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A型人格和防御方式特点及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江西某高校406名大学生,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A型行为类型问卷和防御方式问卷(DSQ)进行调查.结果 11.8%的大学生存在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组A型行为发生率为54.2%,高于无自杀意念组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自杀意念组在时间匆忙感、竞争敌意、A型人格总分、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上得分[(15.81±3.4)、(13.65±3.09)、(29.46±5.63)、(4.91±1.00)、(4.66±0.53)]高于无自杀意念组[(11.72±3.56)、(11.83±3.40)、(23.54±6.03)、(3.80±0.76)、(4.43±0.60)],在成熟防御机制(5.30±1.02)上低于无自杀意念组(5.61±0.85) (P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匆忙感、竞争敌意、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对自杀意念各因子及总分有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受A型人格及防御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成人依恋、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矫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在1所民办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随机抽样调查1 100名,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筛选出100名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抽取性别、年级、专业均匹配的100名非网络成瘾大学生作为对照组.使用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值均<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6,P<0.01),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途径间接影响网络成瘾(β=0.106,P<0.01),依恋回避对社会支持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17,P<0.01),社会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334,P<0.01).结论 成人依恋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产生直接影响,依恋回避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3.
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新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预防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PARS-3)、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以及自编的人口统计学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扬州某大学986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新生攻击行为(60.81±9.56)和自我控制得分(63.78±8.79)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男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女生(t=1.66,P<0.05),非独生子女攻击行为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3.38,P<0.01),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农村学生(t=-3.29,P<0.01).与低体育锻炼水平大学生组相比,高体育锻炼水平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攻击行为少(F值分别为6.94,5.01,P值均<0.05);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49,P<0.01),体育锻炼水平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12,P<0.01),体育锻炼水平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r=0.13,P<0.01).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减少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控制,间接地减少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1.59%.结论 体育锻炼是预防大学新生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自我控制在体育锻炼预防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学生成人依恋及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关系问卷(RQ)中文版,按照方便取样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65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4种依恋类型人数比例分别为36.9%、23.5%、22.8%、16.8%;高中生的安全型、倾注型人数比例(66.1%)明显高于初中生(52.9%),而初中生的轻视型、害怕型依恋类型人数比例(47.2%)明显高于高中生(33.9%);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依恋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学生成人依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初、高中男生的回避得分分别为(3.54±0.75)、(3.54±0.69)分,均明显高于女生的(3.35±0.81)、(3.00±0.85)分;中学生社会适应内容特质、预测控制、心理调节和动力支持各维度得分,安全型、轻视型依恋中学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倾注型和害怕型依恋中学生;焦虑和回避得分和中学生社会适应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r=-0.128~-0.250).结论 中学生的成人依恋安全型依恋人数比例最高,成人依恋和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URLB)成人依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及自编问卷对河北省2所高校1 062名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成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4.16±0.53),(3.82±0.8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性别(β=0.236)及与父母联系频次(β=0.073)为URLB依恋回避的影响因素;性别(β=0.079)、留守家庭生活满意度(β=-0.074)、开始留守时间(β=-0.12)及与抚养人沟通情况(β=0.066)为URLB依恋焦虑的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以及童年期的留守经历对URLB成人依恋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适应不良大学生A型人格与防御方式的特点,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A型行为类型问卷和防御方式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江西某高校40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适应不良组大学生A型行为检出率为36.5%,时间匆忙感、竞争敌意、A型人格总分、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掩饰因子得分分别为(14.44±3.67),(12.78±3.22),(27.23±6.12),(4.50±0.86),(4.63±0.57),(5.55±0.88);适应良好组大学生A型行为检出率为10.6%,各因子得分分别为(10.21±3.23),(11.45±3.60),(21.66±5.92),(3.39±0.76),(4.33±0.63),(5.04±0.9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成熟防御机制、时间匆忙感、竞争敌意进入适应不良的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的40.0%。结论大学生适应不良受到A型人格特征、防御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妇的依恋类型、乐观-悲观主义倾向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以及生活取向量表,对878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孕妇的依恋类型分布,安全型分别占66.6 %、轻视型16.7 %、倾注型13.9 %、害怕型2.7 %.安全型依恋乐观主义得分为(17.35±2.90)分,高于害怕型、轻视型和倾注型得分,三者得分分别为(16.22±3.46)、(15.90±3.45)和(15.41±3.54)分;安全型依恋悲观主义得分为(10.24±3.75)分,低于倾注型、轻视型和害怕型,三者得分分别为(11.42±3.84)、(11.43±3.75)和(12.83±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乐观主义得分与依恋回避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但与依恋焦虑没有显著相关.悲观主义与依恋回避及依恋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孕妇的成人依恋与生活取向各维度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探讨成人依恋、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关系问卷、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同一性测试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随机抽样调查珠海市4所大学一至四年级大学生2 161名,筛选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试验组;随机抽取学校、专业、年级和性别匹配的非网络成瘾大学生259名作为对照组.结果 网络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社会支持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F=49.51,P<0.01).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依恋焦虑对网络成瘾有直接正向影响(β=0.35,P<0.01),并通过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05,P<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2,P<0.05),并通过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产生间接影响(β=-0.17,P<0.01).社会总支持对网络成瘾有直接负向影响(β=-0.15,P<0.01).结论 成人依恋和同一性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我评价是网络成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辽宁男犯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构建心理健康等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气质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262名辽宁男犯进行心理测量。[结果]除内外倾和成熟防御机制外,男犯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攻击行为、心理健康、人格、防御方式有显著差异。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气质类型有统计学差异(χ2=17.08,P=0.002)。