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已证明顶叶皮层与注意(attention)功能育关。近年来本教研室的研究表明,海马的一些神元对躯体和内脏神羟刺激可发生伤害性反应,用伤害性方波电刺激腓总神经或“人中”穴尚可引起血压升高,海马出现 O 节律、顶叶皮层电去同步等觉醒反应。然而海马至顶叶皮层传出联系的报道甚少,在猴中没有看到海马有纤维投射到顶叶皮层,我们应用 H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室的电生理工作曾表明:猫大脑皮层体感Ⅱ区对丘脑髓板内核群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及针刺镇痛效应有下行调节作用。本文进一步通过大鼠的行为反应(甩尾潜伏期、嘶叫阈)证实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针刺镇痛效应有下行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观察了电针“足三里”、“中脘”、“合阳”穴对家兔胃、肠电的影响,以及侧脑室注射心得安、酚妥拉明、东莨菪硷后兔胃电的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26只兔30次实验中观察到,电针双测“足三里”穴15min 后,胃电频率比针前明显减少(P<0.05);胃电幅度及肠电的频率和幅度也有抑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脑缺血再灌流对大鼠海马FOS蛋白的诱导及电针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电针对大鼠海马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 ,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 ,频率 2~ 2 0Hz,强度以肌肉轻微抖动为准 ,持续 30min ,4h后观察海马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电针能明显加强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各区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缺血再灌流可诱导海马FOS蛋白的显著表达 ;电针信息对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功能可能会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不同穴位在针刺针麻中的特异性作用,已有很多报导,但用穴位和非穴位对比的方法,研究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资料甚少。本工作从刺激穴位和非穴位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方面,进一步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实验用20只猫,在氯醛糖麻醉下,暴露一侧大脑皮层体感区(SI区)。用同心圆针电极刺激猫对侧前足“合谷”、“腕骨”穴和  相似文献   

6.
针刺穴位对脑电图是否有特异性的影响,过去的报道还不一致。本工作以家兔自发脑电活动和重复内光引起的脑电节律同化反应为指标,探讨穴位与大脑皮层功能的联系及有关的神经机制。 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单极引导清醒家兔右额叶,右运动区、双侧枕叶皮层脑电活动,通过测定皮肤低阻点定“内关”穴。用低频低强度电针刺激,电针过程动物保持安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慢性应激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连续接受21d各种不同的应激,平均每种应激使用2~3次。电针组模型建立后中止刺激,给予电针“三阴交”穴和“百会”穴.连续电针21d。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和电针。第42天将3组大鼠处死取脑。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区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P〈0.05),染色变淡;电针后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所增加(P〈0.05)。结论电针可上调nNOS在大鼠海马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在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三碘季铵酚制动的家兔进行实验,观察比较了分别电刺激“人中”、“承浆”和“印堂”穴区对隔神经传出放电活动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刺激“人中”穴区影响膈神经放电的机制。虽然刺激上述三个穴区可引起相似的膈神经放电效应,但刺激“人中”穴区还能引起特异性的效应,表现为连续弱刺激引起兴奋效应,连续强刺激引起抑制效应;吸气相短串刺激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辰电针对大鼠脑内甲脑啡肽和亮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时间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本文观察了不同时辰电针对大鼠延桥脑、下丘脑、海马、中脑、纹状体和皮层等脑内甲脑啡肽(MEK)和亮脑啡肽(LEK)含量的影响。实验前大鼠于室温为28℃的实验室同步训化10天,每日光照和黑暗各12小时(光照期8:00-20:00)。电针于5:00、11:00、17:00和23:00四个时辰进行。电针穴位为  相似文献   

10.
既往一些研究表明,针刺“人中”等穴位有抗休克的作用,本实验以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胰脏的影响。实验用雄性大白鼠60只,随机分为(1)内毒素休克组(按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入16mg E.Coli内毒素)75分钟后处死动物.(2)电针组于注射E.Coli内毒素一小时后电针“人中”或“足三里”穴15分钟。(3)对照组 实验毕断头处死动物速取胰脏冷冻干-25℃恒冷箱内,15分钟后把三组组织块放在同一切片托上进行切片,然后进行ACP、ATP、SDH、LDH、C_6PDH及5′-Nase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11.
