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正常大鼠脾滤泡树状突细胞(FDC)和交错突细胞(IDC)的染色反应性,结果表明,脾小体内FDC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内IDC均为S-100蛋白强阳性细胞。在此基础上,应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两种树状突细胞的组织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分别获得FDC和IDC在脾白髓内的体密度(V_V)、面密度(S_V)、面数密度(N_A)和比表面(S_S)的正常值。由于这些数值与该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密切相关,并随其变化而产生相应改变,因此是有意义的形态计量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Kamperdijk的方法,稍加改良,分离了大鼠脾树状突细胞,并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了光镜和电镜检测。结果表明细胞95%以上存活。在悬液中,细胞保持突起,且突起能持续伸缩。细胞PAS反应、Prussian blue反应、AlP、PO、ATPase反应均呈阴性,AcP反应或呈阴性,或在核凹陷处呈大圆点状反应,或在核附近有数个小颗粒反应。细胞膜表面有许多Ia抗原,但缺乏Fc受体。细胞表面光滑,突起呈鳞茎状或薄片状。核形不规则。细胞质内细胞器稀少,但可有中等量的线粒体、核糖体和泡状结构。结果表明,分离细胞的形态结构与Steinman和Kamperdijk描述的淋巴树状突细胞类同;分离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大鼠树状突细胞的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H-TdR参入法)和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QHS)对大鼠脾脏的树状突细胞进行了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脾脏树状突细胞具有明显增强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促进绵羊红细胞抗体产生的能力,进一步证实树状突细胞确系一种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相似文献   

4.
5.
大鼠脾树突细胞的研究—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嘉弟  黄福林 《解剖学报》1990,21(2):191-194
  相似文献   

6.
杨宁  缪继武 《现代免疫学》1996,16(3):164-166
本文采用三因素不同水平的析因设计,研究了人外周血树状突细胞在体外对LAK抗肿瘤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浓度的树状突细胞均能增强LAK的杀伤活性(P<0.001),以中等浓度的树状突细胞作用最为明显。加入IL-2后,树状突细胞对LAK抗肿瘤活性的增强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滤泡树突状细胞在HI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folliculardendriticcells,FDC)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提取人扁桃体FDC,用FDC培养上清液或将FDC放入隔膜装置中,与感染了HIV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测定HIV-1P24抗原及tatmRNA水平。结果加入FDC培养上清组[(33.20±3.Z4)w4m1]HIV病毒水平高于加入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对照组[(15.89±0.04)w4m1],P〈0.05;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82.02±1.64)ngml]及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6.54±0.34)w4ml]HTV病毒水平显著高于扁桃体T淋巴细胞上清液对照组,P〈0.01;且FDC与扁桃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亦高于FDC单独培养上清液组,P〈0.01;FDC组ta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FDC不仅可通过直接接触增强HIV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扁桃体T淋巴细胞中的感染,亦可通过间接接触增强HIV的感染,但间接接触的作用弱于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种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应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两类CD,即与T细胞相关的指突太DC和与B细胞相关的滤泡DC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介绍各种DC的内在联系,在组织间的移行,功能上的成熟过程以及FDC对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作用的等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何珂  胡蕴  毛晓明 《免疫学杂志》2014,(11):966-969,974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对人原代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淋巴细胞刺激单层培养的原代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采用MTT、流式细胞术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刺激前后甲状腺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结果淋巴细胞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甲状腺细胞增殖,增加甲状腺细胞凋亡相关mRNA的表达,促进甲状腺细胞凋亡。结论淋巴细胞可抑制甲状腺细胞增殖,促进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楠  倪兵 《免疫学杂志》2020,36(5):442-449
自身抗体作为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标志已被用于临床诊断数十年,而自身抗体产生的免疫学机制直到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TFHcells)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T follicular regulatory,TFRcells)的发现才逐渐被阐明。在生发中心反应及体液免疫记忆形成过程中,TFH细胞辅助抗体的亲和力成熟,而TFR细胞则抑制TFH介导的抗体反应。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患者的TFH细胞数量增加且功能活跃,TFR细胞的数量降低且功能低下,TFH细胞和TFR细胞之间的平衡发生异常。因此,深入研究TFH和TFR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分子机制,可为疾病治疗寻找新的靶标。随着对TFH和TFR细胞的深入了解,基于恢复TFH和TFR细胞间的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5例新鲜成人脑用改良快速Golgi法染色,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计量分析,研究了运动性语言区(以下简称左盖部)锥体细胞基树突和树突棘形态的特征,并与右侧相应区(以下称右盖部)和左、右中央前回的相同结构作了对比分析。发现:(1)左盖部第4、5级基树突的平均数量均大于右盖部的同级树突量,第4级基树突量还大于左、右中央前回的同级树突量,(2)左盖部锥体细胞基树突第4—6级分支长度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较右盖部和左、右中央前回的所占比较大;(3)第4—6级基树突上L型棘多于右盖部;(4)自第3级起,左盖部的平均树突量、总长度,棘量均较其它部增加,分支级数越高,增加趋势越明显,显示了优化现象。上述的这些形态特征与国外资料相比虽有相似之处,但在低、高级树突所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卵巢上皮癌中CD1c、S-100树突状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及癌局部微环境中细胞表型抗原的变化,探讨其与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结果:在卵巢上皮癌中,CD1c^ 、S-100^ 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卵巢上皮癌中D1c、S-100阳性细胞表达强度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较明显减弱,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临床分期和病理 分级相关。结论:人卵巢上皮癌局部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表型抗原表达总量下降,说明树突状细胞在抗卵巢上皮癌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战军  唐军民  唐岩  李枫  梅芳  王国涛  顾江 《解剖学报》2007,38(2):200-204
目的 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脾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数量和巨噬细胞大小进行定量分析,为SARS的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证据.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例SARS死亡患者脾和6例意外死亡者正常脾S-100 、CD68 、 HLA-DR 、CD83 细胞的分布进行观察,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细胞数量或体积进行分析.结果 SARS死亡患者脾内白髓中S-100 树突状细胞数较正常平均减少80.49%,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脾红髓中CD68 巨噬细胞数量较正常平均减少39.48%,体积是正常平均值的2.21倍.脾白髓中HLA-DR 抗原呈递细胞明显减少.SARS死亡患者脾与正常脾中均无CD83 成熟树突状细胞.结论 SARS患者免疫系统中抗原呈递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支持SARS是一种病毒性免疫缺陷病.SARS病毒不能引发树突状细胞成熟.巨噬细胞的体积增大处于激活状态,提示巨噬细胞在SARS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葛振华  黄守雄  周凡  武一曼  王若愚 《解剖学报》1999,(2):169-170,I017
研究人淋巴结和扁桃体生发中心内的凋亡细胞与小结树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TUNEL和免疫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凋亡细胞,FDC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生发中心有散在的凋亡细胞且多被巨噬细胞所吴噬;  相似文献   

