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随访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并发的传导阻滞,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预后。 方法2002 06—2005 07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经导管介入治疗89例VSD患儿,对临床资料、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89例患儿应用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67例,国产对称型VSD封堵器20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1例,pfm弹簧圈1例。术后出现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其中1例应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0天、第20天恢复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3例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次,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次,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次。 结论传导阻滞是VSD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经治疗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诊疗的关键,对心内传导系统远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应用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对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技巧。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至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介入治疗的患儿2例,因应用常规VSD封堵器封堵困难,遂选取ADO-Ⅱ进行治疗。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采用主动脉内释放,然后行左室、升主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查,如封堵器位置好,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则释放。结果 例1左室造影显示为膜周VSD,左室面7.6 mm,较大假性室隔瘤形成,右室分流口弥散,最大约2.3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为6.1 mm。导丝建轨后,7 F长鞘无法通过分流口,最后选用5F长鞘,“6 mm×4 mm”的ADO-Ⅱ封堵成功,术后心脏超声三尖瓣轻微分流。例2心室造影为肌部VSD,左室面6.3 mm,右室分流口为2 mm,上缘距主动脉16 mm。因VSD走行异常且分流口小,最终选冠脉导丝建轨成功,应用4 F长鞘,“4 mm×4 mm”ADO-Ⅱ封堵成功。2例患儿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无异常,观察5 d后出院随访,并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结论 对于一些形态较特殊的VSD,常规VSD封堵器无法成功封堵时,可选择ADO-Ⅱ进行封堵,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处理。 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血管科2002 09—2006 03经导管介入治疗VSD 108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共计22例,动态观察22例患儿封堵术前心电图(ECG)以及封堵后发生心律失常ECG的变化及其处理。 结果22例中2例在术中反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被迫中断;8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加速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伴干扰性房室分离,经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其中2例患儿1个月后才恢复窦性心律;6例患儿术后3d内出现束支传导阻滞,经治疗后3例恢复正常,3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束支传导阻滞;5例患儿术后3d内发生高度AVB,其中3例经使用激素、维生素C、果糖及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和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均在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另2例患儿经治疗后,1例于10d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术后2年时仍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1例患儿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结论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律失常多能恢复,而后期出现的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伤。对已经出现传导阻滞的患儿关键是早期治疗,适当延长术后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先天性心脏病152例中,ASD77例、PDA21例及VSD54例,经胸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条件而行经导管以封堵器封堵术治疗。结果:152例中,除3例患者因双孔或单ASD最大伸展径较大(〉34mm)而放弃封堵外,余149例患者在超声指导下封堵成功,均无残余分流,成功率为98.03%(149/152)。结论:采用封堵器封堵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时,超声心动图对于术前病例选择、术中指导监测、封堵器型号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等,均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04 10—2005 10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4例继发孔ASD,10例VSD进行术前检查筛选,术中超声引导及术后随访检查。 结果24例ASD患儿术前经TTE检测ASD直径(15.6±7.9)mm(5~26mm),所选M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9.1±5.1)mm(5~32mm),23例封堵成功。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左室面缺损为5~9mm,右室侧口的直径为2.4~6.0mm,术中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为4~6mm,10例VSD无残余分流。 结论二维及三维TTE联合应用于ASD、VSD介入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小儿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AIVR)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2年10月至2011年5月,1179例VSD患儿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行经皮VSD封堵术(室缺封堵组),术后检出AIVR 17例。在我院门诊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392例非介入治疗患儿(非介入组)以及在我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患儿988例(房缺封堵组)作为对照。比较室缺封堵组与对照组间AIVR的检出情况。对室缺封堵组9例患儿进行治疗,并对17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室缺封堵组术后动态心电图AIVR检出率高于非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次日常规心电图AIVR检出率高于房缺封堵组(P < 0.05)。室缺封堵组所有AIVR患儿封堵术后1个月动态心电图均无AIVR,随访中无不良事件发生,随访心电图无AIVR。结论 室缺封堵组封堵术后AIVR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其发生与VSD封堵有关。该病多无自觉症状,预后良好,可能无须治疗。  相似文献   

