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1].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2.
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大,而头皮静脉却清晰可见。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行穿刺时的第二选择。本文将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经验作相应介绍,并与经肘部静脉置管作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3.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建立了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可长期留置,能减少静脉炎发生[1]。常规选择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但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血管空间较小,常常只可见1条或2条。作者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入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的1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前臂静脉留置PICC,如穿刺失败,再选择肘部静脉,使血管选择空间增大,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对前  相似文献   

4.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以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高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耐高渗、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和给药。PICC置入首选肘部静脉,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不易置管,而颞浅静脉却清晰可见。经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以及各种严重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输入高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耐高渗、留置时间长的特点,保证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和给药[1].PICC置入首选肘部静脉[2],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不易置管,而颞浅静脉却清晰可见.经颞浅静脉穿刺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建立了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可长期留置,能减少静脉炎发生[1].常规选择肘部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但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血管空间较小,常常只可见1条或2条.作者对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入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NICU)的1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前臂静脉留置PICC,如穿刺失败,再选择肘部静脉,使血管选择空间增大,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对前臂肘部下行静脉留置PICC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将收住NICU的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远心端静脉(手背、手腕、前臂正中)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52例患儿均为一次穿刺置管成功;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均达到上腔静脉;计划性拔管44例,其他原因拔管包括机械性静脉炎3例,导管折断2例,导管漂移2例,堵管1例。结论经外周远心端静脉置入PICC便于操作且能更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不同部位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护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PICC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研究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有20例低出生体重儿置入PICC导管20根,以提供静脉营养、抗感染治疗、血管活性药物.急救是放置PICC导管的常见原因,经腋静脉置管导管平均放置(14.00±1.50)d,经肘部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置管导管平均放置(24.00±8.19)d,不同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患儿造成的不良刺激,贵要静脉置管系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73例经肘静脉穿刺失败的新生儿改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73例新生儿经腋静脉穿刺全部成功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论:新生儿腋静脉暴露较为清楚,可作为肘静脉暴露不佳时的备用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联合使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74例,其中UVC与PICC联合组36例,留置针联合PICC组38例,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相关感染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UVC联合PICC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留置针联合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体重降至最低时间、体重达2000g时间、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率、住院总天数、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作为NICU中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维持静脉通路的主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研究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极低体重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保证了对危币硬肠道畸形纠正术后新生儿的静脉给药和静脉高营养,但临床上发现部分患儿肘部静脉显露不明显,穿刺难度较人,采用经头皮静脉穿刺置入PICC可以作为肘部静脉无法进入的第二选择。我科分别经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穿刺置入PICC,经临床对比认为右侧耳后静脉可以作为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第一选择,并对2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作相应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开放的最佳途径,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即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而且并发症少.我科2012年8~2月行20例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本文将置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后的并发症与对策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型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0例重型脑损伤患者由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长度为穿刺点至脐上2~3 cm,使其尖端位于下腔静脉.结果 除1例穿刺局部少量出血、1例堵管外,其余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置管时间6~146 d.结论 对于不宜行肘部静脉或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重型脑损伤患者,可行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22例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作为A组,20例选择下肢静脉置管作为B组。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分析异位原因及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结果 A组置管到位率72.7%,B组置管到位率95.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在导管尖端到位方面明显优于上肢静脉,但两者在留置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所以,笔者尝试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因缺乏肘部静脉而需插管治疗的患者的难题,2002年2月—2008年12月共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426例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下肢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置管与置管期间最后1次X线导管尖端位置以及相对应时间的体重及身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移位呈负相关(r值为-0.432,-0.6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相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相关。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每增加100 g,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33个椎体;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每增加1 cm,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55个椎体,若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定位的频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作为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时闻、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 对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PICC或外周静脉留置针共为40例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观察期间NICU应用PICC导管的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PICC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长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为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营养通道,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给低出生体重儿造成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