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参与式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牙周健康状况及相关知识、行为的影响,探索适合大学生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不等比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昆明理工大学40个宿舍(教育组、对照组各20个)共240名学生.教育组学生在专题小组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形式的参与式口腔健康教育,同时提供专为口腔健康教育设计的阅读材料,使用统一提供的牙膏、牙刷和手动牙线;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在健康教育后,比较2组学生牙周健康状况、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改善情况.结果 3个月后,教育组学生的软垢指数(0.89)、牙石指数(0.23)、牙龈指数(0.21)明显低于对照组(1.56,0.73,1.17)(P值均<0.05);教育组学生每天刷牙的次数以及每次刷牙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值均<0.01);刷牙方法、牙周疾病等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教育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参与式口腔健康教育方法能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口腔卫生状况,提高参与者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学校口腔卫生工作方向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某高校2010级新生240名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口腔保健知识、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25项内容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提高幅度分别为25.821,0.76,18.57个百分点,且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应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多种方式的长期口腔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了解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探索适合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师范大学1 608名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认知及口腔保健行为问卷调查.之后试行既定的高校口腔健康教育模式.教育结束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教育前后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在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方面,除牙龈出血的主要病因、睡前刷牙的重要性、更换牙刷时间≤3个月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不太明显(P值均>0.05),其余问题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口腔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吃糖/零食习惯报告率升高(x2=7.46,P<0.01);在获取口腔保健知识途径方面,学校、医院宣传栏途径提升明显(x2值分别为11.46,12.99,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的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良口腔习惯的问题.采取多方位的校园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强大学生口腔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4.
了解乌鲁木齐市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现状及其健康教育效果,为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选取乌鲁木齐市5所小学的一、二年级共1 059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印发口腔健康教育资料和开设专题口腔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口腔健康教育,以问卷调查方式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在口腔健康知识方面,健康教育后小学生对龋病、六龄齿的重要性和定期口腔检查必要性的认知率比健康教育前分别提高了28.62,44.00和34.56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0.27,411.31,259.28,P值均<0.01);在口腔健康行为方面,健康教育后小学生刷牙次数、刷牙用时和刷牙方式等口腔健康行为与教育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值均<0.01).结论 增强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对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改善是行之有效的.应将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孕妇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评价其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制定孕期及孕前口腔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某区级妇幼保健院整群抽取处于孕中期的妇女共300人。在干预前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的基线调查。在孕妇常规的产前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20 min有关口腔健康知识的内容,并于课后进行快速效果评估。在2个月后对同一人群进行随访,了解其口腔保健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孕妇的各项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均有了显著提高,知识总平均分从干预前的63.48分上升到86.03分,及格率为从63.09%上升到91.6%;刷牙方式、时间、饭后漱口、及时进行口腔检查等多项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有显著提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本人的文化程度及其配偶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孕妇口腔健康知识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产前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孕妇口腔健康的知信行水平,倡议将孕期口腔健康教育列为围产期保健及牙病防治的重点项目,探索产科及口腔科跨部门合作的孕期口腔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天津市藏族中学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利用主题班会、展板、志愿者宣传等形式对师生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采用自填试问卷调查。结果相比基线水平学生对结核病核心知识的知晓率由45.2%提高至59.6%(χ2=174.17,P<0.01),教师由43.4%提高至69.8%(χ2=74.35,P<0.01)。教师对学校结核病管理的知晓率由基线的61.5%提高至71.9%(χ2=2.48,P=0.12)。师生对肺结核的正确态度和就医意识,均比干预前有所提高。主题班会、志愿者和宣传展板均是师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结论校内综合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师生对结核病的认知,但应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7.
了解青海藏族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为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青海省在读藏族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404人)、后(403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结果 健康教育后藏族大学生对艾滋病流行及危害认识均超过8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有所提高(P值均<0.01),对艾滋病感染者歧视态度明显下降(P值均<0.01),对婚前性行为认可率有所下降(P<0.01),支持安全性行为者提高了39.5个百分点(P<0.01).结论 青海藏族大学生艾滋病及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多途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可明显提高藏族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应在其他民族地区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8.
高唐县中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殷会芳  杜燕飞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31-213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口腔卫生工作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139名中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19项内容,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初中学生开展系统的口腔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口腔保健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探索学生防治龋齿的有效途径。方法选择研究要素基本相同的2所学校所有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210人)和对照组(240人),对实验组学生及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问卷对小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口腔卫生基本知识知晓率、正确刷牙率分别从79.52%,60.95%上升到89.71%,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龋患率、龋均分别从48.57%,1.81下降到22.5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保健健康干预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纠正不良行为,降低患龋率。  相似文献   

10.
12岁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健康教育对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口腔卫生的影响. [方法]选择小学6年级12岁儿童共1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60名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并课间在学校老师监督下用BASS法刷牙1周,对照组60名不作任何口腔健康教育及刷牙指导,两组均在干预前后行口腔健康问卷测试、菌斑染色测试和菌落计数. [结果]在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方面,实验组在关于牙龈炎和龋齿的病因、含氟牙膏的作用和使用率、刷牙的频率等回答正确率都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对含氟牙膏的作用认识升高了67.7%.实验组的菌斑指数在干预后下降了2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菌数在干预后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口腔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有效改善儿童口腔的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1.