7.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 (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术后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8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450例继发孔ASD患儿接受ASO封堵术。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VB的发生率及类型,并分析与AVB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共有14例发生各种类型的AVB,发生率为3.1%,分别为Ⅰ度AVB 6例,Ⅱ度AVB 4例,Ⅲ度AVB 4例。所有AVB均发生于术后1~2 d内。14例中12例为术后新出现的AVB,2例术前为Ⅰ度AVB术后发展为Ⅱ度和Ⅲ度AVB(各1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使用过大ASO及小年龄与术后AVB的发生密切相关。AVB发生后常规应用激素等治疗,4例Ⅲ度AVB实施外科手术取出ASO。AVB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未见复发。结论 AVB是应用ASO介入治疗儿童继发孔ASD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对年龄较小患儿避免置入过大ASO是降低术后AVB的关键。AVB发生后及早给予内科或外科干预,多可于短期内恢复,术后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PBPV)术治疗婴儿和新生儿肺动脉瓣狭窄(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收治PS及PA/IVS婴儿和新生儿63例。其中危重新生儿20例(31.7%)。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S 56例,PA/IVS 7例。危重新生儿PS需先用直径2.5~4.0 mm小球囊预扩张肺动脉瓣,PA/IVS患儿需先行射频瓣膜打孔术。PBPV术所选球囊直径为肺动脉瓣环径(PVAD)1.2~1.3倍(新生儿所选球囊直径为PVAD 1.0~1.2倍)。结果 全组63例(100%)PBPV术成功。球囊径/瓣环径:1.2±0.1。右室压力明显下降[术前(104.3±32.7) mmHg(1 mmHg = 0.133kPa),术后(52.0±10.5) mmHg,P < 0.001],跨肺动脉瓣压力阶差明显下降[术前(99.2±23.5) mmHg,术后(27.7±12.4)mmHg,P < 0.001]。平均手术时间(88.1±36.2) 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16.9±11.1) min。术中6例(9.5%)出现并发症,2例心包积液,2例低氧血症,1例三尖瓣腱索部分撕裂, 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平均随访(19.0±12.3)个月,3例术后因残余中度或重度PS,3个月后再次行PBPV术。本组所有患儿肺动脉瓣仅轻度反流。结论 PBPV术治疗婴儿和新生儿PS及PA/IV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 05—2005 05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患儿80例,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VSD、PDA,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40例)和手术组(40例);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ASD及VSD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 结论单一ASD、VSD、PDA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围产期管理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例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病例的临床特点, 总结胎儿动脉导管狭窄/早闭的围产期管理思路。结果 3例孕母均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时(孕24、30和23周)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右心增大和三尖瓣反流), 进一步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动脉导管狭窄/早闭, 但未发现其他结构异常。母体在孕期未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病例1和病例2因可疑胎儿心功能不全(心血管整体评分分别为6分和5分)行急诊剖宫产, 新生儿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分别治疗56和42 d后好转出院(心功能正常)。病例3在动态观察中动脉导管狭窄程度好转, 于孕38周因剖宫产史行择期剖宫产娩一活婴。结论中晚孕期产科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对胎儿动脉导管的检查, 尤其是在发现右心增大或三尖瓣反流时;对于动脉导管狭窄的胎儿应密切监测动脉导管以及继发右心功能不全的超声表现, 可将心血管整体评分纳入评估内容。一旦诊断胎儿动脉导管早闭, 应立即分娩, 生后新生儿心功能可恢复, 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PDA患者进行回顾行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结果:11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中5例室早,表现为出血短阵室速的患者有4例患者,给予患者停止应用,患者的情况得到恢复,患者手术之后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患者的恢复情况很好。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中期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该手术后左心室的功能和大动脉的发育。 方法2000年10月至2004年3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对实施ASO后4~37(19.6±11.1)个月的16例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IVS)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6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畸形)2例。将获取的资料与正常参考值作比较。 结果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为(38.10±5.90)%,其中14例(87.5%)在正常范围,2例(12.5%)大于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9.16±7.01)%,均在正常范围。主动脉根部直径平均较正常值扩大(5.5±3.2)mm,其中14例(87.5%)大于正常值95%可信区间的上限;瓣环直径较正常值平均扩大(3.6±3.3)mm,其中10例(62.5%)大于正常值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主肺动脉直径较正常值平均小(1.3±1.5)mm,其中9例(56.25%)在正常值95%可信区间内;瓣环直径较正常值平均小(1.1±1.7)mm,其中10例(62.5%)在正常值95%可信区间内。6例存有主动脉瓣轻度反流;肺动脉瓣上狭窄极轻度3例,轻度狭窄1例;2例存有肺动脉瓣轻度反流。 结论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证实目前在本中心开展ASO治疗TGA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左心室功能良好,新主动脉根部和瓣环有所扩张,新肺动脉根部和瓣环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3.