男犯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人格、气质、防御方式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以攻击总分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显著性意义的因子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结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和抑郁质预测男犯可能有较高的攻击行为,黏液质预测攻击行为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武汉市105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而亲密度与知识性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得分较高,掩饰性和社会成熟水平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社会风气、矛盾性、精神质、神经质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0~1.98),知识性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保护性因素(OR=0.80)。结论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的相关程度.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应付方式问卷对75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SCL-90测试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显得较为突出,751名大学生各因子分达到或超过中等严重程度(≥2分)者有183人,占24.37%,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常模.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和积极应付方式与SCI-90各因子得分呈负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付方式与SC1-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者在应激状态下常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常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和积极应付方式.结论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性,应加强心理防御机制和应付方式的训练,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考察大学生攻击情绪与认知在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河北省4所高校大学生共935名,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攻击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主要攻击行为为言语攻击.男生的愤怒情绪和身体攻击水平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912,3.862,P值均<0.05);大一学生的身体攻击水平高于大四学生(t=2.558,P=0.026).无聊倾向与攻击性各维度呈正相关;无聊倾向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攻击情绪与认知对攻击行为有间接影响,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20,0.21,中介模型拟合指数x2/df=3.52,RMSEA=0.07,CFI=0.90,TLI=0.91,AIC=31 521.36,BIC=31 864.48.结论 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各维度存在统计学关联,且攻击情绪与认知在无聊倾向预测攻击行为中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官兵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6月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自编成长环境因素问卷对某团单位整群抽样调查。结果共调查402名陆军某团官兵,其成熟型防御机制的DSQ评分最高(4.62±1.26),其次是中间型防御机制(4.05±1.05),最低是不成熟型防御机制(3.53±1.18);家境的投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婚姻的抱怨因子、幽默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教育年限、服役年限在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部分因子上均有相关性(均P0.05),服役年限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有相关性(均P0.05);身份类别在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及抱怨、分裂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7、3.66,均P0.05);既往经历重大负性事件者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业余爱好在成熟防御机制的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结论家庭经济条件、婚姻对防御机制的影响较小,年龄、受教育年限、服役年限、业余爱好对形成良好的防御机制有更积极的意义,而负性事件更易导致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但对成熟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形成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官兵整体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来面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成人依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状态性成人依恋量表和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4.2%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其中男生为4.5%,女生为3.7%.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非单亲家庭低于单亲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者低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好者,父亲受教育程度中等者低于父亲受教育程度低和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30,29.25,9.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回避型依恋及焦虑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100.10,0.23,P值均<0.01),安全型依恋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5,P<0.01).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7%.结论 成人依恋在童年期虐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其家庭和个人心理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家庭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人格量表及攻击量表为工具,在江苏、安徽省随机分层抽取10所高校的8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身体攻击及攻击总分高于父母关系和谐的大学生.父母为高中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除身体攻击外,攻击的其他维度及总分均低于父母为小学及或初中学历的大学生.高攻击组大学生家庭关爱维度得分低于低攻击组,而控制维度得分高于低攻击组.除目标关注维度外,高攻击组大学生心理弹性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大学生神经质得分高于低攻击组,人格特征其余维度的得分均低于低攻击组.结论 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受到父母关系、父母学历水平、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弹性和人格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相似文献   

18.
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预防医学生手机成瘾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西某医学院校1 0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手机成瘾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医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6.57%,手机成瘾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均高于非手机成瘾组(t值分别为2.809,7.312,P值均<0.01),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15.38±3.06)低于非手机成瘾组(16.34±3.40)(=-2.839,P<0.01).相关分析显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自我同一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2,-0.150,P值均<0.01),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手机成瘾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6,0.369,P值均<0.01),自我同一性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r=-0.198,P<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依恋焦虑正向预测手机成瘾(β=0.522,P<0.01),依恋回避对手机成瘾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通过自我同一性影响手机成瘾,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0.115,P<0.05,95%CI=0.108~0.126).结论 成人依恋和自我同一性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在依恋回避和手机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网络依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网络依赖及2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依赖量表(CIAS-R)和成人依恋量表(ECR),通过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浙江省5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评分分别为(3.40±0.82),(3.77±0.85)分;正常网络使用者353人,占64.5%;网络依赖者158人,占28.9%;网络成瘾者36人,占6.6%;男大学生依恋回避、时间管理以及网络依赖总分分别为(3.30±0.81),(8.46±2.52),(43.03±8.73)分,女大学生分别为(3.48±0.81),(7.71±2.14),(41.63±7.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网络依赖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不容忽视;依恋焦虑对网络依赖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心理应激理论为模式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为正确认识及预防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高校的86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攻击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人格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及宽恕性水平的大学生总攻击行为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l),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均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结论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家庭教养及人格是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