显示异常Q波并长期存在,但亦有一部分病例异常Q波逐渐消退或完全消失。现今一些学者已根据梗死后异常Q波数目的多少,作为评估梗死后心功能无创伤性检测方法之一。本文观测150例AMI患者Q波演变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寿妹 《江西医药》2014,(4):326-327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ECG)与心脏超声(UCG)联合检诊非心梗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12导联同步描记方法记录受检者常规ECG后,采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UCG检查的60例临床无心肌梗死病史而ECG异常的患者,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心脏Q波异常患者无1例因MI引发,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后,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共37例。结论 ECG上出现异常Q波的因素较多,与UCG联合诊断并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刘贞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7-376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率很高的一种疾病。准确、及时诊断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在基层医院,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惟一方法。对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很清楚,即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但对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就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而延误治疗。如由于梗死时间、部位、范围不同及合并其他异常心电图等因素导致延误了治疗。  相似文献   

8.
非Q波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上无Q波出现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1].是临床危重症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因本病心电图表现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应心肌酶学改变方能作出正确诊断.现将我院去年治疗的8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异常Q波指心电图某些导联上出现起始负向波,时限≥0.04秒,深度≥后继R波的1/4,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通过分析18例仅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不伴其他心电图改变)的患者,探讨其对早期心肌病诊断的心电学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间壁异常Q波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对50例发生在前间壁异常Q波应用综合鉴别诊断方法,了解出现在前间壁的异常Q波中梗死性及非梗死性Q波的诊断分布情况,以提高异常Q波诊断准确性.结果 50例前间壁出现异常Q波患者有46例(占92%)取得明确诊断.结论 二次采图并结合运用患者资料数据库的综合鉴别诊断方法可以尽可能...  相似文献   

11.
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也常发生于其他的疾病,本文通过分析71例有异常Q波的患者,旨在探讨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呈等位性Q波32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见非典型Q坡改变(临界性Q波或小q波,进展型Q波,q波顺序异常)14例(43.75%),不典型坏死型ORS改变(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R波逆向递增,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18例(56.25%)。结论 等位性Q波心电图改变受疾病本身因素、描记部位、时间及梗死的范围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等位性Q波与典型病理性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同样意义。体会对可疑的不典型坏死型ORS波改变应密切观察其发生的导联,进行系列的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异常Q波出现的规律与内在联系。临床资料:常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患者124例,其中心肌梗塞40例,合并心室肥大42例以及A型预激综合征42例。方法 比较以上患者Wilsn导联和头胸导联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 头胸导联和Wilson导联的异常Q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头胸导联对右室梗死、后壁梗塞的诊断优于常规导联;左心室肥大和前壁心肌梗塞均可在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当头胸导联HV3R-HV88R同时存在异常Q波时为前壁心肌梗死,无异常Q波则为左心室肥大所致;头胸导联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定位诊断,要结合常规导联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左前游离壁、左前侧壁房室旁道。而在左后间隔房室旁道的定位上不及常规导联有意义。结论 头胸导联对右室和后壁梗死的诊断以及鉴别异常Q波的来源具有重要价值,对A型预激综合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评价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征,为AMI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41例不典型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以及治疗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为主者居多。有9例未见明显的ST段变化,仅见病理Q波;10例仅见ST—T缺血变化或损伤型抬高,未见病理Q波;4例延缓见梗死图形,全部为下壁AMI;3例为常规12导联无梗死图形,属于正后壁AMI;4例原梗死图形消失,V1与V2导联Q波消失,可见小r波;2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AMI的临床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并结合心电图的动态改变进行综合诊断,避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心电图的不同Q波的特点鉴别心肌病及心肌梗死.方法: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及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的心电图特点,伴随的ST-T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的时限、出现的导联、伴随ST-T改变等均与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可以简便而有效地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的Q波及心肌梗死的Q波.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改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5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24h内行颅脑CT,标准导联心电图(ECG)及心肌酶学检查。结果156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ECG呈AMI改变者38例,经查肌钙蛋白CtnI确诊AMI38例其中前壁5例;前间壁5例;下壁7例;下壁及前壁1例;下壁及右心室4例,非Q波型心肌梗死16例。发现AMI组中出现异常Q波伴ST-T改变,前壁或前间壁AMI时rv1〉rv2〉rv3及SV3下降支出现切迹或挫折,非Q波型心肌梗死ST段呈下斜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有重要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AMI的心电图改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黎明  张宇霞  周柏宇  肖丹 《河北医药》2013,35(9):1345-1346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是病理性Q波,但是当梗死的时间不断延长,通过心电图观察病理性Q波就变的非常困难,80%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确切的心电图征象[1],而非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其陈旧期几乎没有心电图特征性的诊断指标[2]。早期溶栓、冠脉介入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此Q波型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急性心肌梗死时会同时出现三种心电图改变,即缺血型T 波倒置、损伤型ST 段抬高、坏死型梗死性Q 波形成.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另一重要特征是必须具备动态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张丽娟 《北方药学》2014,(8):144-145
目的:分析心电图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的重要价值。方法:我院收集50例患者的病历对其病情进行回顾,分析心肌梗死前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分类研究。结果:50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30例,心电图未发现异常20例。其中,T波有所改变的26例,ST段有所改变16例,发现室内传导阻滞的3例,属于急性损伤阻滞9例,出现坏死性Q波的1例,发生缺血性J波的15例,属于室性期前收缩14例,产生了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的16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4例。梗死部位:下壁15例,前间壁10例,前壁12例,广泛前壁13例。结论:心电图是心肌梗死病情诊断和治疗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在检测相关动脉的病变中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上仅有异常的ST T改变,这种非特异性的心电图表现,造成了诊断困难,应引起重视。我院在心内科病房从1998年5月至2 0 0 0年5月收治了2 0例病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参考朱文玲1983年报道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①心肌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②心电图ST段下降伴有或不伴有T波倒置,持续时间4 8h以上并有进展,无病理Q波。ST段下降以广泛、显著(下降1mm以上)为特征;avR导联升高,T波倒置新发生,呈深而对称,多在胸前导联;③心肌酶谱升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演变曲线。本组诊断标准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