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吴青红  阮水良 《浙江医学》2014,(12):1053-1055,107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10只)。正常组全程饲以普通饲料,另两组均给予高脂饮食。6周后每组各处死2只大鼠,验证NAFLD造模成功后,给予吡格列酮组大鼠10mg·kg-1·d-1吡格列酮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6周后处死并留取肝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血红蛋白氧合酶(HO)-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大鼠肝组织病变改善,MDA的含量显著下降,且该组肝脏组织内HO-1表达较正常组、模型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诱导NAFLD大鼠肝脏组织内HO-1的表达,减弱氧化应激,可能是其改善NAFLD病理变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旗来  金丽娟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59-1160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高血压合并肥胖的降压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肥胖的61例患者(糖尿病患者除外)分成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在原来降压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艾丁)15mg,每天1次;另一组为对照组继续原降压方案治疗。结果4周后治疗组血压的变化为收缩压治疗前(154.17±10.66)mm-Hg,治疗后(144.65±9.42)mmHg;舒张压治疗前(99.69±7.83)mmHg,治疗后(89.26±7.47)mmHg。对照组血压的变化为收缩压治疗前(155.78±9.86)mmHg,治疗后(153.26±10.71)mmHg;舒张压治疗前(99.39±6.7)mmHg,治疗后(95.39±7.66)mmHg。治疗组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高血压合并肥胖者有一定的协同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蕊  于磊  徐珽   《四川医学》2018,39(6):658-662
目的对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借此筛选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较为合适的药物。方法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纳入采用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相关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其中4篇为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照,4篇为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1篇为吡格列酮、维生素E、安慰剂三组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1)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脏纤维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1.01,1.95));(2)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26,2.58));(3)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减少肝脏脂肪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6,95%CI(1.39.2.49));(4)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82,95%CI(-1.17,-0.47));(5)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3.39,95%CI(-5.23,-1.55)),吡格列酮联用维生素E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9,95%CI(-0.49,1.28))。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共67例退出试验,对照组48例退出试验。共有6篇研究报道了吡格列酮的药物38例不良反应/事件,吡格列酮组发生2例,对照组共发生17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未做详细描述。报道最常见为皮肤组织、体质量增加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吡格列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使用中,吡格列酮与安慰剂、维生素E比较,在改善肝功能、肝组织学、降低血糖等方面有较为明显优势。基于目前现有证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在肝纤维化、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脂肪样变治疗时可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4.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G)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方法168例经B超及CT诊断为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PIG)与对照组(CON)各84例,PIG组予以PIG15 mg/d,早餐前30 min口服,疗程6个月;CON予以维生素E片100 mg/d,疗程6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各组血脂、血糖、肝功、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肝/脾CT值等指标的变化,及NAFLD超声形态学的改善情况。结果相比于CON组,PIG组3个月末体质量指数(bodymass index,BMI)、ALT、GGT下降,肝/脾CT值升高(P〈0.05),FINS、HOMA-IR下降(P〈0.001);PIG组6个月末TG、TC、LDL下降(P〈0.05),BMI、ALT、GGT、FINS、HOMA-IR、CPR下降,肝/脾CT值升高(P〈0.001)。PIG组的总有效率3个月末为46.4%(P〈0.05)、6个月末为95.2%(P〈0.001)。两组在安全性上无差异。结论PIG可有效降低NAFLD患者的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PIG治疗NAFL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等。如何治疗这类疾病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近来研究发现,吡格列酮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1,2],对心血管疾病有潜在的预防作用[3]。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血管疾病与吡格列酮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园园  纪易斐 《实用全科医学》2011,9(6):895-895,916
目的临床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5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30 mg,1次/d,对照组给予除噻唑烷二酮类以外的其他降糖药物治疗,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脂及脂肪肝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在控制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及改善肝功能、血脂、脂肪肝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在血糖下降的同时,可明显改善肝酶学的异常,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B组,每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降糖治疗,A组25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检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血脂、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肌酐等指标.结果 (1)两组治疗后FPG、HbA1c和血脂三项均有所下降(P<0.05),但A组效果优于B组(P<0.05).(2)A组治疗后IAI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量、肌酐、尿素氮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B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血糖,并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的24h尿蛋白,降低肌酐、尿素氮,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对血压和血脂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益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于我院住院就诊的CHD患者共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吡格列酮口服.疗程8周.结果 伴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服用吡格列酮后,血脂、血糖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各时段胰岛素浓度差异没有显著性,而SI却在治疗后有所增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于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疗效肯定,也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吡格列酮对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外周胰岛素敏感度(SI)、血脂、体质指数(BMI)等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接收规范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吡格列酮,随访观察半年。结果①两组降压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后,血脂、BMI均下降,SI升高,而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变化不显著。结论吡格列酮可引起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脂、BMI下降,并增加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的治疗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孙曙光  李才锐  周智广  姜德咏 《疑难病杂志》2007,6(4):201-204,F000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早期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非肥胖性糖尿病(NOD)雌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吡格列酮干预组(n=10)。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干预组用加入0.02%吡格列酮的饲料喂养。