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血管损伤5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文报道我院1963~1990年间收治的56例急性血管损伤,重点讨论了急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血管探查指征。指出选择合适的血管修复方法和彻底的血管及软组织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断伤或挤压伤,需切除损伤的血管达正常部位后,按血管缺损的长度进行血管端端吻合或移植术,以吻合口无张力为原则。对于合并伤与血管损伤的先后处理,以首先处理危及生命或影响重要器官存活的损伤为原则。神经损伤应早期修复。血管损伤的截肢术仅适合于软组织和骨损伤广泛、清创血管重建失败或不能重建者及缺血发展至组织坏死或血管修复术后,保留肢体发生脓毒血症威胁患者生命时。  相似文献   

2.
急性血管损伤32例诊治分析阳桂萍急性血管损伤可引起肢体缺血、坏死,损伤严重者可导致致命性出血和休克,如诊治失误可造成残废或死亡。我院1971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急性血管损伤32例,现就有关问题讨论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  相似文献   

3.
56例肠系膜损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交通伤明显增多.肠系膜损伤的病例亦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肠系膜上主干血管损伤常伴休克.病情凶险.因此须足够重视。本院自2002年至今.共收治肠系膜损伤56例.均经手术确诊.治疗效果理想。现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围主干血管损伤6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我院从1991年~1997年底共收治周围主干血管损伤68例(79条血管),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6岁,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50岁。开放性损伤49例,闭合性损伤19例。受伤原因:刀伤27例,车祸伤21例,工伤9例,玻璃伤6例,砂枪伤5例。...  相似文献   

5.
6.
急性血管损伤132例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32例血管损伤患者的l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血管损伤引起的死亡率为6.8%,截肢率为8.3%;手术后的通畅率达91.9%。结论:手术探查是诊治急性血管损伤的主要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血管损伤是确保通畅,降低病死率,保存肢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995年1月-2004年5月我院共收治123例血管损伤病人,现将诊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四肢主干动脉损伤诊断、手术方法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106例共110条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的病例情况,分别行动脉端端吻合33例,自体静脉移植53例,动脉裂口缝合13例;假性动脉瘤切除5例,结扎术6例。结果 110条动脉重建血运,患者无1例死亡,9例行截肢术。结论 早期诊断,有效控制出血和抗休克治疗,早期重建血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截肢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张信英  杨群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62-664
目的 对308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方法 本组共308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81例,闭合性损伤127例。男299例,女9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6岁,平均24.5岁。对该种损伤患者尽早施行手术清创、探查。具体修复方法为:(1)单纯修补缝合受损的血管。(2)血管端端吻合术。(3)血管移植。结果 3例因吻合口血栓形成发现较晚而截肢。1例因肢体血循环重建时间较长,术后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下肢血管损伤4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下肢血管损伤病变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6月 至 2007年5月诊治的43例血管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30例为下肢动脉血管损伤,其中男性病人26例。主要为动脉血管损伤,其中髂外动脉损伤5例,股浅动脉损伤10例,股总动脉损伤7例,腘动脉损伤5例,股深动脉损伤2例,胫腓干损伤1例。3例病人因动静脉瘘同时合并静脉损伤。22例病人接受开放手术治疗,6例病人行腔内治疗,2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结果 开放手术组中2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1例因救治无效而死亡,1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腘动脉损伤合并骨折者术后因血管再次栓塞而行截肢术,其余19例术后恢复良好。开放手术组中1例死亡者和2例截肢者失访,其余19例随访2~36个月,1例病人36个月发生人工血管吻合口处中度狭窄,ABI 0.75,其余病人下肢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腔内治疗组术后症状消失,病人随访6~24个月,支架通畅,无并发症发生。药物组治疗后症状缓解,2例病人随访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2个月,间破距离较治疗前延长。结论 下肢血管损伤发病率不高,尽管近年来救治手段有了较大提高,仍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腔内治疗是治疗血管外伤的新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优点,短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206例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病例的诊治分析,探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6例血管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血管吻合修复117例,静脉移植血管修复46例,单纯修补43例。结果 治愈185例,截肢13例,死亡8例,血管损伤在6h修复,肢体坏死占4.1%,超过12h修复,肢体坏死为21.3%。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急性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缺损超过2cm应作静脉移植修复,术后注意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发生并及早切开减压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肢体坏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肢体血管损伤的诊治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3.
血管损伤的处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损伤的处理原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研究室(200011)张培华血管损伤多见于战伤,其次为工伤事故、车祸和暴力行为等所致。临床所见的种类,多为贯穿伤和钝挫伤。前者包括刺伤、爆炸伤和枪弹伤等,一般使血管撕裂或横断,造成严重血管壁缺...  相似文献   

14.
44例周围血管损伤诊治体会刘生光,芮有臣,姜从桥,李仕青,杨永康我院1980年1月~1994年10月收治周围血管损伤44例,36例治愈,6例截肢,死亡4例(2例为截肢后死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2例,平均年龄36岁(5~58岁),1...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5~50岁。损伤原因:切割伤10例,枪弹伤2例,交通事故伤8例,压轧伤2例。股动脉伤4例,动脉伤3例,肱动脉伤3例,腋动、静脉伤2例,髂外动、静脉伤2例,胫前动脉伤1例,尺动脉伤4例,桡动脉伤3例。损伤类型:完全断裂16例,贯通伤2例,撕裂伤3例,挫伤栓塞1例。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6h以内18例,6~12h3例,超过24h1例。骨折并关节脱位13例,伴静脉损伤10例,伴行神经损伤8例。22例均有不同程度肌肉、肌腱、关节囊、软组织严重挫伤,2例合并肠穿孔。血管伤处理办法:完全断裂的16例,行端端吻合10例,行自体静脉倒置移…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56例结肠外伤的致伤原因、损伤部位,并说明了Ⅰ期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结肠损伤的处理应根据受伤时间和伤员的一般情况,腹腔污染等方面而定。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治疗结肠道创伤的关键,而腹腔内充分清洗和引流是影响病人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报道43例肢体大中血管损伤,治愈29例,功能欠佳4例,截肢6例,死亡4例。强调在急救中,以保存生命为前提。对腘部伤要动态观察。脉搏存在不能除外血管损伤,主张并发大静脉伤应修复。血管吻合后要妥善固定。  相似文献   

18.
在血管损伤中,以周围血管损伤多见,常对生命和肢体存在严重危袭。对血管损伤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直接影响病人生命及治疗效果。我院自1994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周围血管损伤病人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血管损伤1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肠系膜血管损伤患者14例,占同期腹部损伤6%。现对腹部外伤致肠系膜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加以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3例,年龄17~58岁。腹部闭合性损伤12例,刀刺伤1例,自发性乙状结肠动脉破裂1例。右结肠动脉损伤3例,回结肠动脉损伤1例,乙状结肠动脉损伤2例,空肠系膜血管损伤4例,其中单纯静脉破裂1例,回肠系膜血管损伤5例。合并腹内其他脏器损伤6例,其中右肾挫伤腹膜后血肿2例,脾破裂1例,小肠破裂2例,乙状结肠严重挫裂伤1例,大多数有肠系膜严重挫伤或撕裂伤,相邻肠壁有不同程度的挫伤和浆肌层…  相似文献   

20.
血管损伤修复与移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损伤修复与移植物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032)陈福真血管损伤在战时常见,平时工农业生产中的工伤事故,暴力,交通、体育运动、生活中的事故以及医源性创伤所致的血管损伤日趋增多。血管损伤可酿成肢体坏疽和直接威胁病人生命。所以,它成为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