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腹腔镜治疗的复发性胆道结石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和同期经选择行开腹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的33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术中出血量[( 120±38) mLvs(345±133) mL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10)h vs (18±10)h]、离床活动时间[(0.9±0.7)d vs(2.4±1.4)d]、术后住院时间[(4.6±1.7)d vs (7.2±2.6)d ]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 117±44) min vs (132±56) min]、住院费用[(11514±4389)元 vs (12 677±4 538)元]、并发症发生率[5/32 vs 6/33]等比较无明显差异(x2=0.076,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具有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腹腔镜能完成复发性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老年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治疗36例老年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和手术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心衰和胸腔积液).手术时间为(50±5)min,术后住院(13±2)d.术后第10天钡餐检查显示逆流入胆管的钡剂在6~10 min内完全排空.随访7~84个月,均无胆管炎和胆管盲端综合征发生,4例2年后死于非胆道疾病,2例发生胆道蛔虫.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或胆管异常.24例钡餐检查结果如前述. 结论: 胆总管十二指肠舌形切除吻合术是老年胆管结石首选的内引流术式.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中转开腹原因.方法: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或Ⅰ期缝合.结果: 全组124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腹腔镜完成119例,转开腹5例,占4.0%(5/124).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对于胆管肿瘤、结石嵌顿、胆道严重水肿、复杂结石应考虑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4.
术中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胆囊管术中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95例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对胆总管结石、胆囊管结石的发生率及发现胆管误伤和解剖变异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术中胆道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11例、胆囊管结石6例、迷走胆管1例、肝总管损伤1例、Mirizzi综合征2例、胆道变异2例.结论 经胆囊管术中胆道造影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可发现术前未发现的胆总管、胆囊管结石,指导治疗,减少术中胆管损伤,及时发现胆管损伤并正确处理,减轻急性炎症带来的手术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不同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其适应证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2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组(LCBDE组,45例)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157例);评价两组操作成功率、一期手术治愈率、残余结石和(或)病变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LCBDE组和EST组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7.8%(44/45)和98.7%(155/157)(P> 0.05).一期手术治愈率分别为84.4%(38/45)和45.2%(71/157) (P<0.01).LCBDE组术后残余病变主要为残石,残石率为15.6%(7/45); EST组主要为术后遗留未处理的胆囊病变和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率为54.8%(86/157)(P<0.01).LCBDE组并发术后胆漏4例、残余感染1例,并发癌率为11.1%;EST组并发术后胆漏3例、出血4例、高淀粉酶血症32例(其中急性胰腺炎14例)、急性胆管炎15例,并发症率34.4% (P< 0.05).平均住院时间为(10.0±2.8)和(9.4±4.1)d (P>0.05);住院费用为(17504±4128)和(16453±3541)元(P>0.05).结论 LCBDE和EST均有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LCBDE并发症率、残余病变率均低于EST; LCBDE主要适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尤其是Oddi括约肌功能完好者;EST主要适于单纯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炎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Oddi括约肌无功能或既往有胆道手术史且不愿再次手术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管结石的诊断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2例胆囊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方法、手术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经影像学诊断胆囊管结石39例(38.2%),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胆囊管结石.10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1例(0.98%)中转开腹.35例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其中3例发现胆总管结石并用网篮取出结石.本组术后未发生胆管损伤、出血、胆漏.1例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经非手术治疗成功结石.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仔细探查胆囊管以防止胆囊管结石的遗漏.灵活运用腹腔镜的处理技巧及术中胆道镜,腹腔镜胆囊管结石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切开探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囊管切开探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722例LC病例中306例胆囊管切开探查情况.结果 :胆囊管切开探查中,发现胆囊管结石109例;经胆囊管切口行胆道造影46例,发现胆总管结石16例(其中胆囊管、胆总管均有结石者10例),发现胆管损伤1例,胆管异常3例.总阳性发现率为38.9%.结论 :LC病例选择性胆囊管切开探查,可为术中胆道造影检查、胆道镜取石提供途径,可减少并发症,提高LC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免切开胆总管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 对7例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叶纤维化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左肝外叶切除,经左肝断面胆管行胆道镜探查取石,手术时间145~295 min,术中出血240~750 m L,无输血.术后3~5 d左肝断面引流管均顺利拔除,无胆漏及腹腔内出血.1例胆总管有残余小结石,予以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成功取出结石.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5~9 d,2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残余结石.1例因胆总管结石较多不易取出及结石有嵌顿导致手术失败,而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论 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取石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术对胆道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2003年6月~2004年10月所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86例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取出结石,7例安置T管,79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未发生胆道损伤、腹腔感染,随访无胆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掌握胆道镜取石技巧,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道镜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运用技巧.方法 总结我院2003年6月-2006年6月所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132例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腹腔镜下完成手术,18例安置T管,110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4例中转开腹.