在肌肉麻痹、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的25只家兔进行实验,观察电解和化学毁损臂旁内侧核(NPBM)前、后,分别电刺激“人中”穴、NPBM以及同时刺激“人中”穴和NPBM对膈神经放电(PND)活动的影响。毁损前电刺激“人中”穴在NPBM内记录到诱发电位(EP),刺激EP记录点,能引起PND的兴奋效应,并且能改变单独刺激“人中”穴的PND效应。毁损后刺激毁损点,不表现NPBM的PND效应,同时刺激毁损点和“人中”穴时只表现“人中”穴的PND效应。结果表明在整体情况下,NPBM可能参与“人中”穴的呼吸效应。  相似文献   

12.
自从华佗针曹操头风应用风府穴以来,风府、哑门穴便成为主治中风、癫痫、舌强、失语等症的常用穴位。在50年代针刺风府等穴对精神病的治疗以及60年代针刺以哑门为主穴对聋哑症的治疗尤为广泛。但由于对风府、哑门穴的局部解剖了解不深,其针刺深度不好掌握。针刺过浅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而针刺过深且方向不准确会伤及延髓或引起出血,往往发生意外事故,所以曾一度将该两穴视为“禁区”。近年来,以针刺哑门、风府穴为主治疗脑血管病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又重新引起人们对该两穴的重视。本文的目的是对风府、哑门穴的针刺深度以及它们与颈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尸体和活体的系统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推广以风府、哑门为主穴针刺治疗脑血管病提供科学的依据,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3.
我们实验室的电生理研究工作表明:猫的大脑皮层体感Ⅱ区参与丘脑水平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性调节。皮层对脊髓水平的痛反应是否有影响则不很清楚。本工作是在大白鼠的痛模型上探讨针刺穴位后皮层对脊髓水平痛反应的影响,所用的指标为辐射热照尾尖引起甩尾反应的潜伏期(秒)及电刺激尾尖上方引起嘶叫所需的最小电压(伏)。电针督豚、长强和腰俞。大鼠在氯胺酮麻醉下暴露一侧感觉皮层后,分别用两种方法处理皮层:一种是电解毁损法(参数为1毫安,1分钟)破坏部分皮层;另一种是用2%利多卡因滤纸片贴在皮层表面。两者皆在大鼠完全清醒后观察电针穴位前后上述两个指标的变化。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对颅脑伤的作用机理.采用颅脑伤模型,电针治伤,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观察电针对颅脑伤时生长抑素(SS-mRNA)表达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颅脑伤组,(2)颅脑伤+电针组,(3)对照组.分别于8h、18h、24h、3d、5d、和7d取材.电针选用督脉经穴-百汇和大椎,疏密波,时间15min,每日一次共7d.所有标本经10%甲醛灌注固定,蔗糖脱水过夜,下丘脑、海马冰冻切片,用漂浮法进行SS-mRNA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显色,镜下以测微尺对SS-mRNA杂交阳性细胞数进行计数测定.实验数据采用Origin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大鼠下丘脑SS-m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室周核.在颅脑伤早期(8h),在下丘脑室周核S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出现下降,尤其伤侧减少明显.在针刺治疗后可见S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恢复.在海马SS-mRNA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CA4区.颅脑伤时SS-mRNA阳性神经元在海马各区均有分布,且数目及密度有所增加,尤其在CA1区.针刺治疗组可见SS-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较颅脑伤组减少.[HTH〗讨论颅脑伤早期(2-72h)S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室周核分布明显减少.结合资料分析,SS对颅脑伤可能起类似阿片肽的镇痛作用.而在海马SS-mRNA基因表达有所增加,尤其表现在CA1.该结果提示海马SS神经元所能通过增加SS-mRNA基因表达,释放SS兴奋海马的锥体细胞和对GABA抑制,发挥与兴奋性氨基酸相类似的作用而参与颅脑伤的发病机理.经针刺治疗颅脑伤后,下丘脑室周核SS-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逐渐恢复,而在海马SS-mRNA阳性神经元分布较颅脑伤组减少,表明电针可能通过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中SS紊乱而发挥治疗作用.结论1.针刺对SS在颅脑伤中的缓解作用起协同效应;2.针刺对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降低SS-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皮层损伤侧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应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缺血后3 d、7 d以及30 d皮层损伤侧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GFA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7d皮层损伤侧海马CA1、CA2区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假手术组增加且胞体增大;脑缺血后30 d皮层损伤侧海马CA1、CA2区呈胶质疤痕样改变。