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颅底病变手术处理与缺损修复的疗效分析 ,总结其病变类型、部位、特点及其手术处理与修复的方法 ,为临床提供有益经验。方法 对 1982年 2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颅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30例颅底病变患者中 ,男 2 6 5例 (6 1 6 % ) ,女 16 5例(38 4 % ) ;患者平均年龄 36 1岁 (2 5~ 76 0岁 ) ;左侧颅底病变 173例 (4 0 2 % ) ,右侧 178例(4 1 4 % ) ,累及颅底中部和两侧者 79例 (18 4 % ) ;累及前颅底 116例 (2 7 0 % ) ,中间颅底 5 7例(13 3% ) ,侧、后颅底 174例 (4 0 5 % ) ,有 83例 (19 5 % )累及颅底 2个或 2个以上的区域。 4 30例病变中肿瘤 2 83例 (6 5 8% ) ,外伤 76例 (17 7% ) ,先天性病变 4 2例 (9 8% ) ,感染性病变 18例(4 2 % ) ,原因不明 11例 (2 6 % )。 2 83例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 15 4例 (35 8% ) ,恶性 12 9例(30 0 % )。全部病变均经手术处理 ,其中 2次手术 4 3例 ,3次手术 5例 ,4次手术 4例 ,5次手术 1例 ,6次手术 3例 ,共行手术 5 14例次。行颅底骨缺损修复 95例 (2 2 1% ) ,行脑膜修补 117例 (2 7 2 % ) ;发生术后并发症 2 7例 (6 3% )。 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 ,手术时血管破裂 ,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后引起脑疝而死亡 ,无术  相似文献   

2.
累及颅底肿瘤的手术切除与入路选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1993-200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处理侵及颅底肿瘤84例的经验,讨论及颅底不同部位病变手术入路特点,以求选择最好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肿瘤,同时昼保护颅底、颅内重要结构,减少并发症。结果 患者年龄6-78岁,平均43.8岁。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70例。采用各种手术入路切除累及咽旁颅底肿瘤38例;同时有前、中颅底破坏7例;肿瘤同时累及中、后颅底13例;侧颅底颞下窝肿瘤26例。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颅底缺损或填充60例。6例并发脑脊液漏,2例迟发脑脓肿,修复组织瓣部分坏死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恶性肿瘤在3年生存率67.5%(27/40)。结论 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相对于颅底不同部位的肿瘤,针对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选择,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因素综合考虑:①肿瘤部位及累及的范围;②安全、充分地切除肿瘤;③正常功能结构及外观影响小;④便于可靠有效地修复。  相似文献   

3.
颅底临床解剖标志与颅底肿瘤手术的安全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颅底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保证颅底手术的安全性并彻底根治肿瘤。方法 对我院10年来29例不同颅底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颅底的鸡冠、翼突和颞骨棘、茎突和颈内动脉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在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切除肿瘤时的应用情况。结果 本组初期3例手术中有2例术后颅底有部分肿瘤残留;其余26例颅底手术中,皆在直视下完全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本组29例中,侵犯颅底的恶性肿瘤行不同的颅底手术19例,其3年生存率为72.2%(13/18),5年生存率为35.7%(5/14)。结论 鸡冠、翼突和颞骨棘、茎突和颈内动脉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分别是不同的颅底手术重要标志,正确认识这些临床解剖标志是颅底手术安全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球后眶内肿瘤及涉眶颅底病变手术的技术和经验。方法:收治13例球后眶内肿瘤及其他涉眶颅底病变病人,均经单侧颅眶联合入路处理病变、切除肿瘤。结果:12例(92.3%)病人一次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永久性脑神经损害1例(7.7%)。结论:单侧颅眶联合入路处理球后眶内肿瘤及涉眶颅底病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分析 1993~ 2 0 0 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处理侵及颅底肿瘤 84例的经验 ,讨论侵及颅底不同部位病变手术入路特点 ,以求选择最好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肿瘤 ,同时尽量保护颅底、颅内重要结构 ,减少并发症。结果 患者年龄 6~ 78岁 ,平均 4 3 8岁。良性肿瘤 14例 ,恶性肿瘤 70例。采用各种手术入路切除累及咽旁颅底肿瘤 38例 ;同时有前、中颅底破坏 7例 ;肿瘤同时累及中、后颅底 13例 ;侧颅底颞下窝肿瘤 2 6例。用各种组织瓣修复颅底缺损或填充 6 0例。 6例并发脑脊液漏 ,2例迟发脑脓肿 ,修复组织瓣部分坏死 3例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恶性肿瘤 3年生存率 6 7 5 % (2 7/ 4 0 )。结论 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相对于颅底不同部位的肿瘤 ,针对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选择 ,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因素综合考虑 :①肿瘤部位及累及的范围 ;②安全、充分地切除肿瘤 ;③正常功能结构及外观影响小 ;④便于可靠有效地修复  相似文献   

6.