未发生胆道损伤、腹腔感染,随访无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掌握胆道镜取石技巧,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22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20例(其中1例术中探查胆总管未见结石,考虑结石可能已从十二指肠排出),1例因胆总管严重水肿,结石大且嵌顿,胆道钳及取石网无法取出而中转开腹.术后第1天均可下床活动并可进流质饮食,1~4 d拔除腹腔引流管,带T管出院.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结合纤维胆道镜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9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指征和疗效. 方法 39例LC术后立即探查胆总管,并进行胆道镜检查和取石,在取尽结石、确定胆总管下端无狭窄的情况下,用可吸收线一期缝合胆总管. 结果 术后出现胆漏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余36例无胆道并发症.随访33例,时间3~24个月,无结石残留和胆管狭窄发生. 结论 如病例选择恰当,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内镜胆道取石后LC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两次手术续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最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观察组在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对照组在72 h后行LC.对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LC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胆囊标本壶腹区平均中性粒细胞数目少[(3.6±1.1)个vs(7.5±1.4)个,t=-13.88,P=0.000],平均手术操作时间短[(21.5±4.8)min vs(36.2±5.1)min,t=-13.31,P=0.000],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44% vs 2.50%,X2=0.000,P=1.000).结论 ERCP+EST与LC的最佳间隔时间是48~72 h.  相似文献   

14.
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发生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患者的病史、术前B超、生化检查、MRCP及术中胆管造影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83例中1例术中胆道造影失败;造影成功的82例中,发现合并胆总管结石12例,阳性率为14.6%(12/82).结论: 对于术前怀疑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应适当放宽术中胆道造影指征,可降低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三镜联合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作用及最优选择.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治疗,分析微创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05年12月以前患者23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均放置T管引流.1例术后1 d T管脱出行腹腔镜T管放置术,另有1例术后3个月拔除T管时出现胆漏而行腹腔引流术.2006年1月以后患者29例,根据术前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大小决定是否术前行十二指肠镜治疗.其中6例胆总管结石≥12 mm者直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检查取石,2例放置T管引流;23例行术前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mtomy,EST),成功取石16例(69.6%),随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7例取石失败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1例放置T管引流;未放置T管引流者共10例均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未出现胆漏、胆管狭窄以及胆总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 ①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趋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点.②腹腔镜手术前是否行十二指肠镜取石应按胆总管结石大小来确定,对于胆总管结石超过12 mm或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的病例选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③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是安全的,并可避免T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8月-2007年10月29例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0 d,其中术后胆漏2例,其余27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LCBDE+PDC)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组(LCBDE+PDC组,n=22)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组(ERCP组,n=4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BMI、结石数目、结石长径、WBC、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BIL、DBIL、A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LCBDE+PDC组相比,ERCP组手术时间更短[(26.58±6.59)min vs (79.95±9.95)min]、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更短[(14.18±1.64)h vs (21.59±3.53)h],术后第1天WBC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数量≤2枚及结石长径≤15 mm的患者,采用LCBDE+PDC与ERCP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但ERCP治疗较LCBDE+PDC在总手术时间、术后恢复等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两种肝囊肿开窗术式前瞻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开窗术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开腹肝囊肿开窗术32例(开腹组),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31例(腔镜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44±11)min us(72±12)min]、术中出血量[(15±5)mL us(56±10)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2±9)h us(46±8)h)]、术后离床活动时间[(1.1±0.7)d us(2.5±1.2)d]及住院时间[(4.1±1.9)d us(7.4±2.3)d]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随访6个月彩超复查囊肿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胆囊管嵌顿结石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o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胆囊管结石嵌顿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施行的LC临床资料,共1 180例,其中33例胆囊管结石嵌顿,行胆囊管切开取石,并选择性行术中胆道造影.结果:32例成功,其中包括1例术中胆道造影提示胆总管结石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下网篮取石术;1例因嵌顿结石紧靠胆总管取出困难而中转开腹.结论: 胆囊管结石嵌顿经适当处理均能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术.如合并胆总管结石则可在腹腔镜下胆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或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和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组(79例)和十二指肠镜组(79例),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十二指肠镜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PCT、CRP、IL-2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十二指肠镜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75.7±24.9)mL vs(109.8±13.6)mL]、下床早[(1.9±0.8)d vs (1.5±0.5)d]、住院时间短[(9.8±1.8)d vs (7.2±1.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5.5±9.4)h vs (58.8±16.3)h]、首次排气时间[(22.1±7.6)h vs (34.3±13.2)h]均较腹腔镜组早,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两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十二指肠镜组低于腹腔镜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较小、恢复较快、创伤小,并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