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高效液体色谱技术的发展,国外开始采用高效液体色谱法测定组织及体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并取得良好成绩。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国内尚未见报导。应用这一技术国外多采用Al_2O_3作提取剂,0.2N HAC为洗脱剂,含18碳烷基化合物作填充相,用微电流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测定。微电流检测器现在国内难于解决,而荧光法测定手续比较复杂。我们采用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Amberlite IRC-50为提取剂。4%硼酸作洗脱液,用国产YMG-CH作填充相,用5%甲醇 95%水 0.07%磷酸作流动相,得到同样结果。  相似文献   

2.
儿童多动综合征尿中儿茶酚胺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儿童多动综合征(Hyperactire child Syndrome)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Minimal Brain Dysfuction,以下简称MBD)发  相似文献   

3.
HPLC-ECD测定人血及尿中儿茶酚胺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简便快速准确测定体内儿茶酚胺的方法,为临床检测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血浆和尿样经Al2O3吸附,净化,0.2mol·L-1HCl洗脱,以C8为固定相,磷酸缓冲液(pH2.7)、200mg·L-1SDS、10mg·L-1EDTA、6%乙晴为流动相,分离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电化学检测,工作电压+0.75V,灵敏度4nA,以外标法定量。结果NE,E,DA分离良好,且不受体内其他内源性物质及代谢物干扰。绝对回收率血浆为(71.58±5.57)%,尿样为(75.65±6.22)%。血浆相对回收率为(95.83±4.98)%,尿样为(101.5±7.17)%,血样线性范围0.1~20μg·L-1,尿样0.5~80μg·L-1,最低检测浓度0.05μg·L-1。结论操作、分析简便快速,专一性强,无干扰,重复性较好,适合于儿茶酚胺的临床测定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往关于新生儿尿儿茶酚胺水平研究的方法和标本数量都很局限,故本文对大量新生儿(包括不少早产儿)进行了研究,检测生后头一周尿排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水平,发现这些数值与孕期及临床表现有关。材料与方法:从212例新生儿中收集尿标本289份,其中23%为连续收集。男性163份,女性126份,孕期大于35周儿188份,小于35周的101份,体重<2.5kg的121份,有黄疸者84份(其中80份为生理性,3份为轻度ABO不符,1份为暂时性原因不明的黄疸)48份标  相似文献   

5.
轰炸机部队的飞行人员,空中飞行持续时间长(5~6h),一般长途飞行高度在8000m左右,飞行强度大、课目多,飞行员在空中长时间保持着单一的工作状态,脑力和体力消耗较大,很容易产生精神上和体力上的疲劳。如果饮食营养供应不足,飞行员就会产生全身乏力、脸色苍白、心慌、出虚汗、头晕、头痛等低血糖及脑缺血症状。因此为了保证飞行安全,必须对飞行人员在飞行前后补充足够的营养、能量、水分及维  相似文献   

6.
尿儿茶酚胺测定早期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文  杨世杰 《吉林医学》1995,16(4):197-198
为了达到早期诊断嗜铬细胞瘤的目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及荧光分光光度计联机测定尿中儿茶酚胺水平。其结果表明:所有嗜铬细胞瘤病人,术前尿中儿茶酚胺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儿茶酚胺水平与肿瘤大小无关。术后测定尿中儿茶酚胺水平可以明确有无残存的肿瘤存在。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尿儿茶酚胺测定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 1999年 ,我们采用荧光比色法检测了 2 5例正常人、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 (PHEO) 14例 ,高血压 37例及 2 1例皮质醇增多症患者的 2 4 h尿儿茶酚胺 (UCA)水平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2 5例 ,男 15例 ,女 10例 ,年龄 11~ 5 6岁 ,均来自门诊健康体检者。PHEO组 14例 ,男9例 ,女 5例 ,年龄 17~ 6 4岁 ;高血压组 37例 ,男 2 0例 ,女17例 ,年龄 2 3~ 74岁 ;皮质醇增多症组 2 1例 ,男 9例 ,女12例 ,年龄 17~ 72岁 ,均为我院收治的病人。1.2 方法1.2 .1 标本采集 :留取早上 7:0 0时至次晨 7:0 0的…  相似文献   

