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病因、预后与大肠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8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便秘患者58例(65.91%),其中长期服用泻药患者43例(48.86%),无明确服泻药史患者15例(17.04%);合并结肠息肉25例,其中管状腺瘤性息肉12例,增生性息肉5例,炎性息肉8例;合并结肠癌1例。结论结肠黑变病可能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药有关,泻剂中多为蒽醌类。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经电子肠镜检出6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 6例MC均有便秘、服用泻药史,并发大肠息肉2例,大肠癌1例。结论 便秘与滥用泻药为MC的主要病因,MC可能与结肠息肉、大肠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疾病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我院资料完整的650例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慢性炎症409例(62.9%),年龄在21 ̄50岁发病率最高;肠息肉及息肉病83例(12.8%),发病年龄21 ̄60岁组最高;溃疡性结肠炎30例(4.6%),发病年龄在21 ̄50岁组最高;大肠癌46例(7.1%),发病年龄在≥60岁组最高。结论纤维结肠镜能发现结肠常见疾病,对诊断结肠病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肠黑变病38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及转归。方法:对经结肠镜确诊检出的38例结肠黑变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结肠黑变病中有30例便秘,6例大便不爽,26例(68.4%)服用泻药史。并发结肠癌3例,炎性增生性息肉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结论:结肠黑变病除与便秘及长期用蒽醌类泻药有关,也可能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结肠癌、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有关,治疗便秘及停用泻药能逆转结肠黑变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的病因、镜下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0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表现、电子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资料。结果男6例,女24例,年龄18~81岁,平均50.6岁。镜下表现为:黏膜色素沉着,病变范围不等。病理检查见结肠黏膜固有层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沉积;6例伴发息肉,1例合并结肠癌,1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结论结肠黑变病是良性可逆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便秘,服用泻药有关,它能否导致结直肠肿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98例大肠黑变病患者。结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有关,多累及右半结肠;病因主要为长期便秘和服用蒽醌类泻药;合并息肉、结肠癌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对于大肠黑变病的治疗应寻找病因,消除病因,并定期肠镜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发病特点及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6例MC临床特点和结肠镜下表现。结果MC男性检出率0.46%,低于女性(0.66%),男性平均年龄(65.53±13.08)岁大于女性(53.73±13.50)岁,2001年至2007年历年MC检出率呈下降趋势,80%患者有不同程度便秘和服用泻药史。131例(84.0%)患者表现为全结肠黑变,黑变部位无性别差异,43例(27.5%)患者伴发息肉,与同期息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205,P=0.298),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MC伴发息肉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生全结肠黏膜黑变及伴发息肉的可能性越大。结论MC以全结肠黑变为多,女性发病年龄早,检出率高;年龄越大,MC检出率越高,且伴发息肉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结肠黑变病是大肠粘膜表面有褐色素沉着,镜下表现为粘膜下巨噬细胞质中含褐色质颗粒。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报道日趋增多,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结肠镜检查1160例,检出13例结肠黑变病,检出率1.1%。  相似文献   

9.
结肠黑变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淑芬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3):65-65,67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与肿瘤的内在联系。方法对55例结肠黑变病患者进行分析,并把小于40岁、40~60岁、大于60岁分三组,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检出率的异同,以及结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本组2923例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黑变病55例,检出率1.88%;男女检出率无明显差异;60岁以上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结肠黑变病有同时伴有结肠肿瘤的可能。结论结肠黑变病的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明显(P〉0.05),与年龄关系明显(P〈0.01)。结肠黑变病与肿瘤发生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0.
