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
浦肯野纤维与非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但有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长QT综合征以及Brugada综合征.目前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浦肯野纤维病变在这些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工作心肌的病变不明显,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部分病人中不能检查出器质性心脏病.本文着重介绍此类室性心律失常与浦肯野纤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常见,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频发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先后发现了几种与心律失常性猝死有关的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等.  相似文献   

5.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记录到心电图,而无法确诊。经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与复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并确定其发生机制与折返途径,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经食管心房调搏偶尔也会诱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但一般不会诱发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除非预激伴快速性房颤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一.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绝大多数由折返激动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例(81%),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92例(7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9例(4.88%)、心室颤动(室颤)17例(2.12%),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肌缺血的加重而升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年生存率不足10%.结论 冠心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希氏-浦肯野系统电冲动与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以针电极探查 2 5只犬心脏希氏 浦肯野系统 (HPS)的电冲动 ,观察其与缺血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自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早激动点 ,其双极电图以Q波为起始 ,源于HPS者HPS电位在前 ,源于心肌者HPS电位在后。自发HPS电冲动未向周边传出时 ,仅见局部电图异常 ;向周边传出时 ,则触发或驱动室性早搏、单形与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初期心脏电图有序 ,终末期心室电冲动分离 ,而HPS电冲动频率最快 ,提示起关键驱动作用。室性心律失常体表QRS波窄者提示起源于HPS或经HPS快速传导 ,QRS波宽者多起源于心肌 ,也见起源于HPS伴有心室内或束支缓慢传导。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多个起源点 ,也见于单个起源点伴有冲动传导的逐搏变化。结论 :HPS电冲动参与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触发和维持 ,以HPS电冲动为指导 ,可望改进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技术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抢救心肺复苏中持续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肺复苏过程中,多合并心功能不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一旦发生,须积极处理。除心肺复苏常规步骤外,及时有效处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步骤。本文报道胺碘酮对抢救心肺复苏中持续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3年和2004年Mohler等发现了细胞膜锚蛋白基因ANK2(ankyrin-B)突变导致一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特发性心室颤动、儿茶酚胺依赖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而并不都伴有QTc延长。因ankyrin-B除在心脏多种细胞均有表达外,多种器官多种细胞也均有表达,故人类ankyrin-B突变可能是引起除心律失常外,尚有其他组织器官功能异常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迷走神经除支配心房、房室结外,也支配心室,调节心室收缩及电生理活动。迷走神经功能异常是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状态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迷走神经刺激可提高心室颤动阈值及有效不应期,拮抗交感神经对心室的作用、调节心室NO释放及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显著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如进行深入研究,迷走神经刺激有望成为临床防治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发生在缺血性、瓣膜性、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心肌病等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例,易引起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室颤动,预后严重。然而,室速可以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人身上,这个发现首先由Gallavardin报告。现已发现室速患者中10%左右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80年代一些学者使用“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这个名词,意指发生在无明确心脏病亦无致心律失常因素  相似文献   

12.
调节束是右心室的腔内结构,连接右心室间隔和游离壁的前乳头肌,其内走行有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起源部位,也称浦肯野介导心律失常。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到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触发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左束支阻滞型,额面电轴朝向左上,胸前导联R/S移行多大于V4导联。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及特发性心室颤动,理想的消融靶点前可标测到浦肯野电位,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可显示调节束走行,有利于导管贴靠的稳定性及有效消融。  相似文献   

13.
心脏钙释放通道疾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可分为两大类 :原发性心电疾病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原发性心电疾病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一类以心电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心室颤动、儿茶酚胺介导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CPVT)、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则是心肌病伴发室性心动过速 ,包括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近十多年来 ,分子遗传学、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心脏病学的结合使这些疾病的分子致病机制得以阐明。到目前已知所有的原发性心电疾病都是由编码各主要离…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起源于浦氏纤维系统和右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室性早搏,治疗无结构性改变的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心室颤动,多形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减少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  相似文献   

15.
<正>如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情况下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存在分子和组织水平的异常。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既无结构性心脏病,也无任何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故不包括各种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谓特发性是相对的。未来可能找到病因。新近将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无生命威胁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有生命威胁的室性心律失常两大类。笔者  相似文献   

16.
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VES)[1],又称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心室颤动(室颤)≥2次,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2],主要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医源性(如置入ICD术后)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目前为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尤其发生在心功能不全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因此快速有效地控制交感风暴的发生,对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心室流出道、动脉瓣和二尖瓣环外,心室乳头肌也参与了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维持,起源于乳头肌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电生理学和心电图表现的特点,使用各种手段对乳头肌实施消融是这类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其治疗特点和难点与一般心律失常有所不同。现对这种类型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即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多种类型:①频率在230bpm以上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②心室率逐渐加速的室性心动过速,有发展成心室扑动或(和)心室颤动的趋势;③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出现休克或左心衰竭;④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伴晕厥;⑤特发性心室扑动或(和)心室颤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原因,约占70%~85%。因此,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预防复发十分重要。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进展作一综述。 1 药物治疗 1.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属I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于浦氏纤维和心室肌,能降低心肌自律性和兴奋  相似文献   

19.
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左心室流出道较少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均安全有效。近来我们发现1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的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并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室性心律失常(VA)起源于心脏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研究很多,希氏-浦肯野系统在VA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已被肯定。浦肯野样电位作为浦肯野系统发出的特殊电位,在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多形性)及心室颤动、器质性心脏病相关VA等的射频消融方面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