8.
HPLC-FD法检测尿儿茶酚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尿儿茶酚胺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系统和荧光检测器 ,探索检测 2 4h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最佳条件以及回收率、线性范围、精密度、最低检测线。结果 :流动相甲醇与 0 .0 2mol·L- 1 磷酸二氢钾的比为 2∶98、pH值为 3 .0时测定效果最佳。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回收率依次为 69%~ 78%、63 %~ 73 %及 60 %~ 71% ,最低检测线依次为 0 .0 15、0 .0 0 8、0 .0 0 3 μmol·L- 1 ,RSD为 4.9%~ 10 .6%。结论 :HPLC FD法用于临床检测尿儿茶酚胺简便易行 ,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 ,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又名邻苯二酚胺。当交感-肾上腺体系活动增强时,尿中此类化合物的排出量显著增加,而高血压病患者尿中排出量在正常范围。因此测定其含量,对鉴别嗜铬细胞瘤的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浆,尿中儿茶酚胺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尿中儿茶酚胺水平与心功能关系,并与29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心衰,嗜铬细胞瘤患者浆、尿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尿中儿茶酚胺的测定,对心衰患者的预后判定,铬细胞瘤的诊断可能是一种敏感而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自制氧化铝微柱提取样品,改良洗脱条件与流动相配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电化学检测器(HPLC-ECD)分析尿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回收率分别为91.2%、80.7%和110.9%,线性范围3.3~3333μmol/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5%。此法简便、经济、快速、特异性强、回收率高,便于临床和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26例无合併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在疼痛发作后24小时内入院。在入院后48小时内,每四小时采血一次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同时测定CPK值,并记录采血时患者的血压、心率。正常血浆儿茶酚胺值为0.218ng/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航校空军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通过微生态学方法对150,名航校空军学员飞行前的肠道菌群中的9种细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与30名地勤人员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多种因素的填表调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航校学员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航校空军学员组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消化球菌与地勤组相比有所下降,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葡萄球菌、韦荣氏球菌、真杆菌数量有所上升,但仅消化球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是造成空军飞行员肠道菌群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化述了利用高效液相与荧光分光光度计联机测定尿儿茶酚胺类物质对嗜铬细胞瘤进行确诊的可行性。通过25例患者的术前术后对照,证实了本方法是一种灵敏、快速、准确、易行的测定手段。并可作为从高血压病患者中筛选嗜铬细胞瘤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建立高压液相色谱快速测定尿中儿茶酚胺含量的方法。②方法 流动相选用柠檬酸 柠檬酸三钠 甲醇 离子对试剂 EDTA 2Na混合液 (pH 4 .2 ) ,采用PEC18(30mm× 3mm)色谱柱 ,并以自制的固相萃取柱对标本预处理 ,以电化学检测器检测。③结果 线性范围在 2~ 10 0 0 μg L ,最低检测限为 2~ 30 μg L ,平均回收率为80 .1%~ 10 7.3% .④结论 该方法能满足对嗜铬细胞瘤等疾病的实验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17.
HPLC—ECD检测尿儿茶酚胺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相似文献   

18.
19.
雷海霞  时素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80-1180
调查输血法施行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目的:提示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杜绝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方法:随机选择1990年至2002年间来我院治疗的输血患者11 740,两组分别为输血法实施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果: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输血有关.结论:传播途径与血液有关,为输血后肝炎主要病原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做到科学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调查输血法施行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目的 :提示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杜绝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方法 :随机选择 1990年至 2 0 0 2年间来我院治疗的输血患者 1174 0 ,两组分别为输血法实施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结果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输血有关。结论 :传播途径与血液有关 ,为输血后肝炎主要病原体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做到科学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