同时,免疫印迹法显示脑缺血后7 d皮层损伤侧海马GFAP表达增强;脑缺血后30 d皮层损伤侧海马GFAP表达增高更加明显。此外,免疫印迹法显示脑缺血后3 d皮层损伤侧海马PC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脑缺血后7 d PCNA蛋白表达水平达到峰值;脑缺血后30 d,PC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 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后可引起其皮层损伤侧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反应和增殖。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实验证明,针刺狗的“人中”穴部位,可以较稳定地引起胃运动的抑制及外周胃泌素、5-羟色胺含量下降,胃窦部G细胞和EC细胞荧光增强。“人中”穴接受面神经及眶下神经分支所支配,其神经传入都进入脑干下部并与副交感初级中枢有密切的联系。分析针刺“人中”穴引起胃运动的抑制效应,除有胃泌素、5-HT参与的体液机制外,还应探讨其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致癎动物模型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致癫癎大鼠样发作的特点以及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在立体定向指导下,将脑电图(EEG)记录电极植入24只Wistar大鼠海马、颞叶和额叶皮质中。手术后1周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青霉素300万单位/kg(致组)或等容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后连续描记EEG 120 min,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海马和大脑皮层EEG变化特点。结果:①青霉素致组大鼠样发作程度均达到Ⅳ-Ⅴ级;②同时在海马和皮层记录到各种形式的癎样放电波,如棘波、棘慢综合波、尖波、尖慢综合波、或阵发性节律等;③大多以同步放电起始,个别以海马或皮层先出现样放电,然后同步化。结论:①青霉素致惊厥大鼠的癎样发作基本上是全面性的,②其EEG主要是大脑皮质、海马同步放电开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SD大鼠共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IRI)和针刺治疗组(CIRI+AC),利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CIRI大鼠模型,CIRI+AC组大鼠接受针刺“大椎”、“水沟”、“百会”穴治疗。Garcia评分法检测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caspase-9表达,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针刺前,CIRI组和CIRI+AC组神经功能评分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1);针刺24、72 h后,CIRI+AC组神经功能评分较CIRI组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面积比缩小(P<0.05),患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与针刺24 h后比较,72 h后CIRI组患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及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CIRI+AC组患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率及海马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 方法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慢性束缚应激时大鼠皮层和海马BDNF、TrkB的变化以及逍遥散、四君子汤、金匮肾气丸3种中药复方对其影响。方法: 用特制束缚架连续束缚7 d与21 d,每天3 h的方法制作大鼠束缚应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大鼠皮层和海马CA1区BDNF、TrkB的变化。结果: 连续束缚7 d、21 d后大鼠大脑额叶皮层与海马CA1区的BDNF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P<0.01),尤以21 d模型组明显。连续束缚7 d、21 d后大鼠大脑额叶皮层与海马CA1区的TrkB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3个中药复方均能升高皮层BDNF的积分吸光度和海马中BDNF的阳性细胞数;逍遥散能降低海马和皮层中的TrkB阳性细胞数和海马TrkB的积分吸光度;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能降低皮层TrkB的积分吸光度;金匮肾气丸能降低皮层TrkB的阳性细胞数;逍遥散升高皮层和海马中BDNF的作用比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明显。结论: 皮层和海马CA1区BDNF下降参与慢性应激的变化,疏肝、健脾、补肾的中药复方均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作用,但以逍遥散的作用较强,优于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