张建智 《天津医药》2005,33(3):154-154
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不断提高,对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il)的认识逐渐深入,其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我院1990年1月-2004年7月于3068例全结肠镜检查中经病理证实结肠黑变病60例,检出率1.96%,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临床特点。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2月结肠镜检查3256例患者中检出MC患者87例作为MC组,从非MC组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C检出率为2.7%,男女比例1.35∶1;MC组服用泻剂者(74.7%)多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息肉发生率为56.3%高于对照组的20.0%,且MC组中服用蒽醌类泻剂者占绝大多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C组中炎性病变、腺瘤性息肉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好发于中、老年人,MC易合并结肠炎性病变及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期病变,故对于MC患者进行定期结肠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Livin和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组织、30例大肠腺瘤、息肉组织和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Livin蛋白和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FHIT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蛋白在正常大肠组织及结肠腺瘤、息肉中无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随组织病理分级的增加,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FHIT、Livin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可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病变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合理应用电子结肠镜检查手段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431例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其中检测出大肠疾病患者1594例,分析发病年龄、性别、主要病变的差异.结果 大肠疾病中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炎、结直肠癌检出率较高.1594例大肠疾病患者中,老年组结肠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结直肠癌和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男性大肠患病率高于女性.结论 电子结肠镜对大肠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炎和结直肠息肉的早期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法治疗结肠黑变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结肠黑变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结肠镜疗效和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结肠镜下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P〈0.05);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P〈0.05)。结论益气养阴法治疗结肠黑变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危险人群分类的大肠肿瘤检出情况,为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所有来笔者所在医院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均采用问卷调查,采用本课题组的人群分类,测量身高、体重,并记录有无糖尿病及病程,分别计算不同人群大肠肿瘤检出情况。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大肠镜检查符合纳入条件者1 035例,根据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共检出大肠腺瘤86例、大肠息肉106例和大肠癌69例。大肠肿瘤(大肠腺瘤+大肠息肉+大肠癌)总的检出率为25.2%(261例),其中高危人群大肠肿瘤检出率为42.2%(111/263),中危人群检出率为25.4%(48/189),低危人群检出率为23.1%(83/359),普通人群大肠肿瘤检出率为8.5%(19/224)。不同人群间检出率比较显示,高危人群大肠肿瘤检出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人群组与中危人群组大肠肿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筛查并发现大肠肿瘤的高危人群,及时加以干预,有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结直肠癌的特点.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患者844例(结直肠癌组)和非肿瘤患者1 275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是否存在相关性.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分布、组织学类型Dukes期及病灶分布.结果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患病风险是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3.572倍,P=0.000.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年龄≥60岁者153例(62.4%),40~59岁者82例(33.5%),<40岁者10例(4.1%);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年龄≥60岁者322例(53.8%),40~59岁者208例(34.7%),<40岁者69例(11.5%).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年龄≥60岁者比例高于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40岁者比例较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病灶分布在直肠151例(61.6%),结肠94例(38.4%),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病灶分布在直肠323例(53.9%),结肠276例(46.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Dukes&#39; A期17例(6.9%),B期76例(31.1%),C+D期152例(62.0%);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64例(10.7%)、221例(36.9%)、314例(52.4%);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处于Dukes&#39; C+D期比例高于结直肠癌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2型糖尿病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合并2型糖尿病的结直肠癌主要发生于≥60岁的患者,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及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筛查主要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对海沧周边农村地区4个行政村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总调查人数6 380例,高危人群共1 035例,1次以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580例,阳性率为9.09%.全结肠镜检查共839例,其中检出结肠癌14例,201例发现了息肉,包括腺瘤64例、非腺瘤性息肉137例,并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结论 结合粪隐血、问卷调查及结肠镜检查适合社区、广大农村地区患者大肠癌的筛查,有利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南昌市居民大肠癌与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肠道门诊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就诊的腹泻病例经结肠镜检与病理确诊的大肠癌、息肉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年来5073例腹泻患者中共行结肠镜检873例,确诊的大肠癌75例,大肠息肉114例。大肠癌检出率为8.6%,平均发病年龄为64.01岁,好发病年龄为51~70岁,占90.67男∶女为1.6∶1;大肠息肉患者的检出率为13.1%,平均年龄为44.15,男性以61~70岁发病率最高,占18.42%,男∶女为1.65∶1;直、乙结肠是大肠癌与息肉的最常见部位,分别占74.67%和68.42%。结论大肠癌与息肉男性多于女性,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最常见发生部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的大肠癌同步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164例胃癌患者和328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非胃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的发病率在胃癌组为32.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46% (P <0.01).大肠癌胃癌患者的比值比(OR)为3.11;95%置信区间(CI)为1.70 ~ 5.62.特别是大肠癌发病率的差异更加突出,在50岁以上的患者OR为3.53; 95% CI为1.78 ~6.97.结论 胃癌患者大肠癌的同步患病率高于非胃癌患者,故胃癌患者应视为大肠癌的高危险群,应进行筛选推荐和大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结缔组织疾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ANAs)、类风湿因子(RF)的表现特点。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ANAs,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RF,对照分析90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50例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及36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ANAs、RF的表现特点。结果肺癌组患者ANAs阳性率[46.7%(42/9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6)](P〈0.05),7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64.4%(29/45)]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对照组[11.1%(2/18)](P〈0.05),同时,6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ANAs阳性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肺癌患者(P〈0.05)。结缔组织疾病患者ANAs阳性率[66.0%(33/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阳性率在肺癌组不同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缔组织疾病组RF阳性率[78.0%(39/50)]均高于肺癌组[6.7%(6/90)]和对照组(0%)。结论结缔组织疾病患者RF阳性率高于肺癌患者。ANAs不能用于鉴别肺癌及结缔组织疾病,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