前颅底手术—术式及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31例头颈部肿瘤因累及前颅底而行前颅底切除术,包括多种部位和类型的肿瘤.大多数为鼻腔、鼻窦肿瘤,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27例。手术分为经颅底咬除术和额面联合切除术两种不同方式。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2.3%(10/31),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33.0%。5年生存率16.5%。对头颈部晚期肿瘤施行前颅底切除术是安全可接受的,建议以颅颌面手术入路,选择肿瘤未侵破颅底骨板至硬脑膜为主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侧颅底恶性肿瘤侵犯颞骨内段颈内动脉行手术切除后血管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4例侧颅底恶性肿瘤侵犯颈内动脉岩骨段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颅底MRI、CT及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骨管骨质破坏,管壁受肿瘤侵犯,管腔狭窄明显.术中彻底切除侧颅底肿瘤及受侵犯的颈内动脉岩骨垂直段后,采用大隐静脉一期重建切除的颈内动脉,同时采用组织瓣覆盖,修复侧颅底缺损,保护重建的颈内动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同步放化疗.3例行颞骨扩大全切除术,1例行次全切除术;面神经后移1例,面神经切除后修复3例;受侵乙状窦、颈静脉孔区切除3例;受侵硬脑膜切除并修补3例;游离腹直肌肌皮瓣修复侧颅底缺损3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1例.结果 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局部及颅脑并发症,组织瓣存活良好,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4个月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重建的颈内动脉通畅.本组4例患者中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带瘤生存至今,2例无瘤生存超过5年.结论 运用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岩骨段的技术为彻底切除侵犯颈内动脉的侧颅底恶性肿瘤提供可能,可避免因颈内动脉切除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鼻腔鼻窦肿瘤侵犯前颅底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肿瘤侵犯前颅底的手术方法。方法:经眉弓额窦前径路切除侵犯前颅底的鼻腔、鼻窦肿瘤14例,7例前颅底骨质破坏直径在2cm以下,硬脑膜完整者未行前颅底修复;7例既有前颅底骨质破坏,又有硬脑膜缺损且直径在2.5cm以上者,以带蒂额肌骨膜瓣、帽状腱膜额骨膜瓣或带蒂颞肌筋膜骨膜瓣修复。结果:术后随访1~8年,11例恶性肿瘤中,2年存活1例,3年存活6例,4年存活2例,术后2年内死亡2例;3例良性肿瘤均健在。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颅内外感染、脑脊液漏及脑膜脑组织膨出。结论:该术式接近病变部位,各鼻窦暴露满意,可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并减轻了对额叶的牵拉作用,修补脑膜及止血均方便,是治疗累及前颅底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下窝B型径路在侧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采用颞下窝B型径路治疗8例侧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纹肌肉瘤1例,成熟型畸胎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颞骨鳞癌1例,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胆脂瘤2例。结果3例患者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颈静脉孔区、颈内动脉、岩尖;5例患者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颧弓、颞下颌关节、中颅底甚至颞叶。7例单纯行颞下窝B型径路,1例患者行颞下窝B型径路联合经耳蜗径路,8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变。所有患者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均未见病变残留。4例患者术后为重度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另外4例患者术后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术前面瘫者2例,术后无加重;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2例出现面瘫,其中1例为联合经耳蜗入路患者术中将面神经进行移位,另外1例由于恶性肿瘤已侵犯面神经,术中将受侵犯的面神经切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死亡等严重术后并发症。 结论颞下窝B型径路在暴露颈内动脉垂直段和水平段、岩尖等部位极具优势,同时这一径路也可用于切除累及颧弓、颞下颌关节甚至累及颞叶的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底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保证颅底手术的安全性并彻底根治肿瘤。方法对我院 10年来 2 9例不同颅底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 ,分析颅底的鸡冠、翼突和颞骨棘、茎突和颈内动脉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在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切除肿瘤时的应用情况。结果 本组初期3例手术中有 2例术后颅底有部分肿瘤残留 ;其余 2 6例颅底手术中 ,皆在直视下完全切除肿瘤 ,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本组 2 9例中 ,侵犯颅底的恶性肿瘤行不同的颅底手术 19例 ,其 3年生存率为 72 2 % (13/ 18) ,5年生存率为 35 7% (5 / 14 )。结论 鸡冠、翼突和颞骨棘、茎突和颈内动脉及其各自的毗邻解剖结构分别是不同的颅底手术重要标志 ,正确认识这些临床解剖标志是颅底手术安全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10例前颅底肿瘤的术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锥体下翻额正中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在前颅底肿瘤中的应用。方法:颅面联合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术2例;经额下进路颅-眶-鼻沟通性肿瘤切除术3例;鼻侧切开术3例;鼻锥体下翻额正中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加额骨膜、髂骨瓣颅底修复和重建2例。结果:10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瘤体,经1~5年随访,良性肿瘤6例无复发。恶性肿瘤4例中,1例随访1年生存良好;余3例中生存3年2例,5年1例。结论:前颅底肿瘤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性质选择最佳的手术进路。鼻锥体下翻额正中进路前颅底肿瘤切除术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对额叶损伤轻,颅底修复方便,是一有价值的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2.