900807 新生儿心导管术(附90例报告)/周爱卿…∥新生儿科杂志。-1989,4(3)。-112~113 90例中,男58例,女32例,平均年龄14.3天,最小为16小时。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为:紫绀伴心力衰竭38例,单纯紫绀44例,单纯心衰8例。术前纠正酸中毒,尽可能改善低氧血症,纠正心力衰竭。术前禁食4小时,同时补液。早期病例全麻26例,以后64例均予局麻。诊断性心导管术90例:切开法50例,经皮穿刺法40例。90例中共进行132次造影。经皮球囊房隔造口术27例。本组无1例在术中死亡。在插导管及造影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术后24小时内死亡1例。有28例于导管术后立即或不久进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主动脉弓离断(IAA)的发病情况,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5—2004年收治的21例IAA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21例IAA患儿年龄在12d至11岁(中位数1.5个月),男11例,女10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0.1%。其中A型18例(占85.7%),B型3例(占14.3%),无C型病例。所有病例均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及大型室间隔缺损,其它伴发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单瓣或两瓣畸形、主动脉瓣下狭窄。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0例,提示IAA或重度缩窄8例,未提示主动脉弓病变3例,漏诊率为14.3%。21例中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比较明确且患儿心功能差,未做心导管检查直接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与超声心动图一致;9例施行手术治疗;2例分期手术均为年长儿,手术效果理想;余7例施行一期根治术(6例为3个月以下婴儿,1例为5岁男孩),其中4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3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室颤、鱼精蛋白过敏和术后严重肺炎呼吸衰竭。 结论超声心动图为初步诊断IAA的重要方法,但有一定漏诊率,确诊宜结合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婴儿期治疗采取一期根治术,病死率仍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导致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死亡原因以提高患儿存活率。方法对62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病例进行分析,其中治愈602例,未手术出院20例,死亡4例,治愈率达96.16%。分析死亡病历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 4例死亡病例均发生在术后。2例不耐受手术打击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死于高血钾。1例术后手术创面活动性出血,经保守治疗时出现猝死。结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主要死亡原因是重症感染、内环境代谢紊乱、术后应激反应、喂养不当,重视预防、积极处理可降低危重病患儿的病死率。术前感染控制、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营养的改善以及术中、术后等围手术期仔细、全面的治疗、预防应激反应是患儿顺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幼女阴道异物的诊断及麻醉下用儿童窥型阴道扩张器行阴道检查术及取异物的效果,总结该病诊治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幼女阴道异物的病史、诊治过程及治疗效果.结果:9例中4例门诊曾误诊为幼女阴道炎.术前经肛查、阴道口视诊及盆腔摄片确诊4例;疑诊阴道异物5例,该5例后经阴道检查明确诊断.9例患儿在麻醉下用儿童窥型阴道扩张器行阴道检查及取异物,均顺利取出阴道异物,无一例发生处女膜及阴道壁损伤.经术后处理2~5天,均再无阴道异常分泌物排出.结论:幼女阴道异物门诊误诊率较高.应用儿童窥型阴道扩张器在麻醉下行阴道检查术可明确诊断,术中同时行阴道异物取出,疗效好,操作简单易行,术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病例筛选及封堵器选择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2-03—2006-03于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介入治疗的54例继发孔型ASD患儿,统计其术前TTE所测的ASD的形态、大 小、边缘情况等,对术前TTE测得的ASD最大径、X线测得的球囊腰径及TTE测得的球囊径分别与所用封堵器型号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并进 行TTE测得的ASD最大径与封堵器型号大小的相关性分析,计算回归方程。 