16.
张锦坤  王骏 《解剖学杂志》1997,20(2):160-160
观察了分离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别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于37℃,5%CO2饱湿条件下共有育形成的细胞簇,以4-25个细胞聚集计为一簇进活细胞计数。结果发现:经16小时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共育24小时比共育4小时形成的细胞族明显增加,而与共育28小时者无明显差异;培养36小时的树状细胞与培养16小时的树突状细胞相比,以上结果表明,人血树突细胞与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形成细  相似文献   

17.
对5例新鲜成人男性脑用改良Golgi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仪计量分析,研究了颞平面的锥体细胞基树突和树突棘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左、右侧对比以及和左、右侧听皮质的相同结构对比。发现:(1)左右侧颞平面锥体细胞第1~3级基树突的平均数量大于左右侧听皮质的同级树突量;但第5~6级树突量左侧颞平面不仅大于左右侧听皮质的同级树突量,也大于右侧颞平面;(2)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基树突总长度大于其它三个区域;各级分支的平均长度除左侧颞平面第6级大于其它三个区域外,其余各区域的各级分支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基树突第4~6级分支长度占树突总长度的比例较其它三个区域所占的比例大,(4)第3~5级基树突上L型棘大于其它三个区域。以上结果显示:左侧颞平面锥体细胞的平均树突量、总长度均占优势,为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用从人外周血分离、纯化、扩增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对树突状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功能分化作初步探讨.以酵母菌、HRP吞噬实验测试树突状细胞的内吞能力;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的免疫刺激能力.结果显示,在GM-CSF或GM-CSF与IL-4联合培养2~3天后,树突状细胞无或仅有极弱的吞噬酵母菌能力,但能活跃内吞HRP.培养5天的树突状细胞内吞HRP能力减弱.但能有效的刺激T细胞增殖,GM-CSF与IL-4联合作用后的树突状细胞,其内吞HRP能力及刺激T细胞能力均强于单用GM-CSF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由此可见,树突状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功能,GM-CSF与IL-4联合培养能明显增强树突状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战军  唐军民  唐岩 《解剖学报》2007,38(3):334-338
目的 观察电转染人肝癌细胞RNA前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的表面形态学变化.方法 取人外周血,纯化获取单核细胞后诱导其成为imDCs,然后通过电转染方法将人肝癌细胞RNA导入其内;用7种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电转染前后的树突状细胞鉴定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电转染人肝癌细胞RNA后imDCs内TERT表达显著增加,其他分子表达无显著改变.电转染前,imDCs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较单核细胞大,但大小不均,在细胞表面可见长短不一的微绒毛,或/许多泡状、面纱状或云朵状细胞突起;电转染后,可在imDCs表面见到由于电转染所造成的孔,并有一定数量的细胞融合和细胞死亡,但绝大多数细胞可恢复至正常结构状态.结论 电转染打孔可为外源物质(如肝癌细胞RNA或其他肿瘤细胞RNA)导人细胞内提供可行性,并为进一步利用imDCs制作肿瘤疫苗,开展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人胎儿房室结的细胞分类--图像分析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志坤  郭萍  蔡新华 《解剖学报》2002,33(4):438-441
目的 探讨胎儿房室结内的细胞类型和大小。 方法 石蜡切片 ,H E染色 ,光镜观察胎儿心脏房室结的细胞形态、类型 ;采用HIPAS 10 0 0图像分析仪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胎儿房室结的细胞主要为亮细胞、暗细胞和移行细胞。亮细胞和暗细胞为纺锤形或椭圆形 ,少数多边形 ;移行细胞细短柱形。亮细胞和移行细胞的细胞核明显大于暗细胞。 结论 胎儿房室结的起搏细胞包括亮细胞和暗细胞 ,它们可能是一种细胞的不同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