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和消化道之间的功能联系早就被人们所发现,然而这种联系的研究一直到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动力学的开展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才开始。本重点讨论了有关消化道功能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和正常人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脑处理消化道感觉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功能性脑成像技术逐步用于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研究中,为进一步研究皮质功能、肠功能和FGID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脑与消化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国外运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进行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后同侧丘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传导通路的中断或抑制、卒中后全脑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血脑屏障的破坏等有关。同侧丘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在常规磁共振序列上难以作出诊断,随着MRI功能成像的应用,使其诊断成为可能。目前主要应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有: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峰度成像技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以及脑氧代谢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是目前观察缺血性卒中脑功能早期状态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改变较为先进的一种方法。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分析,以及了解康复期的脑功能恢复都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这项技术的成像基本原理,阐述了它的初步临床应用技术及实验室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是目前观察缺血性卒中脑功能早期状态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改变较为先进的一种方法。对于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分析,以及了解康复期的脑功能恢复都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文章着重介绍了这项技术的成像基本原理,阐述了它的初步临床应用技术有实验室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综述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提示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项结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动态、实时、无创评价脑功能及脑网络连接的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人类脑区激活与运动、感觉、认知活动的关系及康复过程中的神经可塑性。  相似文献   

7.
大量研究显示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NBI—ME)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病变。针对消化道不同部位微结构形态差异的研究发现,消化道组织病理类型与窄带成像(NBI)图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文就近年来NBI—ME用于消化道微结构形态学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不断发展,消化影像技术不断进步。回眸《中华消化杂志》40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涵盖了从最初的消化道造影,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再到功能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进展,消化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术前评估、预后判断和机制研究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仍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持续...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静息态功能MRI对认知科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发挥重要价值。认知和行为的个体差异与大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相关,而个体差异对于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静息态功能MRI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与任务态脑功能成像不同,该技术反映人脑静息状态下的神经活动,不需要任务设置或外部刺激。功能连接反应大脑皮质中不同神经元完成认知任务或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协调反应机制,主要用于研究脑功能区在各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基于体素形态学技术(VBM)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脑卒中早期诊断,卒中后脑灰、白质结构损伤修复的评估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对卒中后脑结构成像的磁共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在第53届美国神经病学会(AAN)年会期间,许多分科会议都突出了神经影像学的重要性,主要是一些新出现的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MRS)、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等的应用.研究人员强调了这些新技术在研究正常和病变情况下脑的化学和功能变化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与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如迷走神经、单胺神经调质、免疫系统、微生物系统、细菌代谢产物等。昼夜节律是生命活动24 h的节律变化,包括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细胞运动等。本文从胃肠动力、消化道菌群、消化道免疫和肿瘤4个角度阐述昼夜节律与肠-脑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识别脑小血管病早期病变并进行动态量化评估对于脑小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视网膜微血管与脑小血管具有相似的胚胎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可作为脑小血管病的观察窗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可观察和定量分析视网膜微血管结构及其血流灌注变化。作者就该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识别和动态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的脑内影像学特点,以探讨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常见的病变部位,脑内血流量、代谢及语言功能区之间联系纤维的变化。方法利用西门子3.0T磁共振仪对1例确诊失语类型为感觉性失语的原发性进行性失语患者进行(1)常规磁共振;(2)磁共振灌注成像;(3)磁共振波谱分析;(4)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分析。结果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左侧额叶及颞叶萎缩,功能磁共振显示左侧颞叶和额叶前部代谢较对侧明显减低,左侧颞极及额前部的血流量较对侧减低;左侧皮质脊髓束部分各向异性值及追踪到的纤维束较对侧减少,Broca区与Wernicke区之间的联系纤维与对侧相比减少。结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病变的部位主要在左侧颞叶、额叶,与对侧相应区域对比呈现低灌注、低代谢状态,Broca区与Wernicke联系纤维减少。  相似文献   

15.
下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蓝激光成像(BLI)常用于诊断下消化道疾病,但对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联动成像(LCI)作为一种独特的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在下消化道疾病的检出、判断结直肠息肉病理分型、辅助肠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LCI技术在下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是人体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技术(特别是用于筛选和普查)的提高,能够增加对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光诱导自体荧光内镜系统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于识别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系统,对于辨别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对自体荧光内镜系统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颅脑损伤(TBI)是引起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TBI的远期影响包括神经脆弱性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增加。此外,阿尔茨海默病(AD)风险在不同程度的TBI患者中上升至2. 3~4. 5倍。越来越多的试验注重用影像学技术研究TBI~([1])。随着代谢化合物在神经影像学中的发展,用无创或微创技术研究TBI后脑功能成像成为现实,如磁共振成像(MRI)、功能MRI(f MRI)、磁共振波谱(MRS)、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  相似文献   

18.
<正> 功能神经成像是探索脑的可塑性机制的重要工具,可用于指导神经康复的临床研究。我们鉴别并提供了如下5种有关功能神经成像的变化。(1)脑的适应性发生于脑功能系统水平。(2)随着脑卒中后恢复的时间推移,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变性。(3)功能神经成像能提高我们预测患者恢复情况和选择合适的个体进行康复的能力。(4)神经修复的机制反映不同的病理生理阶段。(5)脑的适应性可受患者的经验和特殊康复手段凋节。希望能为优化神经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9.
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放射性、非损伤性、高灵敏特异性、实时动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实现了在活体内对生物学反应实时、原位、动态和无损伤的观察,相比CT、MRI、PET和SPECT等传统影像学成像技术,活体发光成像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已成为检测小动物体内分子及细胞事件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因其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肿瘤学的研究领域也逐渐得以应用,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成像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研究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又称功能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作为一种无创脑功能神经影像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抗干扰性强、兼容性好等优势,可实现临床多种自然场景下患者脑功能的快速检查,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本专家共识介绍了fN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