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7月,收集APP应用于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共计4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PP组术中异体红细胞(RBC)(MD=-1.02,95%CI-2.69 ~0.64,P=0.23)、血小板(PLT)(MD=-3.74,95%CI-7.77 ~0.29,P=0.07)输注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新鲜冰冻血浆(FFP)(MD=-320.53,95%CI-588.74 ~-52.31,P=0.02)、冷沉淀(CP)(MD=-3.50,95%CI-4.33 ~-2.67,P<0.00001)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异体RBC(MD=-1.74,95%CI-2.50 ~-0.99,P<0.00001)、FFP(MD=-182.51,95%CI-204.91 ~-160.11,P<0.00001)、CP(MD=-1.92,95%CI-2.57 ~-1.27,P<0.00001)、PLT(MD=-3.06,95%CI-5.81 ~-0.32,P=0.03)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术后24h引流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急性肺损伤、术后急性肾损伤和术后血液滤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P可以显著减少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量,是一项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但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预计体外循环时间<2h的心脏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PP组在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进行血液分离,分离后的红细胞和贫血小板血浆按需回输,富血小板血浆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小板分离回输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小板分离回输组(PRP组,n=50)和对照组(n=50)。PR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血小板分离,在肝素化之前完成富血小板血浆提取,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对照组不进行血小板分离。于术前、术后1 h、24 h和48 h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功能参数,记录术后引流量和输血情况。结果:PRP组术后1 h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各时间点PT、APTT和FIB无统计学差异;PRP组血栓弹力图中的反应时间(R)在术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最大振幅(MA)在术后各时点均较对照组增大(P均0.05)。PRP组术后1 h引流量[(40.3±14.8)mL对(55.7±15.4)mL,P0.05]、24 h引流量[(270.7±93.3)mL对(378.2±83.7)mL,P0.05]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RP组异体血输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对58%,P0.05)。结论:血小板分离回输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lateletpheresis,APP)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CPB下行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APP技术的患者20例为APP组,根据术式配对同期未使用APP技术的手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APP组分离的贫血小板血浆和红细胞酌情按需回输,富血小板血浆在CPB结束后并且鱼精蛋白完全中和后予以回输。收集围术期临床数据,血制品使用量和预后情况,凝血指标以及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体质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大致相同、再次手术比例均为50%。两组患者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液量、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组患者异体血小板的输注率(5%vs. 35%,P0.05)和输注量[0(0~0)vs. 0(0~1),P0.05]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P组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10%vs. 45%,P0.05)和输注量[0(0~0)vs. 0(0~2.8),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结果中除APP组在CPB结束后最大血块强度较对照组小外,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复杂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可在减少异体血小板输注的同时不影响凝血功能,并可减少异体红细胞的使用,起到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由自体血小板分离(APP)技术制备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 PRP)经历分离、存储以及回输后对主动脉手术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主动脉手术患者22例,ASAⅡ~Ⅳ级。收集其麻醉诱导后(T1)、血小板分离后(T2)、体外循环停机时(T3)、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4)、a PRP回输后(T5)全血,以及自体血小板分离后(T1PRP)、回输前(T3PRP)a PRP。应用流式细胞术,采用CD61/PAC-1/CD62P三色法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率(PAC-1+CD62P-)和晚期活化率(PAC-1+CD62P+)。结果:与T1相比,T2点血小板早、晚期活化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P=1.000)。a PRP回输后(T5)血小板早、晚期活化率较T1有所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前(T3PRP)与刚分离后(T1PRP)a PRP相比,血小板早期活化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晚期活化率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与T1相比,T1PRP中血小板早、晚期活化率均有所增加,血小板早期活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晚期活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停机时全血(T3)相比,T3PRP中血小板早期活化率低于停机时全血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血小板晚期活化率远高于停机时全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a PRP分离后、回输时并不引起主动脉手术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但分离与存储时a PRP中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对血小板晚期活化程度的影响高于体外循环。活化的血小板回输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血小板分离存储的优化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创面大、时间长、失血多,围术期异体血液制品需求量大。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lateletpheresis,APP)可减少术中体外循环等多种因素对血液的破坏,减少异体血的使用。经APP分离后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具有促进组织生长、抑制细菌繁殖和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近年来,由于APP技术相对其他血液保护措施能减少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破坏而被广泛关注,在需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加。