钟微  黄佩贞  甘标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40-1542
评估窝沟封闭健康教育效果,为儿童窝沟封闭健康教育计划和内容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海珠区24所小学.在抽中的各小学二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的学生和家长参加问卷调查.结果 944名家长和955名学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大部分被调查家长(98.62%)听完讲座后有所收获或收获很大,94.39%的家长能够了解窝沟封闭的必要性,77.97%的家长表示会带孩子做窝沟封闭,家长和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6.10%和84.84%.对学生而言,学校教师和社区医生在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口腔医生/护士(x2=28.739,P<0.01);对家长而言,学校老师的讲座效果明显差于其他授课教师(口腔医生/护士、社区医生),在窝沟封闭必要性认识和是否会带孩子去做窝沟封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7.469,34.47,P值均<0.01).结论 窝沟封闭健康教育应根据授课对象类型,合理选择授课教师;社区医生开展窝沟封闭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正畸患者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正畸治疗中 ,固定矫治器以其高效和精确性而成为临床最常用的矫治器 ,但在矫治中也伴有一些不良问题出现 ,患者在正畸治疗期间 ,可能因为口腔卫生不好而出现牙釉质脱矿和牙龈炎[1,2 ] ,不但影响矫治的顺利进行 ,而且有损口腔健康。因此 ,正畸医师必须充分重视对这一特定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本文通过对 2 0 0 2年 1~ 6月在我科治疗的正畸患者治疗前后口腔卫生行为改变的调查 ,评价对正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口腔卫生行为的改变 ,并探讨促进正畸患者口腔健康应采取的措施。对象与方法1 对象 选择 2 0 0 2年 1~ 6月门诊戴固定矫治器治…  相似文献   

13.
杨春雷  陈薇  郭燕萍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648-649,679
目的为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方法选择两所中学初一学生共826人,3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共972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专项健康教育培训及开展各种相关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干预措施。采用问卷调查及口腔健康检查的方法,进行干预前后学生口腔卫生知识行为及口腔卫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经过两年健康教育,学生口腔知识及行为较健康教育前有了明显提高;学生患龋率、龋均与干预前无明显差异。牙周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干预前。结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对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改善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对幼儿家长实施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索适合幼儿家长的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方法,为制定幼儿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3年9月对两所幼儿园共150名4岁年龄组的幼儿家长进行基线调查和对幼儿进行口腔体检,针对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较为淡薄、口腔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及幼儿患龋率较高等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经过一年的干预后,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和对幼儿进行口腔体检,并将干预前后调查和体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教育前后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结果显示,13道相关知识题中有10道题存在显性差异,幼儿的患龋率从干预前的53.0%,下降到干预后的52.0%。结论对家长实施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增强其保健意识,可以控制和减少儿童龋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李刚  秦卓  晋耘 《中国校医》2001,15(2):98-99
为评价县乡小学生在课堂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 ,我们于 1998年 6月 13日分别对富县县乡两所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评价对象 选取陕西省富县 ,县小学 (城关小学 )二年级学生 114名 ,乡小学 (茶坊小学 )二年级小学生 48名 ,共 16 2名 ,于1998年 6月 13日分别进行课堂口腔健康教育。1.2 评价内容 除性别、年龄、城乡等一般情况外 ,还包括刷牙时间、刷牙方式、保健牙膏、保健牙刷、定期检查、益牙食品等 6个项目。1.3 评价方法 由口腔专业人员按照高露洁全球口腔健康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状况调查,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某高校不同年级、专业在校学生1 131人,在健康教育综合措施前后进行相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态度和行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由健康教育干预前的16.3%(124/763)提高到干预后70.9%(261/368);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由干预前32.4%(36/111)上升至干预后58.6%(17/29);"输血途径传播"方式,干预前后的回答正确率均较高(87.0%和90.2%);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中的"蚊子叮咬"、"共同进餐"方式是否能传播HIV,知晓率由干预前11.9%、11.0%上升至干预后的55.2%和74.5%;干预前后反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47.7%和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上干预后均有所改善;有12.4%(140/1 131)的学生发生过性行为;男男同性性行为发生率8.6%(39/456);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57.7%)和网络(67.8%);89.4%的学生希望获得相关知识,88.6%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结论三明市此高校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水平仍较低,应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制定更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某高校1027名大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相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基本知识、避孕知识、预防知识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大学生"宿舍留宿异性"、"多性伴"、"交易性行为"正向态度分别上升到68.6%、82.8%和86.0%(P<0.05或P<0.01),29.4%的大学生认可在校发生性行为。干预后,登陆色情网站(33.4%)、看色情书籍(36.6%)、看色情影碟(44.3%)等与性有关的行为均有所降低。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广播宣传、网络宣传、展板展示、发放宣传资料等综合干预,是有效的健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81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童口腔保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家长都有口腔保健的常识,但对龋齿的饮食预防认识欠缺;通过此次健康教育,认识有所提高,大多数家长在此次健康教育活动中认识到了有效刷牙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前后能够督导幼儿坚持早晨和睡前刷牙,能够做到有效刷牙的幼儿人数有所增加(χ2=4.2395,P=0.039 5)。结论:学龄前儿童预防龋齿的健康教育活动应以学校和家庭为主,教育的内容应重点放在饮食干预上,并且需要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并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三明市二中初一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实验的近期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口腔知识,卫生行为和口腔卫生状况均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口腔保健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方法:以371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对学生进行口腔保健相关知识和态度方面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后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平均得分由教育前的12.1分提高到17.8分(满分19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教育后对口腔保健及其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电化教育、文字教育和讲座是学生最希望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方式。结论:在幼儿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有关口腔保健的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和有效,对增加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树立与口腔保健有关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为他们今后在托幼机构的工作中,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