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不同孕期开始驱梅治疗对新生儿血清RPR结果的影响。方法结构式问卷收集孕妇人口学资料,妊娠早、中、晚期首诊者检测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双阳性者,以RPR 1∶4为界,将孕妇分为A(孕妇RPR≤1∶4)、B(RPR≥1∶8)两组,按方案统一给予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血清RPR检测。结果共有梅毒孕产妇201例及其新生儿202例,其中A组180例,B组21例。治疗结果显示:同样孕早期起始治疗者,A组新生儿RPR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治疗者,A、B两组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R≤1∶4的孕产妇,孕早期、孕中期起始治疗,其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晚期起始治疗者(P0.05)。而RPR≥1∶8的孕产妇,不同孕期起始治疗,其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RPR≤1∶4的梅毒孕妇,影响新生儿RPR阳性率的是起始治疗时间,而不是孕妇RPR滴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妊娠期梅毒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6月—2022年6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的580例孕妇,分为A组(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梅毒孕妇,其中A1组孕期初次诊断梅毒感染并接受2个疗程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的孕妇;A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给予1个疗程苄星青霉素;A3 TPPA阳性、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拒绝治疗)、B组(不规范治疗的梅毒孕妇)、C组(未治疗的梅毒孕妇)。比较A、B、C 3组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围产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3组孕妇年龄、分娩方式和所生婴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总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分别是11.39%(50/439)、24.59%(30/122)和63.16%(1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的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在18个月龄内均转为阴性。结论梅毒感染的孕妇接受2个疗程苄星青霉素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2例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母婴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总结患儿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的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70例梅毒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其中出生胎儿中诊断为神经梅毒患儿22例,先天性梅毒发生率1.01%。将22例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母亲设为观察组,2148例非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母亲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的高危因素。结果:产妇居住地、产前母婴健康档案建立、孕前健康体检、孕前梅毒感染史、感染梅毒后是未进行规范驱梅治疗为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居住农村、产前母婴档案不健全、孕前健康体检不规范、孕前有梅毒感染史、确诊感染梅毒未行规范治疗为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不同年份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性梅毒患儿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的先天性神经梅毒患儿采用青霉素规范治疗3周,患儿临床症状消退,随访2年,20例患儿TPPA、RPR均转阴,临床治愈,1例患儿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未未改善,家长拒绝继续治疗于4周后死亡,1例患儿经5周治疗后未愈,继续治疗。结论:孕妇产前、孕中进行充分的健康诊断治疗工作,采取措施避免新生儿发生先天性梅毒感染,对新生儿先天性神经梅毒感染患儿采取规范治疗,患儿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科室妊娠梅毒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其中梅毒规范治疗患者86例列为治疗组,未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3例(3.49%)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68,P=0.002);治疗组发生5例(5.95%)不良新生儿结局,低于对照组6例(26.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8,P=0.003);治疗组新生儿RPR全部转阴,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44.4.4%)转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8,P=0.013)。结论:对合并梅毒妊娠患者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关键的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区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的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的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的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5,(6):90-93
目的:探究与分析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对母婴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晚期妊娠合并梅毒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入院的30例晚期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情况及孕妇血RPR滴度与先天性梅毒儿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妊娠结局为足月产、早产、死胎死产及产褥感染相比组间均具有明显差异(χ2=4.34,P0.05;χ2=4.19,P0.05;χ2=3.91,P0.05;χ2=3.9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预后为正常新生儿、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性梅毒儿、潜伏期梅毒儿及新生儿死亡相比组间均具有明显差异(χ2=9.67,P0.05;χ2=5.25,P0.05;χ2=5.11,P0.05;χ2=5.28,P0.05;χ2=4.56,P0.05;χ2=4.56,P0.05)。观察组孕妇血RPR1∶8与观察组孕妇血RPR1∶8发生肝功能异常与骨损害相比组间有明显差异(χ2=5.66,P0.05;χ2=5.47,P0.05)。结论: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期梅毒可对母婴健康造成影响,对梅毒行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可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机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与否将其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人数分别为89例和30例.同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即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8例、32例、29例,治疗的时机分别为孕周在12周以下、孕周在13~28周以及孕周在29周以上,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对整个围产期进行随访,了解所有患者的围产结局情况,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母婴RPR滴度及其Apgar评分.结果: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或者是红霉素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之后,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7.14% (2/28),21.88%(7/32),31.03%(9/29);患者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6%(26/28),78.12%(25/32),68.97%(20/29);新生儿在梅毒的发生率上分别为0(0/28),15.63% (5/32),20.69%(6/29);在新生儿的Apgar评分(1min和5min)以及母婴RPR滴度上,早孕组要比中孕组和晚孕组更占优势,而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各项情况相比,前者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亚组患者在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足月分娩率、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母婴RPR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妇应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这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同时促进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4.