上颌骨掀翻入路颅底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临床选择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治疗颅底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0年5月-2005年1月采用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治疗的17例颅底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中间颅底病变为主9例,以侧颅底病变为主8例,2例累及颅内。病理诊断为脊索瘤5例,横纹肌肉瘤2例,鳞状细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例,侵袭型垂体瘤1例,神经鞘瘤2例,嗜酸性多形性腺瘤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1例。2例在本次手术前曾行放射治疗,9例患者接受术后放疗。结果17例颅底肿瘤患者中,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例。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0—60个月(中位时间为28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4和26个月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1例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1年失访,其他14例存活。Kaplan-Meier法统计12例恶性肿瘤的1年生存率91.67%,2年生存率为72.92%。17例患者面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患者出现上颌骨坏死和面部畸形,无面神经功能障碍和下睑外翻。全部患者均有术侧面部感觉障碍和溢泪。腭瘘发生率为23.5%(4/17),术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58.8%(10/17)。17例患者中无错位咬合,4例患者遗有明显张口困难,发生率为23.5%(4/17)。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未行特殊处理,自愈。结论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间颅底或侧颅底以及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病变时一种较好的选择。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溢泪、面部感觉障碍、分泌性中耳炎、张口受限及腭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术式的广泛应用,尚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除颅底深部肿瘤的手术途径。方法根据肿瘤位置不同,分别采用(1)上颌窦前壁拆 装;(2)颧弓拆装;(3)鼻锥翻揭;(4)上颌骨翻揭;(5)下颌骨翻揭;(6)唇下面中部翻揭。结果62例患者术中 视野暴露充分,肿瘤能完整大块切除,术后头面部畸形不明显,器官功能维护良好。3年生存率为86.1%,5 年生存率为66.7%。结论对颅底深部肿瘤依据不同位置采用翻揭或拆装手术途径,既能使手术野最大暴 露,又可将损伤降到最低程度,符合现代颅底外科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4.
颅底及近颅底肿瘤手术进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树春 《耳鼻咽喉》1996,3(5):292-295
自1984年6月至1995年10月共为18例累及前及侧颅底肿瘤患者实行了手术治疗。累及前颅底者脂用经额窦后壁入路的颅面联合手术切除方法,涉及侧颅底肿瘤则采用经颈-下颌入路方法整块(enbloc)切除肿瘤;外耳中耳瘤则实行颞骨次全切除术。全组无手术死亡,一般并发症只占2%。2年生存率63.6%。文章对颅底解剖、手术程序以及重建方法等进行了邀请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切除颅底肿瘤的可行性、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修复与重建.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6年收治的116例颅底肿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76例(65.5%),次全切除40(34.5%)例,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0.7%.结论 术前对颅底病变充分评估,制订合理的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扩大鼻外额窦进路术式对28例累及前颅底额眶筛区的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结果:经随访,8例良性肿瘤至今无复发或死亡,20例恶性肿瘤中,1年生存率95.0%(19/20),3年生存率61.5%(8/13),5年生存率57.1%(4/7)。结论:该术式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时首先自前颅底剥离肿瘤阻断瘤体在颅底的血供,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便捷,切除肿瘤彻底,重建颅底方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该术式是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的较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并介绍典型病例。结果54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头痛、视力受损症状最为常见,肿瘤全切19例(35.2%),次全切28例(51.8%),大部分切除7例(13.0%) 。41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5例肿瘤未达到全切者术后均行辅助放射治疗。随访3个月至4年,复发14例,脑脊液漏8例,颅内血肿6例,其中1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结论颅底脊索瘤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特点及病变侵犯程度,辅助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选择不同手术入路,必要时联合入路,可提高肿瘤全切率,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8.
侧颅底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侧颅底恶性肿瘤的理想手术人路和手术治疗价值。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对27例侧颅底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治疗。采用颞下窝人路7例、颈-下颌进路15例、上颌骨外翻入路2例、鼻侧切开加额眶颧颞联合人路3例。结果全组27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暂时性偏瘫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随访到2003年5月,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27/27)、86.4%(19/22)和70.0%(7/10),3年,无瘤生存率为60.0%。结论侧颅底恶性肿瘤的手术人路应视肿瘤部位而定,手术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眶 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II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I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 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 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