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阳江市中医医院上报的61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发生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统计的61例ADR个案中,涉及9个中药注射剂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品种为红花注射液(32.79%);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5.90%和54.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60.66%,平均年龄为(61.72±21.84)岁;用药后30 min内发生ADR占47.06%;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4.09%),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严重的ADR报告共有3例,占4.92%。结论:应加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尽可能的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中心门诊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查我中心门诊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间中药注射剂用药处方300张,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有95张(占31.67%),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超适应证使用41张(占43.16%)、超剂量使用26张(占27.37%)、不适当的联合用药13张(占13.68%)、溶媒选择不当9张(占9.47%)等。其中发生不良反应21例,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合理使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评价与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72-2011年国内文献,收集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建立病案数据库,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不良反应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7个补益类注射剂品种的详细不良反应个案233例,其中黄芪注射剂病案数量最多(86例);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以呼吸系统损伤数量最多(80例,27.0%);男性患者117例(50.2%),女性患者116例(49.8%);平均年龄(51.40±16.67)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静脉滴注开始后30 min内(64.5%);患者原患疾病多为癌症(19.3%)、冠心病(15.9%)及高血压(6.0%)等;仅有76例说明有合并用药情况,主要合并抗生素、其他中药制剂及维生素类制剂。结论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和医生辨证失误等因素有关,促进合理用药是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当地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TCM)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当地医院上报的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8例报告中涉及16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21.79%);50岁以上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7.43%);不良反应的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42.22%)。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华 《北京中医药》2009,28(5):373-374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在分析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结果 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质量问题、临床应用不够合理、个体之间的差异等;应采取的措施为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临床合理用药、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等.结论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高度警惕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做好应对措施,以防严重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科疾病治疗中注射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中的不良反应及其特点,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50例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产生不良反应(ADR)患儿的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150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ADR 1~3岁的发生率比例最高,达46.67%;注射方式以静脉滴注引起的比例最高,达53.33%。结论: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减少儿科治疗中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70例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上报的70例中药注射剂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总结不良反应的特征,研究应对策略。结果中药注射剂与溶媒、化学药品、中药注射剂之间以及生物药品配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0例发生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有皮肤系统28例(40.00%)、消化系统18例(25.71%)、中枢神经系统12例(17.14%)、心血管系统4例(5.71%)、其他8例(11.43%);配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药品种类主要有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结论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可能发生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建议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7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49例,占38.58%。滴注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40.16%。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为生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2.98%。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以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求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建议,减低ADR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7~2019年上报的91例合格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共涉及中药注射剂18种。其中报告最多的是理血剂77例(84.62%),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种中药注射剂为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前3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输液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ADR与多因素有关,我院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管,临床药师参与到中药注射剂在医院内的应用管理当中,选择合适的药物、溶媒和剂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以及临床管理。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350例应用中药注射刺患者,主要应用的中药注射刺为:灯盏花注射剂、香丹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以及参麦注射剂等,并针对患者的用药剂量、种类以及疗程等临床资抖进行分析,结合《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中的相关意见提出相应的管理干预措施。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对临床中药注射剂使用进行合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50例患者中有86例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出现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率为24.6%。通过观察发现,注射剂量不准确、指征不明确、混合比例不正确等是导致中药注射刑发生不合理用药的危险因素。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共有368例中药注射剂使用者,其中有45例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出现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率为12.2%,通过对症干预后,干预前后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用药有助于降低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中药注射剂的耐受度,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9~2013年期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病例报告,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涉及的注射剂品种、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共涉及18种,年龄、性别、有无药物过敏史都是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刺五加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致不良反应位列前5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过敏反应(46.38%),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3.7%)等。结论重视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坚持合理用药,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7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38例,占52.78%;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中,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最多,占90.67%;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85%。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严格执行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制度,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库,并及时将不良反应信息反溃于临床,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的14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9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90例,占60.4%。注射用血栓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首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2.9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药物本身及临床使用不当等因素相,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监管力度,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促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查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收集相关病例123例,探讨、总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结果:123例不良反应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临床使用不合理、注射剂质量问题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该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足够重视,应不断加强中药注射剂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确保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药品生产企业需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分别按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ADR发生时间、涉及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结果:106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中,男女构成比分别为48.11%和51.89%;年龄60岁患者发生ADR最多,占57.55%;用药后30min内发生ADR最多,占58.7%;涉及4个类别19种中药注射剂,以活血类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居多(占66.98%),又以红花注射液所致ADR例数最多,有27例;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43.67%),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106例ADR患者经及时停药、对症处理全部好转或痊愈,未出现药物后遗症或死亡病例。结论:重视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注重患者个体差异,根据中医辨证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用药监护,是减少ADR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20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段以51~60岁最多,占23.21%,其次61~70岁,占19.64%;发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生脉注射液共16例,占28.57%;新的严重2例,严重5例,新的一般9例,一般40例;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全身性损害36.67%,呼吸系统15.00%,皮肤及附属器21.67%,心外血管系统6.67%,胃肠系统损害8.3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5.00%,用药部位损伤3.33%,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3.33%。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物自身原因、患者体质、联合用药、临床应用等因素相关。医院应该加强药品管理、药学监护、护理管理,不断加大培训和宣教力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方法:针对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上报的44份中药注射剂ADR报告的基本临床资料,对中药注射剂的种类、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患者的用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年龄相关联,与性别无关联,年龄61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44份ADR报告中主要的药物种类为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和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分别占18.18%和13.64%;ADR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皮肤及附件系统分布最多,占59.10%;44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选择的药物种类、医生及患者的自身因素息息相关,分别占70.45%(31例)、6.81%(3例)及22.72%(10例)。结论:中药注射剂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及涉及的系统、器官较多。它的发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重点监测品种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医院收治的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信息、药品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的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50例患者中,符合说明书用药182例,用药符合率为52.00%(182/350)。超功能主治的构成比最高为47.62%,其次为超给药疗程(26.79%)、溶媒选择(14.29%),然后为超禁忌、超给药浓度、超给药剂量,构成比分别为4.76%、3.57%、2.98%。共出现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35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结论:临床中药注射剂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较为常见,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规范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总结其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处方5 013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统计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记录不合理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所涉及患者一般资料,探索影响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并总结合理用药对策与不良反应防治措施。结果:本研究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中药注射剂处方295张(5.88%);不合理用药情况中占比前3位的为超适应证用药(34.24%)、超剂量、超浓度或过快滴注(28.81%)、超疗程用药或无医嘱下长期用药(17.97%);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51例(17.29%),最为多发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系统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岁、合并用药是导致使用中药注射剂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OR=34.106,P=0.000;OR=4.952,P=0.004)。结论: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现状较为普遍,临床应加大管理力度,促使临床依据中医辨证的理论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保证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院2016~2017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16~2017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数据,对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率(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对2016~2017年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并利用PASS系统评价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结果2016~2017年中药注射剂用药金额的构成比分别为7.36%、6.3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金额和DDDs稳居前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丹红注射液的DDC偏高;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等;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存在无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溶媒不适宜、联合用药不当等情况。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