83例妊娠隐性梅毒患者所产新生儿血清学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建中  李继科 《中国性科学》2011,20(4):28-29,44
目的:分析报告我院2005年7月~2008年8月期间,经过治疗后的83例妊娠隐性梅毒患者所产84例新生儿的追踪观察.方法:对84例新生儿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实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及其滴度的检测,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跟踪,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4例新生儿出生时TPPA均阳性,RPR滴度从阴性...  相似文献   

15.
彭枫  杨宏 《中国性科学》2013,22(7):33-36
目的:探究先天性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现状及干预对策。方法:对壁山县人民医院2007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509例梅毒孕妇进行产前干预,并对新生儿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olidim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以检测先天梅毒,对疑似梅毒患儿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进一步确诊,确诊后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及治疗,并分析产前有效干预对策。结果:我院2007年至2011年共检出梅毒患者5000例,2007年至2011年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2%、2.4%、2.7%、2.8%及3.0%,平均发病率2.6%,经趋势卡方检验,梅毒发病率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509例妊娠梅毒产妇共生产536例新生儿,其中4例(0.7%)死亡,62例(11.6%)早产,37例(6.9%)皮疹,182例(34.0%)TRUST及TPPA试验均阳性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寒颤、恶心、呕吐、哭闹不安等症状,2007年至2011年新生儿发病率分别为37.5%、36.1%、33.3%、32.4%及30.7%,经趋势卡方检验,先天梅毒发病率逐年下降;182例患病新生儿均接受治疗及随访,12个月内TRUST及TPPA检测均转阴。结论:实行产前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配合产后新生儿护理及家属指导,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效果良好。为从根本上降低梅毒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应做好合理宣教、产前筛查及干预,从而保护妇女及儿童的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和19S-IgM-TP ELISA检测4种不同方法对可疑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诊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上述4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对罹患梅毒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2周,分析4种方法在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四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TRUST法和19S-IgM-TP ELIS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3.75% (51/80)和75%(60/80);TPPA法(76/80)和TP-ELISA (78/80)检出阳性率为95%和97.5%,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9S-IgM-TP ELISA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TRUS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9S-IgM-TP ELISA检测阴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法(P<0.05),而TRUST检测阴性率则明显高于TP-ELISA法和TPPA法(P<0.05).结论:4种检测方法筛查梅毒各具优势而且具有潜在的联合应用前景,其中19S-IgM-TPELISA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治疗的早诊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治疗后血清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26例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驱梅治疗1年后血清痊愈或血清固定发生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年龄、病期、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26例患者中,154例(68.1%)血清痊愈,72例(31.9%)发生血清固定,随着病期延长,血清固定发生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OR=2.517,95%CI:1.159~5.464)、初始RPR滴度≤1:16(OR=4.370,95%C1:1.311-14.562)和非苄星青霉素治疗(OR=4.959,95%CI:1.650-14.901),而与血清学痊愈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患者和年轻患者(≤25岁)(均P〈0.05)。结论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RPR基线滴度、治疗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