结果54例均成功封堵,手术时间20~145(57.64±24.89)min,曝光时间3.1~31.5(9.22±7.41)min,住院天数3~10(5.74±1.72)d。其中有15例患 儿存在ASD单一边缘不够标准,均封堵成功。术前TTE测得的ASD最大径[4~33mm,(16.31±7.34)mm]、术中X线测球囊腰径[6.7~28mm,(19.80± 7.24)mm]及TTE测球囊径[9.6~24.8mm,(19.92±6.38)mm]与封堵器大小[5~36mm,(18.85±7.89)mm]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术前 TTE测得的ASD最大径与封堵器型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r=0.945,P<0.05),计算回归方程为:封堵器型号=1.015×(TTE测得的ASD最大径)+2.3mm 。 结论TTE的应用,使ASD介入治疗病例的筛选得到了保证。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方法,对ASD封堵器选择的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分析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在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对原因不明的肺不张、反复或持续喘息、慢性咳嗽等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男57例,女35例,年龄2个月至15岁,应用Olympus BF3c-20纤维支气管镜,在异丙酚无痛麻醉下进行病因检查和局部治疗。结果38例肺不张纤支镜术检查显示炎性狭窄、阻塞最多见,为18例(47.4%);经局部灌洗、给药治疗,2周内复张率高达76.3%(29/38)。25例反复或持续喘息患儿,纤支镜术显示炎症所致分泌物阻塞、狭窄14例,气管-支气管软化、狭窄9例,细小异物2例,经局部灌洗给药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29例慢性咳嗽中4例为支气管异物,19例为慢性支气管内膜炎,其他6例。92例患儿均采用异丙酚无痛麻醉,术中氧饱和度在0.90以上。结论儿科开展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对肺不张、反复或持续喘息性疾病、慢性咳嗽等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对支气管细小异物的诊断有独特价值。异丙酚无痛基础麻醉下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使得操作更加容易,减少了风险,增加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尿道拖入术治疗外伤性长段后尿道狭窄或闭锁的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外伤性后尿道狭窄及闭锁患者,狭窄段长度(1.5~5.0cm),平均长度2.9cm,行尿道拖入术治疗。结果:33例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7.05%(33/34).其中29例一次成功,4例因尿道狭窄复发而行1~2次腔内手术成功,1例手术失败原因考虑牵引力过大,使尿道两断端缺血坏死而复发长段狭窄。术后随诊患者6月至36月,排尿通畅。结论:尿道拖入术是治疗长段后尿道狭窄或闭锁的有效方法,我们认为:正确的术前诊断及手术指证,良好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操作,定期术后尿道扩张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宫颈癌患者卵巢移位术后3~5年卵巢功能的随访,探讨卵巢移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997~2002年我科收治的绝经前宫颈癌患者19例在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卵巢移位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3~5年内卵巢功能。结果 (1)19例患者均为绝经前患病,年龄27~43岁。平均36岁,宫颈原位癌5例,鳞癌Ⅰb期8例,Ⅰ/a期6例;(2)19例中双侧卵巢移位7例,单侧卵巢移位12例,随诊年限最长5年,最短3年,平均47.4个月;(3)术后行体外照射放疗8例,5例于放疗后6个月内出现阴遭灼热感、潮热、出汗等更年期症状,1年后症状改善3例。2例无改善(40岁以上);未行放疗的11例中有2例术后2年出现卵巢功能减退的表现(42岁以上)。结论 宫颈癌患者根治术中行卵巢移位术,可保留卵巢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效率78.95%。同时移位术较移植术简单;术后卵巢功能减退可能与年龄有关,放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与卵巢移位术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