本文对APP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多种因素导致的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功能损伤、纤维蛋白溶解以及凝血因子的消耗等是术后出血量大,用血量多大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需要经历较长时间CPB运转,甚至需要经历深低温停循环(profound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PHCA)的大血管手术,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是其非常常见的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中血液回输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价其在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选人单个心脏瓣膜替换手术32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液回输量,异体血输入量,手术前、输血前、输血后血常规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观测,记录输血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输血前、术后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气分析的pH值、血钾、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库血输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观察到有输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有效地减少围术期自体血的丢失,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同时明显减少异体血的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极罕见。左房恶性肿瘤因其位置偏后,暴露困难,故手术治疗是一项挑战。为了解决这种解剖上造成的操作困难,发展了自体心脏移植术,即将心脏切除后移到体外,再行切除肿瘤、心脏重构、及再植。该文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符合条件的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根据体外循环温度及流量控制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浅低温(鼻温30~32℃),降低流量2.0~2.2 L/(min·m~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鼻温(33~35℃),流量2.6~3.2 L/(min·m~2)]。抽取颈静脉血检测转机前及转机后20、40、60 min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含量。结果实验组转机20、40、60 min FHb数值(mg/L)分别为(243.73±104.52)、(342.33±115.78)和(386.13±122.79),而对照组数值分别为(513.60±213.47)、(607.53±291.93)和(742.80±282.74)。两组各时间点对照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浅低温降低流量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中血液破坏较传统不停跳体外循环方式小,具有血液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大血管手术围术期凝血指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择期行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患者44例,男性36例,女性8例,年龄36~65岁,ASAⅡ-Ⅲ级。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各22例,实验组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照组仅应用血液回收等常规血液保护措施。于麻醉诱导后(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T2),术后24h(T3)采集血液标本,监测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率(INR)、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TEG)的反应时间(R)、凝集时间(K)、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min内血凝块溶解的百分比(EPL)。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lt、MA值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T2时,实验组较对照组APTT明显缩短(P<0.05),R值、K值减小(P<0.05),同时FIB明显增高(P<0.05)。T3时,实验组K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输注量及出血量减少,且止血时间缩短。术后实验组24h引流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缩短(P<0.05)。结论:APP技术可改善大血管手术术后凝血功能,减少围术期出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心脏大血管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术后脑功能紊乱发生率仍很高,脑保护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循环灌注技术、血气稳态管理方式以及药物脑保护等方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心脏大血管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但术后脑功能紊乱发生率仍很高,脑保护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循环灌注技术、血气稳态管理方式以及药物脑保护等方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4 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分为 2组 (洗涤组、非洗涤组 ) ,对 2组不同时间点进行流变学特性观察。结果 :实验组洗涤前较术前及洗涤后血液流变学特性明显下降 ;洗涤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2组术前、术后 3h无差异。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过程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变形性下降 ,但通过洗涤后血液流变学特性逐步恢复 ,输入洗涤后自体血液 ,对机体整体血液流变学特性无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是由于各种内外界因素引起的机体正常皮肤或组织缺损后,经过>4周的常规治疗干预,仍无法通过自身修复达到功能及解剖完整的创面。包括糖尿病足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压力性溃疡等,其发生机制复杂、病程长,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是高浓度血小板浓缩物,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可以促进创面修复和再生,加速软组织愈合,改善患者的愈合质量。近年研究发现,PRP在修复各种软组织缺损及促进愈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心脏外科领域,手术中输血量较大,如何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感染已成为心脏外科医生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科自1995年9月起实施了90例心脏直视手术,其中60例采用等容性血液稀释,术中、术后进行了不输或少输库血的探索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9-65岁,平均41.3±5.4岁.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16例,风心病MVR10例,AVR4例,DVR9例,先心病ASD12例,VSD6例,其他3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取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观察实际疗效.方法 对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以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率.结...  相似文献   

19.
自体血预充技术对血液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40例非急诊手术的首次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冠脉搭桥的患者,依性别(男女比例)、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BSA)和射血分数(EF)进行配对后分为两组:自体血预充组(n=20)和经典预充组(n=20)。自体血预充组:用1250ml晶体液和8000IU肝素预充,体外循环开始前先采用自体血预充技术置换出大部分最初预充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mmHg以上。经典预充组:1250ml晶体液和8000IU肝素预充。心肌保护均采用Calafiore温血停跳液灌注。体外循环中保持温度35.0℃~35.5℃,流量2.5~2.8L·min-·1m-2。所有患者按标准手术步骤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前将体外循环系统中余血全部回输给患者。结果自体血预充组平均置换出(894±171)ml的最初预充液,患者体外循环中,手术结束时,术后6h、1d、2d的HCT水平均明显高于经典预充组(P<0.05)。自体血预充组围术期人均输血量明显低于经典预充组[(0.16±1.09)U/人和(0.97±2.18)U/人,P<0.05]。自体血预充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较经典预充组明显减少(303±89ml和495±112ml,P<0.05)。结论自体血预充技术的应用能减少血液稀释,减少围术期输血量,保护血液。  相似文献   

20.
251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51例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方法:常规CPB方法,大部份病例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结果:251例CPB总时间13-588分钟,升主动脉阻断8-193分钟,死亡8例。结论:选择优质的CPB设备,合理的血液稀释,根据手术中情况,以高、中、低流量交替灌注,并做好心肌保护,复跳后平稳过渡停止CPB等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