2组分别在4周时和12周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并制作组织切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干预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皮细胞凋亡数目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抑制NOD雌鼠视网膜细胞凋亡,对视网膜的神经元病变和微血管病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生理盐水处理组(模型组)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乌司他丁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乌司他丁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含乌司他丁(4×104 IU/kg)的生理盐水2 mL,于第8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脂肪沉积评价;取血备于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ALT 及AS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证实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成功.乌司他丁治疗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血清ALT及AST水平介于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ALT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 05;AST值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 05;光镜下观察乌司他丁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较模型组轻.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控制高脂饲养大鼠血脂升高,保护肝脏功能,从而抑制NAFL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顶一颗珠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形态和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阐明头顶一颗珠提取物干预NAFLD的可能机制。方法:四氯化碳溶液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中和高剂量头顶一颗珠提取物组,多烯磷脂酰胆碱组(n=10)。低、中和高剂量头顶一颗珠提取物组提取物用药浓度分别为0.50、1.00和2.00 g·mL-1,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用药浓度为0.2 g·kg-1。用药4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质量和肝湿重,计算肝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的质地弹性、颜色和形态;计算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及坏死积分;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大鼠肝脏GRP78蛋白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GRP78 mRNA 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光镜下模型组大鼠肝脏形态结构明显异常,肝指数、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积分升高(P<0.05),GRP78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头顶一颗珠提取物组大鼠肝脏肉眼及微观形态不同程度好转,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及坏死积分、血清TNF-α、IL-1和IL-6水平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中GRP78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 (P<0.05或P<0.01)。结论:头顶一颗珠提取物可能过下调大鼠肝组织ERS通路相关分子GRP78的表达抑制或阻断ERS,从而减少脂质合成,加速其分解,发挥抗NAFLD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姜黄素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内质网应激(ER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衣霉素诱导ERS的肝损伤模型,测定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肝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Bip) mRNA表达及半定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GRP78/Bip蛋白水平,并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姜黄素能降低衣霉素诱导ERS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提高肝组织匀浆中SOD、GSH活性;同时姜黄素能明显抑制肝组织中GRP78/Bip mRNA和蛋白的表达.HE染色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病变范围与程度,使炎细胞浸润减少.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对ERS诱导的肝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张学松  张谢  叶桦  宋毓飞 《浙江医学》2018,40(4):325-328,332
目的探讨二氯化钴(Cocl2)诱发急性化学缺氧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影响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trol组)、高脂饮食组(HFD组)、高脂饮食+Cocl2缺氧处理组(HFD+Cocl2组),每组10只;喂养8周后收集3组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TG、TC、ALT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FGF21的含量;HE染色、三色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Q-PCR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FGF21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FGF2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X-盒-结合蛋白-1(XBP-1)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FD组、HFD+Cocl2组小鼠血清中空腹血糖、TC、ALT、FGF21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肝脏内纤维化程度加重,肝脏组织TIMP-1、FGF21mRNA以及FGF21、p-JNK、XBP-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与HFD组比较,HFD+Cocl2组小鼠血清中TG、ALT、FGF21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肝脏组织TIMP-1、FGF21mRNA以及FGF21、p-JNK、XBP-1蛋白表达均进一步增加。结论Cocl2诱发急性化学缺氧可加重非酒精脂肪肝小鼠的肝脏损伤,上调FGF21的表达;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是缺氧诱导脂类代谢障碍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匹格列酮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的预防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组(40只)、匹格列酮组(4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给予从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匹格列酮组在给予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的同时,给予匹格列酮(5mg·kg^-1·d^-1)。于5周及10周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并分别处死每组一半大鼠,取肝脏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模型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63.0±9.9)、(84.0±10.6)和(82.0±12.5)、(163.0±21.4)U/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5);5周后,45%(9/20)大鼠发生肝脂肪性变性;10周后,90%(18/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50%(10/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匹格列酮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48.0±8.6)、(64.0±7.9)和(62.0±13.6)、(83.0±16.1)U/L,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升高(P均〈0.05);5周后,30%(6/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10周后,70%(14/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30%(6/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结论匹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鼠实验性酒精性肝病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左旋肉碱对脂肪肝患者血脂、肝酶、肝脂肪变、体脂的影响。方法:用自身对照法对某社区32名脂肪肝患者进行3个月的膳食干预。受试者保持原有饮食、生活习惯,每日服左旋肉碱片2次,每次2片。测量比较干预前后血脂、肝酶、体脂、肝脂肪变的变化。结果:3个月膳食干预后,受试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分别较干预前也明显下降(P<0.01),HDL较干预前也明显升高(P<0.01),且受试者体质量、体脂指数、腰围、腹围、臀围、腰臀比分别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对受试者皮下脂肪厚度(臂部、背部、腹部)分别较干预前也明显下降(P<0.01),肝/脾比值明显升高(P<0.01),并且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产生。结论:以左旋肉碱作为膳食补充,可以调节脂肪肝患者血脂、降低肝酶、改善肝脂肪变性、减轻患者体质量,并且此法是方便可行、宜长期采用的营养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过程中内质网应激标志物葡萄糖调节蛋白78的表达变化,探讨内质网应激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饮食诱导NASH模型,检测血清ALT、AST、FFA、TG和肝组织MDA的变化,用RT-PCR与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NASH形成过程中肝组织GRF78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NASH组大鼠血清ALT、AST、FFA、TG和肝组织MDA水平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肝组织GRP78基因和蛋白表达也随NASH加重而增强,16周时升高最为显著(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GRP78表达增强,启动内质网应激,导致脂质异常沉积,其可能与NAsH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